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同院双骄:从校园到婚纱 > 第16章 首位学术门生的卓越启航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6章 首位学术门生的卓越启航

初夏的微风拂过c校的校园,带来了栀子花的香气,也带来了离别的气息。在顾言澈和苏念晴的联合实验室里,一场特别的欢送会正在举行。主角是姜宇——他们共同培养的第一位博士生,也是实验室名副其实的“大师兄”。他刚刚接受了西海岸一所顶尖研究型大学的助理教授(tenure-track)职位邀请,即将开启独立的学术生涯。

实验室的公共区域布置得简单而温馨,桌子上摆着蛋糕和饮料。顾言澈、苏念晴、戴维、艾米莉以及所有在读的博士生、博士后和技术员齐聚一堂。空气中弥漫着喜悦、不舍和浓浓的骄傲。

顾言澈作为导师首先发言。他向来言简意赅,但今天,他的声音比平时更为舒缓,带着清晰可辨的欣慰。“各位,今天我们一起为姜宇送行,更是为他庆祝。”他目光扫过全场,最后落在姜宇身上,“七年前,姜宇加入这个实验室,是我们的第一个学生。我记得他第一次组会做报告时,紧张得手心出汗。”

台下响起善意的笑声,姜宇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

“这七年,我们看着他,从一个对科研充满热情但略显青涩的毕业生,”顾言澈继续道,“成长为一位能够独立提出科学问题、设计研究方案、攻克技术难关、并清晰展示成果的成熟学者。他的博士论文,是实验室的重要基石;他带领的几个项目,为我们后续的工作开辟了方向。”

他的评价客观而具体,没有过度煽情,却充满了力量。“获得这所大学的教职,是对他能力最有力的认可。这不仅是姜宇个人的成功,也是我们实验室培养模式的成功证明。”

苏念晴接着发言,她的语气更显感性。“姜宇对我来说,不只是学生,更像是弟弟,是实验室这个大家庭的第一个孩子。”她看着姜宇,眼中闪着光,“我记得你为了调试一个算法通宵达旦的样子,也记得你实验失败时沮丧但不服输的劲头,更记得你耐心指导师弟师妹时的样子。你善良、坚韧、有担当,这些品质,和你的学术能力一样重要。”

她走上前,轻轻拥抱了一下姜宇:“现在,‘孩子’要离家独自闯荡了,我们有不舍,但更多的是高兴和放心。你完全准备好了。记住,这里永远是你的家,遇到任何困难,随时回来。”

姜宇的眼眶明显红了。他接过话筒,深吸了好几口气,才平复了情绪。“顾老师,苏老师,”他的声音有些哽咽,“我真的……不知道说什么好。谢谢你们。”他向着顾言澈和苏念晴深深鞠了一躬。

“七年前,我懵懵懂懂地进来,是你们手把手教我读文献、做实验、写论文。你们不仅教我知识,更教我如何思考,如何面对失败,如何坚守学术诚信。我记得顾老师常说‘想清楚再做’,苏老师总提醒‘生物学的意义在哪里’。这些话,我一直记着。”

他看向实验室的同伴们:“也谢谢戴维师兄、艾米莉师姐,谢谢所有的师弟师妹,谢谢你们的帮助和陪伴。在这个实验室,我感受到的不仅是科研的压力,更多的是家的温暖和支持。”

最后,他挺直胸膛,语气变得坚定:“我会努力,不辜负你们的培养,争取早日也能像你们一样,建立一个充满活力和温度的实验室!”

他的发言真挚而动情,赢得了长时间的热烈掌声。欢送会变成了回忆会,大家分享着与姜宇共事期间的趣事,笑声不断。

事实上,姜宇的求职过程,倾注了顾言澈和苏念晴的大量心血。从半年前开始,他们就像当年准备自己的教职申请一样,与姜宇一起打磨他的求职材料(研究陈述、教学理念、个人简历)。顾言澈负责逻辑框架的严谨性,苏念晴负责叙事的故事性和感染力。他们组织了模拟面试,扮演各种苛刻的评审委员,提出尖锐问题,训练姜宇的临场应变能力。他们还动用自己的人脉,为姜宇撰写强有力的推荐信,并积极向有招聘计划的学校推荐他。

如今,看到姜宇羽翼丰满,即将振翅高飞,顾言澈和苏念晴心中涌起的,是一种复杂而深沉的成就感。这不同于自己发表顶刊论文或获得大奖的喜悦,那是一种个人价值的实现;而这种“为师者”的喜悦,是见证生命和智慧得以传承的满足,是看到自己播下的种子在别处开花结果的欣慰,是一种更宏大、更持久的幸福。

欢送会结束后,实验室恢复了平静。顾言澈和苏念晴站在窗边,望着楼下姜宇抱着同事们送的礼物和祝福卡片,走向停车场的身影。

“感觉像送儿子上大学。”苏念晴轻声说,语气中带着一丝怅然,但更多的是骄傲。

“嗯。”顾言澈点点头,目光深远,“这是一个循环的完成。我们培养的第一个独立pI,走出去了。”

“接下来,会有第二个,第三个……”苏念晴说。

“嗯。学术的血脉,就这样延续下去了。”顾言澈的语气平静而肯定。

姜宇的启航,是顾言澈和苏念晴学术生涯中的一个里程碑。它标志着他们的实验室不仅是一个产出成果的地方,更是一个培养未来科学家的摇篮。他们的影响力,将通过姜宇,以及未来更多像姜宇一样的学生,辐射到更广阔的世界。这份“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快乐与责任,是他们作为学者所能获得的最高奖赏之一,也让他们对“传承”二字,有了刻骨铭心的理解。学术之火,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