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同院双骄:从校园到婚纱 > 第17章 稳定团队的学术新挑战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7章 稳定团队的学术新挑战

终身教职(tenure)带来的喜悦和放松期是短暂的,如同马拉松选手冲过终点线后,经过短暂的休整,目光便不由自主地投向了下一座更险峻的山峰。对于顾言澈和苏念晴而言,职业安全的获得,非但不是躺平的借口,反而解开了他们身上的最后一道枷锁,释放出更强大的探索欲和创造力。他们清醒地意识到,真正的学术挑战,现在才刚刚开始。

实验室的日常运转已步入高度自动化的轨道。博士后戴维和艾米莉已能独当一面,分别带领着小团队推进核心项目;几位高年级博士生也具备了很强的独立研究能力;实验室的管理流程、数据规范、文化氛围都已成熟稳定。这本是可喜的“舒适区”,但他们主动选择了“不安分”。

在一个周五的下午,实验室组会结束后,顾言澈和苏念晴留下了几位核心骨干。

“tenure 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顾言澈开门见山,目光扫过众人,“它给了我们失败的自由。所以,是时候启动那些我们想了很久,但一直觉得太冒险、太超前的‘梦幻项目’了。”

苏念晴接话道,眼神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是的。我们需要为自己设定新的‘不可能的任务’,避免陷入重复性的增量工作。大家有什么疯狂的想法?”

实验室的氛围瞬间被点燃。戴维提出,可以尝试将他开发的预测模型与最新的生成式AI结合,构建一个能够“设想”全新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数字细胞”模拟器,这需要巨大的算力和全新的算法框架。艾米莉则设想了一个极其 ambitious 的计划,利用最新的空间多组学技术,尝试在完整的组织层面(而非分离的细胞)实时观测并扰动细胞间的通信网络,这涉及复杂的实验设计和图像分析算法。

这些想法风险极高,短期内可能毫无产出,甚至可能失败。但在终身教职的庇护下,他们有了承受失败的底气。

“好!”顾言澈当即拍板,“戴维,你牵头成立‘数字细胞’小组,下周拿出初步技术路线和资源需求清单。艾米莉,你负责‘原位通信’项目,先进行可行性预实验。经费和资源的问题,我们来解决。”

挑战令人望而生畏,但也令人热血沸腾。这意味着实验室的研究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无人涉足的“深水区”。很快,实验室的白板上画满了疯狂的概念图和复杂的公式,讨论会上充满了“假设”、“如果”、“或许可以试试”等充满不确定性的词汇,但也洋溢着前所未有的创造激情。

与此同时,顾言澈和苏念晴也开始在更宏观的层面寻求突破。

顾言澈主动联系了计算机科学系和数学系的几位大牛,探讨成立一个“计算生命科学交叉研究中心”的可能性,旨在整合全校力量,攻关生命复杂系统的定量化难题。他花费大量时间撰写中心构想草案,游说系主任和院长,争取学校层面的支持。这是一个超越个人实验室的宏大构想,涉及复杂的资源协调和人际博弈,是对他学术领导力的全新考验。

苏念晴则将她对疾病机制的深入理解与临床需求更紧密地结合。她与附属医院的肿瘤科和神经内科建立了更深入的合作,共同申请了旨在将基础研究发现向早期临床转化的大型项目(如研究者发起的临床试验,IIt)。这要求她不仅懂生物学,还要学习临床试验规范、伦理审查、监管要求等全新知识领域,挑战巨大。

他们的日程表再次被填满,但忙碌的内容与 tenure 前已截然不同。以前是为了“生存”而奋斗,为了达到那些明确的考核指标(论文、基金)。现在,是为了“理想”而探索,是为了回答自己心中最根本的科学问题,是为了创造真正有影响力的价值。驱动他们的,不再是外部的压力,而是内在的好奇心与使命感。

当然,挑战也随之升级。“数字细胞”项目的初步算法测试遇到了严重的收敛性问题;“原位通信”技术的稳定性迟迟无法解决;交叉中心的提案在行政会议上被反复质疑;临床合作项目面临着漫长的伦理审批和患者招募困难。挫折感时常袭来。

但他们的心态已然不同。面对失败,他们不再焦虑,而是将其视为探索过程中的必然组成部分。

“这个收敛问题,是不是说明我们的能量函数定义有根本缺陷?”顾言澈在项目碰壁时,反而更显兴奋。

“伦理审批慢,正好给我们时间把临床前数据做得更扎实。”苏念晴在遇到阻力时,更加沉稳。

终身教职像一副坚固的铠甲,保护着他们敢于挑战最高难度的学术boss。他们开始享受这种在未知边缘徘徊、不断试错、不断学习的 process(过程)。实验室的文化也随之悄然改变,从追求高效产出,转向更加鼓励冒险、宽容失败、崇尚深度思考。

夜晚,两人在书房讨论各自的进展,常常争得面红耳赤,又时常为对方的一个巧妙思路而击掌叫好。

“感觉又回到了刚读博的时候,”苏念晴感叹道,“对什么都好奇,什么都想试试。”

“但比那时更有资源,更有经验,也更有方向。”顾言澈补充道,“最重要的是,有了失败的资本。”

稳定的团队,没有成为温床,反而成了他们发起新一轮学术冲锋的最可靠基地。终身教职不是努力的终点,而是真正科研自由的起跑线。在c校这片肥沃的学术土壤上,顾言澈和苏念晴正带领着他们的团队,向着科学探索的无人区,雄心勃勃地进发。前方的路充满未知,但每一步,都踏得无比坚定、无比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