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维离职的波澜渐渐平息,终身教职评审的外审环节也在焦灼的等待中缓慢推进。在一个难得的、没有紧急截止日期的周末夜晚,顾言澈和苏念晴将苏苏哄睡后,不约而同地留在了客厅,没有像往常一样立刻钻进书房处理工作。窗外月色如水,室内只开着一盏温暖的落地灯。他们需要一场超越具体事物的、关于未来生活模式的深度对话。
过去几个月,乃至整个助理教授生涯,他们一直处于一种“救火队员”式的应激状态,被一个接一个的紧急任务(论文、经费、教学、评审、团队危机)推着走。戴维的离开和外部机会的诱惑,像两记警钟,让他们意识到,是时候从战略层面,为接下来的人生阶段(尤其是假设终身教职通过后),设计一个可持续的、能同时承载事业理想和家庭幸福的系统性“平衡方案”了。这不再是权宜之计,而是需要一部指导未来十年的“家庭-事业宪法”。
顾言澈拿出了他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他的“第二大脑”),苏念晴也抱来了她的软面抄。没有白板,这次谈话更偏向于理念和原则的碰撞与共识达成。
原则一:重新定义“成功”
“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什么?”顾言澈率先发问,“是成为领域内无可争议的领袖?还是做出几项真正改变认知的成果?或者是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学生?亦或是,拥有一个健康、亲密、充满欢声笑语的家庭?”
苏念晴思考片刻,回答:“我觉得不是‘或者’,而是‘并且’。但必须有优先级。我认为,家庭的健康和幸福是1,其他是后面的0。没有1,再多的0也没有意义。但我们也有责任在专业上做到极致,这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也能为家庭提供更好的基础。”
“同意。”顾言澈点头,“所以,我们的成功,应该是‘家庭幸福’与‘学术卓越’的协同实现,而非牺牲一方成全另一方。当两者冲突时,家庭优先。”
原则二:建立“保护性”时间壁垒
他们分析了时间流失的重灾区——无休止的邮件、临时的会议、过度的完美主义。他们决定:
? 设立“家庭神圣时间”:每周至少有3个晚上和整个周末的一天,完全脱离工作。不查邮件,不讨论学术,高质量陪伴苏苏和彼此。将这段时间像保护最重要的实验数据一样守护起来。
? 批量处理与授权:将邮件查看和回复固定在每天2-3个特定时段,避免碎片化。将更多可以授权的工作(如初稿审阅、部分数据分析)交给博士后和资深博士生,信任并赋能团队。
? 拥抱“足够好”:在非核心任务上,放弃对完美的苛求,接受“足够好”以节省时间精力。比如,某些内部报告的ppt,简洁清晰即可。
原则三:角色互补与动态调整
承认并利用彼此的优势,而非追求在每件事上平均用力。
? 教学与科研的侧重:根据阶段性重点,一人可以在教学和服务上多承担一些,让另一人在科研攻坚期有更多完整时间。
? 家庭事务的协作:明确分工(如顾言澈负责苏苏的数学启蒙和户外活动,苏念晴负责阅读和艺术培养),但保持弹性,在一方压力大时另一方自动补位。
? 情绪支持:做彼此的压力“缓冲垫”和“加油站”,定期进行“情绪盘点”,及时沟通疏导,避免负面情绪累积。
原则四:构建支持系统
意识到不能只靠两人硬扛,必须借助外部力量。
? 稳固的后方:继续维护好与双方父母的关系,在关键时刻(如生病、出差)能提供支援。在财务允许下,考虑聘请固定的清洁工或临时保姆,解放宝贵时间。
? 学术合作网络:更积极地建立和维护合作关系,将部分研究通过合作完成,减少单打独斗的压力,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原则五:定期审视与修正
约定每半年进行一次正式的“家庭-事业战略评估”,对照这些原则检查执行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如新的项目、苏苏的成长阶段、身体状况)进行动态调整。确保这套方案是活的、可操作的。
月光下,两人你一言我一语,逐渐勾勒出他们理想中的生活图景:那不是一个追求在所有领域都拿满分的“超人”剧本,而是一个有重点、有节奏、有温度,既能在学术舞台上发光发热,也能在家庭生活中找到宁静和幸福的“优雅平衡”剧本。
“感觉……思路清晰多了。”苏念晴靠在顾言澈肩上,长舒一口气,“以前总觉得被生活拖着走,现在好像拿到了方向盘。”
“嗯。从被动应对到主动设计。”顾言澈揽住她,“最大的资源是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必须像管理科研经费一样,精打细算,投在回报率最高的地方。”
“那……回报率最高的是什么?”苏念晴抬头笑问。
顾言澈低头看她,在月光下,目光温和而坚定:“彼此的陪伴,苏苏的笑容,还有,做真正热爱且有意义的研究。”
苏念晴笑了,紧紧握住他的手。这一刻,他们仿佛卸下了许多不必要的重担,对未来充满了更踏实、更从容的期待。
这部“平衡方案”的诞生,标志着他们从“优秀学者”向“智慧生活家”的蜕变。它或许无法消除所有的忙碌和压力,但提供了应对的准则和心灵的锚点。终身教职的评审结果尚未可知,外部世界依然充满诱惑与挑战,但他们内心已然更加笃定。因为他们知道,无论未来如何,他们都将携手,按照自己设定的节奏和价值观,去书写属于顾言澈、苏念晴和苏苏的,独一无二的人生篇章。最好的平衡,不是静止的完美,而是动态的、充满爱意的、共同前行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