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距离顾言澈和苏念晴建立独立实验室,已过去了近五个春秋。那个曾经空荡的毛坯间,如今已是仪器嗡鸣、数据奔流、充满活力的科研阵地。而在这五年里,最让他们感到欣慰和骄傲的成就,并非顶刊论文或重磅奖项,而是实验室培养的第一位博士生——姜宇,即将迎来他的博士论文答辩。
姜宇是实验室初创时招募的第一批学生之一,背景是计算生物学。他亲历了实验室从无到有的整个过程,也从青涩的科研新手,成长为能够独立提出科学问题、设计研究方案、攻克技术难题、并清晰展示成果的成熟研究者。他的博士论文课题,完美体现了实验室的特色,旨在开发一种新的机器学习算法,用于整合多组学数据,预测癌症的免疫治疗反应。这个课题高风险、高难度,但也极具前瞻性。
答辩日前夕,实验室洋溢着一种特殊的紧张与兴奋。顾言澈和苏念晴作为导师,与姜宇进行了最后一次模拟答辩。他们扮演挑剔的答辩委员,提出了各种可能想到的尖锐问题。姜宇对答如流,展现出了扎实的工作基础和沉稳的台风。
“没问题了,姜宇。”苏念晴满意地点头,“你对工作的理解非常深入,准备得很充分。”
顾言澈也难得地露出了赞许的目光:“记住,答辩是展示你五年成果的时刻,自信地把你的故事讲好。”
姜宇深吸一口气,用力点头:“谢谢顾老师,苏老师!我一定全力以赴。”
答辩当天,小会议室里座无虚席。除了答辩委员会的教授,实验室的全体成员、系里许多感兴趣的老师同学都来旁听。顾言澈和苏念晴坐在第一排,心情如同送孩子进考场家长。
姜宇站在讲台前,西装笔挺,从容不迫。他开始讲述他这五年的探索之旅:从最初的研究动机,到算法的艰难构建与优化,再到在大型临床数据集上的验证,以及最终发现的生物学新见解。他的报告逻辑清晰,数据翔实,图表精美,面对委员们的连环提问,他应对得体,展现了出色的科学素养。
顾言澈和苏念晴静静地听着,心中百感交集。他们看到了姜宇刚进实验室时调试代码的焦头烂额,看到了他第一篇论文被拒时的沮丧,也看到了他通宵达旦攻克难题的执着,更看到了他获得第一个漂亮结果时的狂喜。这五年的点滴,如同电影画面般在脑海中回放。这一刻,他们感受到的,是一种远超个人学术成功的、更深沉的满足感——为人师者的成就。
答辩委员会闭门讨论后,主席微笑着宣布:“恭喜你,姜宇博士!你的答辩非常精彩,工作扎实而富有创新性。委员会一致通过,建议授予你哲学博士学位!”
掌声雷动!姜宇激动地与每一位委员握手。当他走向顾言澈和苏念晴时,眼眶有些湿润。他深深地鞠了一躬:“顾老师,苏老师,谢谢你们!没有你们的指导,我不可能完成这一切。”
顾言澈重重地拍了拍他的肩膀,一切尽在不言中。苏念晴则上前给了他一个温暖的拥抱:“恭喜你,姜宇博士!我们为你感到骄傲!”
当晚,实验室为姜宇举行了隆重的毕业庆祝会。大家欢声笑语,回忆着共同奋斗的趣事。顾言澈发表了简短的祝酒词,他向来言简意赅,但这次却多说了几句:“…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是作为教授最大的幸福和最重要的责任。看到姜宇今天的成长,我觉得,我们这五年,值了。这只是一个开始,实验室会有第二个、第三个…更多的姜宇走出去,这才是我们工作的真正意义。”
姜宇的顺利毕业,是“顾-苏联合实验室”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标志着实验室不仅能够产出前沿的科研成果,更建立起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具备了“自我造血”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于顾言澈和苏念晴而言,这意味着他们成功完成了从“优秀研究者”到“合格导师”的角色转变。学术的薪火,得以传承。
望着人群中自信成熟的姜宇,顾言澈和苏念晴相视一笑。他们知道,实验室的第一个周期圆满结束了,而下一个充满希望的周期,正伴随着新生的力量,悄然开启。他们的学术生命,也通过培养下一代科学家,得到了延续和拓展。这份喜悦,独一无二,沉甸甸的,温暖而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