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市政务中心三楼会议室的大门在上午九点整准时关闭,雕花木门合拢的瞬间,会场内的空气仿佛被压缩成一块冰冷的铁块。长条会议桌的主位上,市长、分管副市长与发改委、建委、规划局的核心领导依次落座,两侧的专家席坐着七位来自生态环境、城市规划、工程建设领域的权威学者 —— 他们面前的评审表上,早已列出 “技术可行性”“生态效益”“经济合理性” 等多项核心指标,每一项都可能决定 “锦绣西湖” 项目的生死。

吴佳怡站在会场入口处,深吸了一口带着消毒水味的空气。白色西装外套的袖口被她无意识地攥出褶皱,昨夜优化到凌晨三点的 ppt 在脑海中反复闪现,夏四海团队可能抛出的质疑、曹天明复杂难辨的眼神,像细密的丝线缠绕在心头。她抬头看向主位,赵国明副局长坐在副市长身旁,目光与她相遇时,悄悄点了点头 —— 那抹无声的鼓励,成了她此刻唯一的定心丸。

“下面,请江河润发与四海集团联合体代表,进行东湖治理方案汇报。” 主持人的声音落下,所有目光瞬间聚焦在吴佳怡身上。她挺直脊背,踩着高跟鞋走向汇报台,每一步都像踩在刀刃上,却又带着破釜沉舟的决绝。

核心事件一:吴佳怡的 “王者归来” 式宣讲

投影屏亮起,深蓝色的背景上浮现出 “流域生命共同体” 六个大字,吴佳怡握着激光笔的手稳定得没有一丝颤抖:“各位领导、专家,东湖不是孤立的水体,而是涵盖上游支流、周边湿地、沿岸社区的完整生态系统。我们的方案,正是以‘修复 - 保护 - 共生’为核心,从数据诊断、模型推演到效果可视化,构建三位一体的治理体系。”

她点击鼠标,屏幕上跳出东湖近十年的水质监测数据图谱 —— 红色曲线代表超标时段,蓝色区域标注生态脆弱点,每一个数据节点都对应着具体的污染源调查结果。“2018 年至今,东湖 IV 类水质占比达 68%,主要污染源来自上游三家化工厂与沿岸生活污水。我们通过无人机航拍与底泥采样,已精准定位 12 处重度污染区,这是现场采集的底泥样本照片。”

当高清照片显示出黑褐色底泥中缠绕的塑料袋、重金属检测仪跳出超标的红色数值时,会场里响起低低的议论声。一位生态环境专家忍不住点头,在评审表上快速记录着什么。

吴佳怡没有停顿,继续推进到模型推演环节:“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城市湖泊生态循环模型’,整合了气象、水文、生物等 238 个参数。大家可以看到,当我们在入湖口建设人工湿地、在湖中心投放生态浮岛后,五年内东湖水质将稳定达到 III 类,水生生物多样性可恢复至 2000 年水平。”

动态模型中,虚拟的东湖从浑浊的灰绿色逐渐变得清澈,鱼虾游动的动画、水鸟栖息的场景直观呈现,连最挑剔的规划局专家都忍不住前倾身体,凑近屏幕观察细节。最后,吴佳怡展示了效果图 —— 沿岸步道蜿蜒穿过花海,儿童乐园与生态科普馆相邻而建,夕阳下的湖面倒映着玻璃幕墙的办公楼,“我们不仅要修复东湖的生态,更要让它成为市民休闲、产业发展的绿色纽带,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宣讲结束时,会场陷入短暂的寂静,随后响起零星的掌声,渐渐汇聚成热烈的浪潮。赵国明率先鼓掌,眼神里满是赞赏;副市长放下手中的笔,对着身旁的市长轻声说了句 “思路清晰,很有见地”—— 吴佳怡知道,第一步,她成功了。

核心事件二:夏四海的现场发难与技术交锋

“吴总,你的方案听起来很完美,但初期投资高达 18 亿,生态恢复又需要五年,这么长的周期,如何保证资金不被挪用?短期效益几乎为零,企业如何承受?” 质疑声突然响起,说话的是夏四海手下的总工程师刘峰,他推了推眼镜,语气带着刻意的尖锐。

夏四海坐在联合体席位上,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冷笑。他早就料到吴佳怡的宣讲会打动人心,特意让刘峰准备了最犀利的问题 —— 只要能让众人意识到 “投资风险”,就能动摇方案的根基,为后续四海集团掌控项目埋下伏笔。

曹天明坐在一旁,端起茶杯掩饰着眼底的幸灾乐祸。他倒要看看,这个临时被推上舞台的技术负责人,如何应对这种商业层面的刁难。

吴佳怡却丝毫没有慌乱,她切换到备用 ppt 页面,标题赫然是 “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Lcc)与分阶段效益图谱”:“刘工的问题很关键,我正好想详细说明。18 亿投资看似庞大,但我们将其分为三期:一期生态修复(6 亿)、二期基础设施(7 亿)、三期产业配套(5 亿),政府专项债覆盖 40%,剩余资金通过‘绿色债券 + 社会资本’的方式筹措,每一笔资金都由第三方机构监管,确保专款专用。”

她指向效益图谱,红色柱状图代表投入,绿色折线代表收益:“短期来看,项目确实没有直接盈利,但一期工程完成后,东湖周边土地价值将提升 20%,政府可通过土地出让获得收益;二期完成后,文旅产业年收入预计达 3 亿;三期投用后,高新技术园区每年可贡献税收 5 亿。从全生命周期来看,十年内即可收回成本,更重要的是,生态效益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 它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

这番话既回应了资金疑问,又将格局提升到城市发展的高度。一位老专家忍不住开口:“说得好!我们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生态治理本就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 刘峰张了张嘴,还想反驳,却被夏四海用眼神制止 —— 在道义与数据的双重支撑下,任何质疑都显得苍白无力。

吴佳怡微微颔首,目光扫过夏四海铁青的脸,语气平静却带着力量:“我知道,任何大型项目都有风险,但我们已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四海集团对资金风险有顾虑,我们可以调整合作比例,江河润发愿意承担更多责任。”

这句话看似退让,实则将了夏四海一军 —— 若是再纠缠风险问题,反而显得四海集团没有担当。夏四海攥紧拳头,指甲几乎嵌进掌心,却只能强压下怒火,保持沉默。

核心事件三:曹天明的复杂心态与伏笔埋设

整场宣讲与答疑过程中,曹天明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吴佳怡。最初,他担忧吴佳怡无法应对压力,甚至在心里准备了 “救场” 的说辞;当看到她用数据征服专家时,惊讶之余又生出几分欣赏 —— 这个女人的专业能力,远超他的预期;可当吴佳怡完美反击夏四海、赢得全场认可时,一丝难以察觉的阴霾爬上他的眼底。

他原本计划借 “锦绣西湖” 项目,联合夏四海逐步掌控江河润发,可吴佳怡的崛起,彻底打乱了他的布局。这个女人不仅有技术实力,还有掌控全场的魄力,一旦她在江河润发站稳脚跟,自己 “借壳掌控” 的计划将变得难如登天。

宣讲结束后,专家组开始讨论评分,曹天明跟着众人鼓掌,笑容却未达眼底。他看向吴佳怡,对方正与赵国明交流,眉宇间带着成功后的轻松 —— 那抹光芒,像一根刺扎在他心里。他悄悄拿出手机,给手下发了条信息:“查一下吴佳怡最近的动向,尤其是她与江河润发高层的接触。”

十分钟后,专家组宣布评审结果:“联合体方案技术可行、生态效益显着、符合城市发展规划,一致同意通过初步评审,进入下一步细化阶段!”

会场再次响起掌声,吴佳怡长舒一口气,紧绷的身体终于放松下来。可就在这时,手机突然震动,屏幕上显示着 “父亲” 的名字。她走到角落接起电话,父亲的声音带着前所未有的急促:“佳怡,家里有急事,你马上回来一趟,越快越好!”

“爸,出什么事了?” 吴佳怡的心瞬间揪紧。

“电话里说不清楚,你回来就知道了。” 父亲说完,匆匆挂断了电话。

吴佳怡握着手机,站在原地,刚才的成就感瞬间被不安取代。家里的急事?是公司出了问题,还是家人遇到了麻烦?她抬头看向会场,夏四海正用阴狠的眼神盯着她,曹天明则若有所思地摩挲着下巴 —— 表面的成功之下,暗流早已汹涌。

她没有立刻离开,而是走到曹天明面前,语气平静:“曹总,方案通过评审,接下来的细化工作还需要我们密切配合。”

曹天明收起眼底的阴霾,露出虚伪的笑容:“当然,吴总今天表现出色,后续我们一定全力支持。” 可握手时,吴佳怡能清晰感受到他指尖的冰凉与僵硬 —— 那是掩饰不住的警惕与敌意。

另一边,夏四海将刘峰叫到走廊,压低声音咆哮:“废物!连个女人都搞不定!从今天起,暂停与江河润发的所有非必要接触,我要让他们知道,没有四海集团,这个项目寸步难行!”

刘峰连忙点头,心里却满是无奈 —— 今天的宣讲会上,吴佳怡早已用实力证明,没有四海集团,江河润发也能撑起项目。

吴佳怡走出政务中心,阳光刺眼,却照不进她心头的阴霾。她不知道家里等待她的是什么,但她清楚,这场宣讲会的成功,只是一场战役的胜利,而非整场战争的结束。夏四海的报复、曹天明的忌惮、家族的急事,像三张无形的网,正悄然向她收紧。

她坐上出租车,报出家里的地址,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膝盖。窗外的街景快速倒退,就像她此刻混乱的思绪 —— 从技术负责人到项目核心,从临时盟友到潜在对手,她赢得了掌声,却也站在了风口浪尖。

出租车在老宅门口停下,吴佳怡推开车门,看到管家焦急地站在门口。“小姐,您可算回来了,董事长在书房等您,脸色很不好。”

她深吸一口气,推开厚重的木门,迎接她的,将是一场从商业战场延伸至家族内部的风暴。而这场风暴的中心,或许比她想象的更加复杂,更加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