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夜色褪去,山谷在晨曦中苏醒,河水的哗哗声与林间的鸟鸣交织在一起。

动力车间银灰色的外壳上凝结着露水,在初升的阳光下闪烁着细碎的光芒。

但赵四和冯卫国没有时间欣赏这晨景,简单的早饭后,便带着王永革和几名懂些水文、地质的工人和技术员,沿着河岸向上游进发。

河谷两岸是陡峭的山坡,植被茂密,几乎无路可走。

他们只能用柴刀劈砍藤蔓,手脚并用地在湿滑的岩石和松软的腐殖土上艰难前行。

衣服很快被露水和汗水打湿,沾满了草屑和泥浆。

赵四走在最前面,目光锐利地扫视着河道。

他需要的,是一个理想的坝址。

河道相对狭窄,两岸基岩坚固,能够承受筑坝的压力,同时上游最好有一个相对开阔的谷地,能形成一定的库容,以调节水流,保证枯水期的发电量。

落差自然是越大越好。

冯卫国虽然年纪稍长,但行伍出身的底子让他步履依旧矫健。

他一边拨开挡路的枝条,一边喘着气说。

“赵专家,这山里找块平地都难,要找你说的那种‘咽喉’地段,不容易啊!”

“正因为难,以前才没人打这里水的主意。”

赵四应道,他的注意力全在河道的地形变化上,

“但我们等不起,必须找到。”

走了约莫两三里地,河道在这里拐了一个急弯。

水流受山崖阻挡,变得湍急,白色的浪花拍打着黝黑的岩石,发出轰鸣。

赵四停下脚步,仔细观察。

这里的地形果然有些特殊。

拐弯处,一侧是近乎垂直的峭壁,岩石裸露,看起来十分坚硬;

另一侧虽然坡度较缓,但也是坚实的山体。

河道在此处被天然收束,宽度不足二十米。

向上游望去,地势略显开阔,形成一个小的葫芦口。

“老王,测量一下流速和大致水深。”

赵四下令。

王永革立刻和一名技术员拿出简易的浮标和秒表,在相对平缓的岸边进行粗略测量。

冯卫国则带着人勘察两岸的岩石情况,用地质锤敲敲打打。

“赵工,这里流速很快!水深也不错!”王永革汇报。

“主任,这边岩体很完整,是硬质砂岩,适合做坝基!”另一边也传来了好消息。

赵四爬上河边一块巨大的岩石,俯瞰整个河道拐弯处,心中快速计算着。

这里的天然落差大约有四五米,如果修筑一座几米高的拦水坝,可以将落差增加到十米左右。

这个落差对于小型水电站来说,已经具备了基本条件。

“就是这里了!”

赵四跳下岩石,语气肯定地对围拢过来的众人说,

“地形条件理想,岩石基础好,落差也够。”

“我们就在这里,给906厂,给这片山沟,建起自己的‘光明之源’!”

选址确定,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接下来更关键也更艰难的是:用什么来建?

回到指挥部,赵四立刻铺开图纸,但画的不是水电站的最终效果图,而是一张张零部件草图和技术要求。

他清楚地知道,在眼下这种物资极度匮乏的条件下,等待上级调拨专用水电设备是痴人说梦,必须发扬“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充分利用一切能利用的废旧物资。

“水电站核心是水轮机、发电机和传动系统。”

赵四用铅笔点着图纸,“水轮机,我们自己做!”

“用废旧钢材切割焊接,制造简单的冲击式水轮机,虽然效率比不上工厂成品,但结构简单,可靠耐用,适合我们当前的技术水平。”

“发电机是关键,也是最难解决的。”

冯卫国皱着眉头,“这玩意儿技术含量高,咱们可造不出来。”

“没错,全新的发电机想都别想。”

赵四点点头,话锋一转。

“但是,厂里和附近有没有报废的汽车、坦克?”

“甚至是损坏的机床?”

“它们的发动机、电机,或许可以改造!”

一句话点醒了冯卫国。

“对啊!我怎么没想到!”

“仓库里还真堆着些破烂!”

“有以前运输队报废的两台老解放卡车的发动机,还有几台不知道哪个野战部队淘汰下来、说是修复价值不大的旧发电机!”

“一直当废铁扔着呢!”

“太好了!”

赵四精神一振,“立刻把它们都找出来!”

“王永革,你带几个老师傅,负责拆卸检查,评估哪些部件可以利用。”

“重点是发电机转子和定子,看绕组损坏情况,能修复的尽量修复!”

“是!”王永革领命,立刻带人冲向仓库。

“传动部分,可以用废旧卡车的变速箱、传动轴来改造。”

“压力钢管是个难题……”

赵四沉吟着,“没有无缝钢管,我们就用厚钢板卷制焊接!”

“虽然工艺要求高,但咱们有最好的焊工!”

“闸门和启闭机呢?”冯卫国问。

“木头!”赵四果断地说,“就地砍伐硬木,制作简易的木闸门。”

“启闭机可以用滑轮组和手摇绞盘代替,结构简单,可靠就行!”

一场轰轰烈烈的“寻宝”和“再造”运动在906厂展开。

仓库角落堆积如山的废旧物资被翻了出来,那些原本被视为垃圾、准备回炉的零件,此刻在赵四和技术工人眼中,都成了潜在的宝贝。

王永革带着人,在油污和锈迹中奋战,小心翼翼地拆卸着那些报废的发动机和旧发电机。

用万用表测量绕组,用刮刀清理积碳和锈蚀,判断着每一个零部件的“生死”。

“赵工!这台发电机的定子绕组绝缘老化严重,但转子看起来还行!”

“赵工!这台卡车的发动机缸体裂了,但曲轴和飞轮说不定能用!”

好消息和坏消息不断传来。

赵四穿梭其间,凭借脑中庞大的知识库,快速判断着哪些可以修复,哪些需要如何改造。

与此同时,另一路人马在冯卫国的带领下,开始清理选址处的杂草灌木,为坝基施工做准备。

还有一队工人,按照赵四的要求,开始砍伐附近山上的硬木,准备制作闸门和临时工棚的材料。

整个工地,仿佛一个巨大的、充满创造力的手工作坊。

没有现成的设备,就用智慧和双手去弥补。

切割钢材没有大型机床,就用气割枪配合砂轮;

卷制钢管没有卷板机,就利用地形,将钢板一端固定,另一端用绞盘和火烤慢慢弯曲成型……

困难和意外层出不穷。

一根重要的传动轴在拆卸时发现键槽损坏严重,几乎报废。

赵四观察后,提出在现场用简易工具重新铣削一个键槽的方案。

一个老师傅自告奋勇,凭着几十年钳工的手上功夫,硬是在没有专用铣床的情况下,一点点抠出了符合要求的键槽,精度居然丝毫不差。

焊接厚钢板管道时,对焊工的技术是极大的考验。

赵四亲自示范,讲解如何控制电流、焊条角度和行走速度,确保焊透且不变形。

蓝色的电弧光日夜闪烁,映照着工人们专注而坚毅的面庞。

在这个过程中,赵四“废物利用”、“土法上马”的理念,逐渐被工人们理解和接受。

他们看到,那些原本被丢弃的零件,经过巧手改造和精心修复,真的重新焕发了生机,即将在新的岗位上发挥作用。

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过程,极大地激发了工人们的创造热情和主人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