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时空基石 > 第120章 童守赛验技?优化续传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20章 童守赛验技?优化续传脉

宣德十五年六月廿八,盛夏的阳光把双时守护阁前的广场晒得热烈,却挡不住各 “老艺传承点” 的热情 —— 广场上搭起了五座成果展台,分别对应 “老布缝补”“竹编储物”“草木染布”“农具修复”“渔网修补” 五大传承方向,展台上摆满了学员们的实践作品:补好的旧衣绣着精致补丁,编好的竹篮装着新鲜蔬果,染好的布巾印着枫海图案,连时空共鸣镜旁都架起了 “反馈留言板”,贴满了居民对老艺成果的好评。今天是 “老艺实践成果赛” 的日子,也是传承点优化升级的启动日,小小守护者们要通过比赛检验首训成果,更要根据反馈调整传承模式,让老手艺的接力之路走得更稳、更远。

辰时刚过,阿海就穿着浅红色 “传习导师” 礼服,站在主舞台前核对比赛规则。他的礼服袖口别着 “成果赛裁判长” 徽章,手里拿着的《成果赛手册》上,用红笔标注着评分维度:“实用性(40%)、技艺熟练度(30%)、创新适配性(20%)、居民反馈(10%)”。“阿蕊,各传承点的参赛作品清单再对一遍,” 他对着身边的阿蕊说,“比赛不是为了分高下,是要找出每个传承点的优势与不足 —— 比如老布点的补丁够结实,但样式不够灵活;竹编点的篮子够耐用,但重量偏沉,这些都要在赛后优化,让老手艺更适配现在的生活。”

阿蕊这时正带着队员们给展台贴 “作品故事卡”。卡片上写着作品的实践背景:“老布缝补?儿童棉衣:学员王婶为村里留守儿童修补,采用‘回针缝 + 梅花补丁’,既结实又美观,孩子穿了不排斥”“竹编储物?菜篮:学员小周为菜市场摊贩编制,加了可拆卸内衬,方便清洗,摊贩反馈‘比塑料篮耐用还环保’”。“还要在每个展台旁设‘体验区’,” 阿蕊指着刚搭好的体验台,“让居民亲手摸一摸、用一用,真实反馈感受,这样的评分才够客观,优化方向才够精准。”

新学员小辰和小妍正守在 “竹编储物” 展台前,给参观居民演示竹篮的承重能力。小辰往竹篮里放了五斤大米,笑着说:“您看,这篮子能装十斤东西,竹篾用温水浸过蜡,就算沾了水也不容易裂,比超市的塑料篮结实多了!” 一位买菜的阿姨接过竹篮试了试,点头称赞:“提着不勒手,还能折叠收起来,不占地方,要是能再编得轻一点就更好了。” 小妍立刻拿出反馈本记下:“建议优化竹篾粗细,在保证结实的前提下减轻重量。”

辰时三刻,成果赛正式开始。随着阿海一声令下,各传承点的学员代表依次上台展示作品、讲解实践故事。“老布缝补点” 的王婶拿着儿童棉衣,眼眶微红:“这孩子父母在外打工,衣服破了没人补,我用张奶奶教的‘回针缝’补好,还绣了朵小花,孩子现在天天穿,说‘这是新衣服’。” 台下居民纷纷鼓掌,镜中天启的渔民们也对着镜头点头,有的还举起了自己修补的渔网,隔空呼应。

“渔网修补点” 的学员阿波则通过共鸣镜,展示自己补好的渔网:“这张渔网原本破了个大洞,我用长老教的‘交叉补法’修了三天,昨天试捕,一网捞了二十斤鱼,比新渔网还好用!” 阿海立刻追问:“修补过程中遇到什么难题吗?” 阿波笑着说:“一开始线总打结,后来宣德的小辰教我‘蜡线法’,把线浸了点蜡,就顺滑多了,这就是双时互助的好处!”

午后,裁判组开始逐项评分。在 “草木染布” 展台前,阿海拿起一条染成艾草绿的围巾,仔细查看染色均匀度:“颜色鲜亮,没有色差,技艺很熟练,” 他对着学员小宇说,“不过现在夏天穿浅色多,能不能试着把艾草染液调淡,做‘浅绿渐变’,更受年轻人喜欢?” 小宇立刻点头:“我们试过加清水调淡,但颜色容易掉,下次想试试加天启的海盐固色,说不定能行!”

“农具修复点” 的评分则更注重实用性。学员老陈修复的旧镰刀,刀身磨得锃亮,刀柄换了防滑木柄,阿海试着挥了挥:“握感舒服,刀刃锋利,比新镰刀还好用,” 他翻看反馈本,补充道,“居民反馈‘修复价格比买新的便宜一半’,这就是老手艺的价值 —— 既能修旧物,又能帮大家省钱。”

傍晚时分,比赛结果正式公布 ——“老布缝补点” 获 “最佳温情奖”,“渔网修补点” 获 “最佳实用奖”,“竹编储物点” 获 “最佳潜力奖”。但阿海没有立刻颁奖,而是先公布了 “传承点优化方案”:“老布点增加‘创意补丁’课程,满足年轻人审美;竹编点优化竹篾处理工艺,减轻重量;渔网点建立‘双时线材库’,互通适合修补的线材;所有传承点每月开展‘老艺进社区’活动,让更多人接触老手艺。”

随后的 “老艺互助库” 启动仪式更是点燃了全场热情。阿海和天启的小导师阿溪一起,通过共鸣镜展示互助库的核心功能:“库内收录各传承点的‘难题解决方案’‘技艺小窍门’,比如老布点的‘回针缝速成法’、竹编点的‘蜡线防打结法’,双时空传承点随时可查、可学、可补充,让好经验不局限于一个地方。”

居民们纷纷在 “互助库留言板” 写下建议:“希望增加‘老艺线上课’,方便没时间去传承点的人学”“想要‘亲子老艺课’,带孩子一起体验”。张奶奶看着留言,笑着对阿海说:“你们考虑得比我们还周全,这样下去,老手艺肯定能传下去,还能传得更好!”

离开广场时,夕阳的余晖洒在展台上,给老艺作品镀上了一层金色。小守护者们帮学员们收拾作品,居民们则围着传承点的带头人,预约下次的体验课。阿海望向远处的时空共鸣镜,镜中天启的渔民们正对着镜头展示刚染好的 “海水蓝” 布巾,嘴里说着 “明年要一起比‘双时合染’”。

“明年夏天,我们要把成果赛升级为‘双时老艺节’,” 阿海对着身边的阿蕊说,“不仅比成果,还要办‘老艺市集’‘技艺交流会’,让双时空的老艺人、学员们面对面交流,把互助库的经验变成‘手把手’的教学,让老手艺的接力真正‘无边界’。”

阿蕊点点头,手里拿着优化后的传承点课程表,上面新增的 “创意补丁课”“亲子体验课” 格外醒目。“我们还要给互助库加‘居民需求栏’,” 她说,“比如有人需要补旧书包、编宠物窝,都能在栏里留言,让传承点的学员们‘接单实践’,既练了手艺,又帮了大家,让老手艺永远‘有用、有爱、有温度’。”

晚风拂过广场,带来草木染的清香与竹篾的气息。阿海知道,这场成果赛与优化升级,不是结束,而是 “老艺双时传承” 的新迭代 —— 当实践成果变成优化的依据,当双时互助变成传承的常态,当老手艺真正融入现代生活,双时空的守护之路,终将在老手艺的创新与接力中,成为一条 “连过去、通现在、向未来” 的温暖脉络,让枫山的老布、蓝海的竹篾,永远在盛夏的成果里、传承的优化中,生生不息,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