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穿越古代,我竟然成了武圣 > 第144章 世之虎将,果然不凡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44章 世之虎将,果然不凡

浩渺长江,一艘悬挂着刘字旗号的官船,正顺流而下,驶向江东核心——建业。

船头甲板之上,三人姿态各异。赵信正爱不释手地摩挲着手中一柄新铸的长刀。此刀形制与他之前所用相似,但更为厚重霸气。刀身采用百炼镔铁千锤百炼而成,暗哑的刀面上,一条青龙从刀鐏处盘旋而上,龙首怒张于刀头附近,鳞爪飞扬,栩栩如生,仿佛随时会破刀而出,腾云驾雾!其威猛气势,更胜从前,重量也恰到好处,一百四十斤左右,对于如今膂力惊人的赵信而言,挥舞起来毫无滞涩,反而觉得无比趁手。他甚至可以想象,在战场之上,仅凭这刀本身的重量砸下去,就足以让寻常敌军骨断筋折。

不远处,诸葛亮与东吴重臣鲁肃正凭几对坐,中间摆着一副棋盘,黑白棋子错落。二人一边对弈,一边低声交谈着天下大势与此次联盟的利害关系。这些纵横捭阖、钩心斗角之事,赵信并不关心,他此行的任务明确而简单——护卫诸葛亮的安全,充当其最坚实的后盾。

不知过了多久,大船缓缓靠岸。鲁肃作为引荐人,殷勤地将诸葛亮与赵信安置在驿馆之中,一切安排妥当后,方才告辞离去。

驿馆窗前,诸葛亮望着鲁肃远去的背影,羽扇轻摇,似是无意地问道:“汉兴,你觉得子敬此人如何?”

赵信正用细布擦拭着新得的青龙刀,头也不抬,随口答道:“没你聪明。”

诸葛亮闻言一怔,显然没料到会得到如此直白甚至有些粗率的评价,他失笑道:“汉兴莫要小觑了子敬。他乃江东柱石,胸怀韬略,目光长远,绝非寻常腐儒可比。”

赵信这才抬起头,用一种带着几分“你何必谦虚”的眼神瞥了诸葛亮一眼,语气肯定地说道:“我是说,跟你诸葛孔明比,他就是个普通人!当今天下,若是只论运筹帷幄、智谋韬略,恐怕还真找不出能胜过你的人。”

他这话说得真心实意。相处这些时日,他是真心佩服这位卧龙先生,除了不能亲自上阵砍人,几乎无所不通,无所不精,琴棋书画、天文地理、奇门遁甲、医卜星相,仿佛开了全知挂一般。鲁肃虽也是能臣,但跟诸葛亮这种妖孽级的存在相比,确实差了一个档次。

诸葛亮彻底愣住了,手持羽扇定在半空,一时不知该如何接话。他平生听过无数赞誉,有称其“卧龙”的,有赞其“王佐之才”的,但像赵信这般毫不修饰、直击核心的“没你聪明”三字评语,倒是破天荒头一遭。他摇头苦笑,心中却并无不快,反而觉得赵信此人,愈发有趣。

翌日清晨,赵信刚起身洗漱完毕,鲁肃便已匆匆赶到驿馆。

“孔明,汉兴,快快准备,稍后我们便一同前往府衙,面见吴侯!”

鲁肃语气带着一丝急切。

诸葛亮从容整理衣冠,赵信则仔细穿戴好刘备特意赐下的战甲,并将那柄沉重的青龙偃月刀提在手中。

鲁肃见赵信全副武装,还带着兵刃,眉头立刻皱了起来,上前劝阻道:“赵将军,此番是去面见吴侯,商议联盟大事,岂可携带如此凶器入内?于礼不合啊。”

赵信单手拄着青龙刀,身形挺拔如松,淡然道:“先生误会了。赵信此番职责,乃是护卫军师周全。若不携带兵刃,万一有宵小之辈图谋不轨,我赤手空拳,如何应对?”

“吴侯府邸,戒备森严,甲士林立,岂会有宵小混入?”

鲁肃语气带着不悦,觉得赵信有些多虑,甚至是不给东吴面子。

诸葛亮也走上前,温言劝道:“汉兴,子敬所言在理。既是正式会晤,携带兵刃恐惹吴侯及江东诸公猜疑,不若将兵器暂存于驿馆?”

赵信却摇了摇头,态度坚决:“军师安危,重于泰山。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谁能保证那偌大的府衙之中,没有混入一两个曹军的细作死士?若因一时疏忽而至军师于险地,赵信百死莫赎!此刀,我必须随身携带。”

他心中自有计较,身处孙权地盘,看似安全,实则暗流涌动。手握神兵,他才有底气应对任何突发状况,确保诸葛亮和自己能杀出重围。

三人僵持了片刻,鲁肃见赵信油盐不进,又怕误了约定的时辰,最终只得无奈地叹了口气,妥协道:“也罢!既然赵将军执意如此,肃便担下干系。只是入内之后,将军还需谨言慎行,切莫冲动。”

“这是自然。” 赵信点头应允。

一行人来到吴侯府衙。步入议事大厅,只见内部早已济济一堂,文臣谋士分列左右,气氛肃穆。端坐于主位之上的,并非孙权,而是以江东文臣之首张昭为首的一众谋士。他们大多对曹操势大心存畏惧,对刘备派来的使者自然带着几分审视与排斥。

张昭见诸葛亮与赵信入内,目光在赵信那柄显眼的青龙刀上停留一瞬,闪过一丝不悦,但并未立刻发作,而是将矛头直指诸葛亮。

“久闻先生高卧隆中,常自比管仲、乐毅。不知此言,果真有之?”

张昭率先发难,语气带着质疑。

诸葛亮羽扇轻摇,从容不迫,微微一笑:“此平生小可之比也。”

张昭步步紧逼:“刘豫州三顾先生于草庐之中,幸得先生,以为‘如鱼得水’,本欲席卷荆襄之地。然则如今,荆襄九郡,未得一寸,反归属曹操,不知先生对此,作何解释?”

诸葛亮不慌不忙,朗声答道:“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吾主刘皇叔,躬行仁义,不忍夺同宗之基业,故力辞荆州。刘景升甫逝,其子刘琮年幼,听信蔡瑁、张允等奸佞之言,暗自投降,致使曹操得以猖獗。今我主屯兵江夏,别有良图,非等闲可知也。”

张昭岂肯罢休,继续诘问:“若此,是先生言行相悖了。先生自归豫州,曹兵一出,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几无容身之地!是豫州既得先生之后,反不如其初也。管仲、乐毅,果如是乎?……”

接下来,双方引经据典,唇枪舌剑,时而之乎者也,时而微言大义。张昭等人轮番上阵,言辞犀利,试图从道义、能力、时局等各方面打压诸葛亮。而诸葛亮则从容应对,侃侃而谈,或巧妙化解,或反唇相讥,或直指要害,将江东众文臣的诘难一一驳回。

赵信持刀立于诸葛亮侧后方,如同一位沉默的守护神。他听着这些文绉绉、绕来绕去的辩论,只觉得一个头两个大,昏昏欲睡。心下却也不得不佩服这些文人磨嘴皮子的功夫,更对诸葛亮心生敬意。这“舌战群儒”的本事,真不是一般人能学来的,难怪能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

就在赵信的眼皮快要彻底合上之时,厅外终于传来一声通报:“吴侯到——!”

只见一位碧眼紫髯、仪表堂堂的年轻人在侍卫的簇拥下,龙行虎步般走入大厅,径直登上主位。正是江东之主,孙权。他是否故意姗姗来迟,给诸葛亮一个下马威,就不得而知了。

“见过吴侯!”

诸葛亮与鲁肃等人纷纷行礼。

孙权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持刀而立的赵信身上,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问道:“孔明先生,不知这位将军是……?”

诸葛亮拱手介绍道:“回吴侯,此乃我主麾下偏将军,赵信,字汉兴。”

“赵信?”

孙权碧眼之中精光一闪,身体微微前倾,语气带着明显的惊异。

“莫非就是在长坂坡,单骑冲突百万曹军,并于万军之中生擒曹贼的赵汉兴?!”

赵信心中无语,这传言越发夸张了,几十万变成了百万,不知是民间以讹传讹,还是孙权有意抬高对手以显自身?他面色平静,抱拳沉声道:“吴侯谬赞。冲击曹军确有此事,生擒曹操亦非虚言。然曹军数量,实无百万之众。”

孙权抚掌赞叹:“真世之虎将也!孤闻名久矣,今日得见,果然气宇非凡!来人,为赵将军看座!”

他当即命人在武将序列前列为赵信增设坐席。

“谢吴侯。”

赵信依言坐下,将那柄青龙刀立于身侧,整个过程神色平静,无喜无悲,让人看不出他心中所想。这份沉稳气度,反倒让孙权心中对其评价又高了几分。

随后,议事继续。诸葛亮与孙权及众臣深入探讨联合抗曹的可行性。诸葛亮依旧引经据典,分析利害,指陈曹操虽势大,却有“远来疲惫”、“不习水战”、“民心未附”等致命弱点,极力坚定孙权抗曹的决心。其间虽有文臣提出异议,皆被诸葛亮一一驳斥,最终说得众人哑口无言,连张昭也面色铁青,不再言语。

待到众人散去,诸葛亮与赵信一同走出府衙。看着身旁依旧精神奕奕的诸葛亮,再想想自己刚才差点睡着的窘态,赵信不由笑道:“军师好生厉害,我在后面听得头昏脑涨,你却能应对自如,说得他们无话可说。在下着实佩服!”

诸葛亮闻言,忍不住打趣道:“汉兴倒是快活,我在前方劳心劳力,与人争辩,你倒好,在后面几乎要打起瞌睡来,亮才真是羡慕得很呐!”

赵信哈哈一笑,也不反驳,尽职地护卫着诸葛亮返回驿馆。

接下来的数日,诸葛亮与孙权及其核心幕僚进行了多轮密谈,最终成功说服孙权,坚定了其联刘抗曹的决心。双方就联盟细节、兵力调配、粮草供给等事宜达成了初步共识,孙刘联盟,至此正式拉开序幕。

对于赵信而言,此行任务圆满完成,唯一遗憾的是,并未有机会与江东那些闻名遐迩的猛将,如太史慈、甘宁、周泰等人碰面交手。他原本还指望能与这些高手过招,借此激发“战魂真悟”,进一步提升自身实力。看来,这个机会只能留待日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