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绣春刀 > 第382章 通惠调试初发电?瓷窑改电试新陶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82章 通惠调试初发电?瓷窑改电试新陶

《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绣春刀》第 382 章:通惠调试初发电?瓷窑改电试新陶

嘉靖二年(1526 年)?五月初八

辰时?通州通惠河电站的坝体旁薄雾未散,刚完成转轮对接的水轮发电机组已整装待发。赵小匠穿着沾着机油的工装,手里攥着泛黄的调试手册,正围着机组检查励磁系统 —— 这是并网发电前最关键的环节,励磁电流若不稳定,会直接影响电压输出。

“小李,测一下励磁绕组的绝缘电阻,必须达到 500 兆欧以上!” 赵小匠喊道,工匠小李立刻提着摇表跑过来,将表针接在绕组两端,缓慢摇动表盘,指针稳稳停在 650 兆欧:“赵师傅,绝缘合格!” 赵小匠点点头,又蹲下身查看水轮机的导水叶:“导水叶开度先调至 30%,首次调试别让水流太急,避免机组过载。”

两名民夫转动导水叶启闭轮,河水缓缓涌入水轮机室,“哗啦啦” 的水流声中,机组开始缓缓转动,转速表的指针从 0 逐渐爬至 1500 转 \/ 分。“稳住转速!现在测试电压!” 赵小匠盯着主控室的电压表,指针随着转速升高慢慢跳动,最终停在 220 伏,频率表显示 50 赫兹,分毫不差。

可刚稳定片刻,电压突然降至 210 伏,转速表也微微波动。“是导水叶卡涩了!” 经验丰富的老工匠张师傅立刻判断,他带着人打开水轮机检修门,果然发现一片导水叶被水草缠住。清理完毕后,机组重新启动,电压稳稳回升至 220 伏,连细微波动都没有。“成了!调试成功!” 赵小匠兴奋地挥了挥手,坝体旁的铜钟被敲响,清脆的声响传遍通惠河两岸 —— 通州电站首次发电成功,虽未正式并网,却已点亮了电站旁的两盏路灯,暖黄的光透过薄雾,成了清晨最动人的风景。

巳时?景德镇官窑,阳光透过窑场的天窗洒下,照亮了正在改造的三号柴窑 —— 这是大明首批电力改造瓷窑,窑身外侧已缠上密密麻麻的镍铬合金加热丝,丝外裹着三层耐火石棉,既能保温又能防止漏电。工部派来的技术工匠林师傅,正拿着烙铁焊接加热丝的接线端子,汗水顺着脸颊滴在窑砖上,瞬间蒸发。

“这镍铬丝得按‘螺旋状’缠绕,每圈间距三寸,太密会局部过热,太疏则温度不均。” 林师傅一边焊接,一边对围坐的窑工们讲解,“传统柴窑靠柴火焖烧,温度偏差能达 50c,而这电窑用热电偶测温,能把温度控制在 ±2c,烧制青花瓷最关键的 1280c釉烧阶段,再也不用靠老窑工‘看火色’判断了。”

老窑工王师傅蹲在窑旁,手指轻轻抚摸着加热丝,眼里满是怀疑:“林师傅,这细铁丝真能比柴火还热?咱们烧了一辈子柴窑,没火塘没柴烟,瓷坯能烧出那种温润的釉色吗?” 林师傅笑着拿起一个小巧的温度控制器:“王师傅您看,这控制器能预设三段升温曲线,预热段每小时升 100c,釉烧段恒温 3 小时,冷却段慢冷 6 小时,比柴窑的‘一火到底’更科学,您且等着看效果。”

说话间,窑工们已将十件青花瓷坯小心翼翼地放入窑内,关闭窑门后,林师傅按下控制器开关 —— 加热丝瞬间泛红,窑内温度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攀升,温度计的指针从室温稳步向 100c移动。王师傅凑到窑口的观察孔旁,看着瓷坯在红光中渐渐显露出轮廓,紧张得攥紧了拳头:“这温度升得真匀,比柴窑快多了,就是不知道最后釉色怎么样。” 林师傅拍了拍他的肩:“别急,三个时辰后出窑,保证给您个惊喜。”

午时?河间李村,打谷场上挤满了村民,五台小型火力发电机正被民夫们小心翼翼地抬下马车。村老周大爷拄着拐杖,快步走到发电机旁,伸手摸了摸冰凉的铁皮外壳,又凑到锅炉口闻了闻:“这就是能造光的机器?不用河水不用风,烧煤就行?” 负责安装的工匠老刘笑着点头,一边打开机器外壳,一边讲解:“大爷您看,这里是锅炉,烧上西山的无烟煤,产生蒸汽推动汽轮机,就能带动发电机发电,不仅能点灯,还能带动那边的抽水机。”

村民们立刻围了上来,年轻的李大叔指着角落里的抽水机,眼睛发亮:“老刘师傅,这抽水机真能浇地?俺家三亩玉米地,以前挑水浇得走断腿,要是能用电抽水,可省老劲了!” 老刘立刻接上水管,将抽水机的电机与发电机连接,合上开关 —— 抽水机 “嗡嗡” 启动,清澈的河水顺着水管喷涌而出,溅起的水花落在干裂的田地里,引得村民们欢呼起来。“真出水了!” 李大叔兴奋地奔到田边,看着水流滋润土地,眼眶都红了:“以后再也不用靠天吃饭了,这电真是好东西!”

孩子们则围着发电机旁的路灯,好奇地伸手触碰灯罩。当老刘合上开关,路灯 “啪” 地亮起时,孩子们立刻欢呼着在灯光下追逐,他们的影子在地面上跳跃,像一群快乐的精灵。周大爷看着眼前的景象,颤巍巍地对老刘说:“俺活了七十岁,从没见过这么亮的灯,晚上再也不用摸黑纺线,孩子们也能在灯下读书了,这都是托陛下和朝廷的福啊!” 午时过半,发电机已安装调试完毕,李村的第一盏路灯始终亮着,像一颗温暖的星辰,照亮了村民们对未来的期待。

未时?保定南大街,商铺门前堆满了青灰色的水泥管与卷成捆的电线。工部主事陈大人正拿着图纸,与商户们商议管网开挖路线:“这条街的地下有老污水沟,沟槽得绕开三尺,可能会占用您家门前半尺的空地,还请多担待。” 开杂货铺的张掌柜立刻摆手:“陈大人客气了!为了装电灯,别说半尺空地,就是让俺拆了门前的货架子都行!您不知道,自从听说京城有了电灯,俺每晚都梦见俺家铺子亮堂堂的,晚上也能做生意,收入能多三成!”

旁边的裁缝铺王掌柜也凑过来,手里拿着一张画着电灯的纸:“陈大人,俺想在铺子天花板上装两盏灯,这样裁布时能看清楚针脚,再也不用怕白天阴天、晚上看不清了。” 陈大人笑着拿出管网布局图:“王掌柜放心,每户商铺都会预留两个接线口,您想装几盏灯都行,等管网铺好,工匠们上门帮您装。”

街上的百姓们也纷纷围过来,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电灯的好处。卖豆腐的刘大娘说:“有了电灯,俺家豆腐坊晚上能多磨两桶豆浆,早上能早出摊;” 拉车的马师傅则说:“晚上路上亮了,俺拉车也安全,再也不用担心撞到石头。” 未时渐深,陈大人看着热情的百姓们,心里满是感慨:百姓们对电灯的期待,就是推进工程最大的动力,一定要尽快完成管网铺设,让保定早日亮起来。

酉时?紫禁城乾清宫,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棂,洒在金砖地面上。朱载林坐在龙椅上,面前的御案上摆放着通州电站调试报告、景德镇瓷窑改造进展与河间百姓反馈,陆砚昭、徐阶、李三才等大臣分立两侧,今日的议事主题,是如何进一步扩大电力应用范围。

“陛下,通州电站首次调试成功,预计五月十五可正式并网,为通州城区供电;景德镇瓷窑改造已进入试烧阶段,若效果良好,可在全国官窑推广;河间乡村的小型火力发电机已安装完毕,百姓反响热烈。” 陆砚昭首先汇报,语气中满是振奋。

徐阶立刻上前一步,手持奏折:“陛下,工部已绘制出电力抽水机、轧花机的生产图纸,江南苏州、松江等地的棉纺作坊,多次上书请求引入电力织机。臣建议,先在苏州选三家大作坊试点,若能提高织布效率,再向全国推广。”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不过,电力织机的成本较高,每户作坊需白银百两,臣恳请陛下从国库拨款,为试点作坊提供三成补贴,减轻其负担。”

李三才则拿着户部账本:“陛下,臣已核算过,推广电力农具与手工业设备,需白银五十万两,国库目前充裕,可足额拨付。但臣担心,偏远地区工匠短缺,恐影响设备安装与维护,建议在各州府设立‘电力工坊’,培训当地工匠,确保设备能长期稳定运行。”

朱载林认真听着,小手指着御案上的疆域图:“苏州作坊试点、州府设电力工坊,朕都准了。另外,朕听说边境宣府堡垒的发电机运行良好,能不能给边境的驿站也装上?有了电灯,驿站传递军情更方便,还能试试用电力驱动电报机 —— 之前军工总院不是研发了简易电报吗?若能用电报传递消息,比快马加鞭还快,边境安全更有保障。”

陆砚昭躬身应道:“陛下考虑周全!臣明日便让军工总院派人前往边境驿站,测试电报机与发电机的配合。另外,臣还收到奏报,京城的排水系统常因雨水堵塞,若用电力驱动抽水泵,可快速排出积水,避免百姓房屋被淹。”

“好!” 朱载林拍了拍御案,“排水抽水泵、边境电报机,都尽快推进。朕要让电力不仅照亮夜晚、助力农桑手工业,还要护佑百姓安全、畅通国家通讯 —— 让大明的每一处角落,都能感受到电力带来的便利!” 大臣们齐声应诺,夕阳的余晖渐渐淡去,乾清宫内的电灯亮起,暖黄的光线照亮了每个人脸上的干劲,也照亮了大明全面进入 “电力时代” 的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