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祖宗们,时代变了 > 第62章 贞观重臣脑子宕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大唐,长安,太极宫。

夜色深沉,甘露殿内却灯火通明。

宰相房玄龄的眼眶布满血丝,他已经三天三夜没怎么合眼了。

陛下失踪了。

三天前,陛下屏退左右,独自在寝殿歇息,可不过半个时辰,内侍再进去时,寝殿内已是空无一人。

整个皇宫被翻了个底朝天,禁军封锁了长安九门,暗中排查了所有可疑的角落,结果一无所获。

对外,只宣称陛下偶感风寒,暂不上朝。

但文武百官不是傻子,尤其是那些嗅觉灵敏的世家大族,已经开始暗流涌动。

太子年幼,江山初定,若是陛下有个三长两短,这刚刚从战火中喘息过来的大唐,恐怕立刻就要分崩离析。

“玄龄,喝口水吧。”

杜如晦端来一杯热茶,他的脸色同样憔悴。

房玄龄摆了摆手,声音沙哑。

“克明,你说,陛下究竟会去哪?”

杜如晦沉默。

他想不出任何可能。

刺杀?

不可能,皇宫守卫森严,能悄无声息地掳走陛下,简直是天方夜谭。

私自出宫?

更不可能,陛下雄才大略,深知眼下局势之危,绝不会如此任性。

就在两人相对无言,殿内气氛压抑到极致时,一个内侍连滚带爬地冲了进来,声音因激动而变了调。

“房相!杜相!陛……陛下回来了!”

房玄龄和杜如晦猛地站起,因起得太急,险些将面前的桌案撞翻。

两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狂喜和不敢置信。

他们几乎是冲出甘露殿,一路小跑着赶往皇帝寝宫。

寝宫内,烛火摇曳。

李世民已经换上了一身常服,正坐在榻上,手里捧着一杯热茶,神态平静,仿佛只是小憩了一会儿。

可房玄龄和杜如晦却敏锐地察觉到,陛下……不一样了。

具体哪里不一样,他们说不上来。

衣着还是那身衣着,面容还是那张面容,可那份气度,那份眼神,却多了一种他们从未见过的深邃。

那是一种……俯瞰过沧海桑田之后的沉静。

“臣,房玄龄、杜如晦,参见陛下!陛下万安!”

两人齐齐下拜,声音哽咽。

“起来吧。”李世民放下茶杯,声音温和,“这几日,辛苦你们了。”

“为陛下分忧,万死不辞!”

房玄龄抬起头,急切地问,“陛下,这几日您……”

“此事说来话长。”李世民抬手,示意他们坐下。

“朕今日叫你们来,是有一件关乎大唐国运的惊天之事,要与你们商议。”

房玄龄和杜如晦心头一凛,立刻正襟危坐。

他们知道,接下来的话,恐怕会颠覆他们的认知。

李世民没有直接解释,而是从袖中,取出了一样东西,轻轻放在桌上。

那是一张纸。

一张他们从未见过的,洁白、光滑、质地均匀的纸。

纸上,是用一种他们认识,却又有些陌生的字体书写的文字。

“玄龄,克明,你们看看,这上面的字,可认得?”

两人凑上前,仔细端详。

“这……似乎是汉字,但笔画简化了许多。”

房玄龄迟疑着念出标题,“学习……申请……表?”

这三个词,他们都懂,但组合在一起,却又无比陌生。

“陛下,此物从何而来?”杜如晦忍不住问。

李世民的目光变得悠远,他缓缓开口,声音不大,却像一道道惊雷,在房玄龄和杜如晦的脑中炸响。

“朕,去了后世。”

“一个……一千三百年后的世界。”

寝殿内,瞬间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

房玄龄和杜如晦,大唐最顶尖的两个大脑,此刻彻底宕机了。

他们张着嘴,呆呆地看着李世民,脸上的表情,是极致的震惊,是全然的茫然。

甚至还有一丝“陛下是不是病糊涂了”的担忧。

神仙鬼怪之说,他们听过。

可穿越时空,去到一千多年后,这已经超出了他们能够理解的范畴。

李世民没有催促他们,他知道这件事有多么匪夷所思。

他只是平静地,将自己在现代的所见所闻,简略地讲述了一遍。

从那个叫周墨的年轻人,到那群来自不同朝代的帝王。

从那能日行千里的铁车,到能与千里之外的人对话的手机。

从那亩产八百斤的震撼,到那部让他们所有帝王都陷入沉默的《近现代史》。

房玄龄和杜如晦听得心神俱裂,三观被反复碾碎又重塑。

他们脸上的表情,从震惊,到怀疑,再到惊骇,最后,变成了一种混杂着恐惧和狂喜的激动。

他们是何等聪明的人。

他们或许无法理解那些技术的原理,但他们瞬间就明白了这些东西背后所代表的,那足以颠覆世界的力量。

“陛下……此言当真?”房玄龄的声音都在颤抖。

“若非亲眼所见,朕亦不敢信。”

李世民指了指桌上的申请表,“此物,便是凭证。”

杜如晦颤抖着手,再次拿起那张纸。

这一次,他感受到的不再是陌生,而是一种沉甸甸的,足以压垮一个时代,也足以撑起一个时代的重量。

“周先生……那位后世之人,让我们填写此表,申请所需之学识……”

杜如晦的呼吸变得急促,“陛下,此乃天赐大唐!天佑大唐啊!”

房玄龄也反应了过来,他的眼中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光芒。

“陛下!若能得后世之法,我大唐何愁不兴!”

“突厥、吐谷浑,弹指可灭!

“天下万民,再无饥馑之忧!”

两位贞观名相,此刻再无半分沉稳,激动得像两个孩子。

李世民看着他们,欣慰地点了点头。

不愧是他的左膀右臂,这么快就抓住了重点。

“所以,朕今日叫你们来,就是要商议,这第一份申请,我们该填什么?”

这个问题,让房玄龄和杜如晦瞬间冷静下来。

是啊,机会只有一次。

申请什么,才能让大唐的利益最大化?

杜如晦率先开口:“臣以为,当求炼铁之术!后世火器犀利,皆因钢铁之精良。”

“若我大唐能有此术,锻造兵甲,制造利器,不出十年,便可横扫草原,再造秦汉之功!”

他的想法很直接,武力,是立国之本。

房玄龄却摇了摇头。

“克明之言有理,但非眼下之急。”

他沉声分析道,“贞观元年,关中大旱,民生凋敝,国库空虚。”

“我大唐眼下最大的敌人,不是突厥,是饥饿。”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若无粮,再精良的兵甲,也不过是摆设。”

“所以臣以为,当求高产农桑之法!先让百姓吃饱肚子,稳固国本,方是上策。”

两人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一个主张强军,一个主张富民。

李世民没有打断他们,只是静静地听着。

许久,他才开口道:“你们说的,都有道理。但你们都忽略了一点。”

房杜二人一愣,齐齐看向李世民。

“无论是炼铁,还是农桑,都需要一样东西作为基础。”

李世民站起身,走到墙边悬挂的舆图前。

那是一张简陋的大唐疆域图,边界模糊,山川错漏。

“我们需要知道,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究竟是什么样子。”

他转过身,目光灼灼。

“我们需要一张详尽的,囊括整个天下的舆图!哪里有铁矿,哪里有煤矿,哪里的土壤适合种什么,哪里的河流可以兴修水利。”

“我们需要一本完整的《天下堪舆格物志》!”

“它要告诉我们,这天,为何会打雷下雨;这地,为何能长出五谷。”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这,才是万物之基!”

房玄龄和杜如沉思,他们想的是术,是方法,而陛下想的,是道,是根源!

是啊,连自己家里的情况都没摸清楚,谈何发展?

“陛下圣明!”两人齐齐躬身,心悦诚服。

“此事,必须绝对保密。”

李世民的语气变得严肃,“朕会成立一个格物院,由你们二人全权负责。”

“从今天起,你们要挑选一批绝对可靠,且天资聪颖的年轻人,教他们那种简化的字体,为接收后世学识做准备。”

“臣,遵旨!”

李世民拿起一支从现代带来的碳素笔,在那张申请表上,郑重地写下了第一行字。

【申请项目:世界地理详细地图(包含全球矿产、水文、土壤分布)、基础物理、基础化学、基础生物学教材。】

写完,他将笔递给房玄龄。

“玄龄,你来试试。”

房玄龄接过那支笔,触手温润,无需蘸墨,便可在纸上留下清晰的字迹。

他学着李世民的样子,在纸上写下自己的名字。

“神物……当真是神物。”他赞叹道。

李世民微微一笑,他拿出另一支笔和一本崭新的笔记本。

“此物,便赐予你们了。”

“从今日起,我大唐的命运,就写在这小小的本子上了。”

房玄龄和杜如晦郑重地接过笔记本,那薄薄的几十页纸,在他们手中,重若千钧。

一个前所未有的,只属于君臣三人的秘密,就此诞生。

一个伟大的时代,即将拉开它波澜壮阔的序幕。

而在他们激动地规划着未来时,李世民的脑海中,却浮现出周墨那张无奈又抓狂的脸。

他忽然有些期待,当周墨看到这份塞满了数理化的申请表时,会是怎样一副精彩的表情。

他甚至想,下次见面,一定要问问周墨,他大唐的Gdp,在后世的排行榜上,能排第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