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京城,我挡住了吴三桂和清军 > 第244章 渤海壁垒与利刃藏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44章 渤海壁垒与利刃藏锋

与泉州渐浓的年节松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山东半岛特别是渤海湾一带,那日益绷紧的临战气氛。尽管表面上依旧平静,但无形的战争壁垒正在迅速构筑。

时值腊月,凛冽的北风如同刀子般刮过登州沿海。

尽管天寒地冻,海面甚至偶见浮冰,但依海而生的百姓们,依旧遵循着古老的传统,为即将到来的新年忙碌着。

空气中,除了咸腥的海风,渐渐弥漫开一股独属于岁末的、带着烟火气的味道。

家家户户的屋檐下,开始挂起一串串自家晾晒的鱼干,这是海边人家必备的年货,也是漫长冬季里重要的食物储备。

渔村里,传来“砰砰”的沉闷敲打声,那是渔民们在利用冬季休渔期,修补被风浪侵蚀的渔船,用桐油和麻丝仔细地填补着船板的每一条缝隙,期盼着来年开春能有个好收成。

妇人们则聚在热炕头,借着窗户透进的天光,灵巧地剪着窗花,红色的“连年有鱼”、“出海平安”图案,为灰褐色的冬日增添了一抹亮色。

偶尔有零星的爆竹声在村落里响起,那是心急的孩童在提前释放过年的喜悦。

在一些较大的村镇,已经有小贩开始兜售灶糖、年画和鞭炮。

腊月二十三“祭灶”的日子刚过不久,关于灶王爷“上天言好事”的传说还在人们口中流传。空气中似乎也隐约飘荡着蒸饽饽(馒头)的香甜气息,那是心灵手巧的妇人们在为过年准备主食,雪白的大饽饽上,会用红枣点缀出吉祥的图案。

这是胶东人的习俗,过年走亲戚,这一个个一二斤重的大饽饽便是最好的礼物。

在这看似寻常的腊月风俗画卷之下,一种无形的紧张感却在悄然蔓延。沧州军水师的哨船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如同警惕的游隼,前出至黄海乃至东海北部海域,严密监视着南方任何可能北上的大型船队。

与此同时,沿着山东半岛漫长的海岸线,特别是面向黄海、渤海的关键岬角和高地,一座座新修建的烽火台已然投入使用。这些烽火台由经验丰富的士兵驻守,配备了干燥易燃的优质柴薪和狼粪(狼烟浓且直,传讯更远),并制定了严格的信号规则:一旦发现郑家船队,根据其规模,点燃相应数量的狼烟。

一道狼烟代表二十艘以下,两道代表五十艘左右,三道则意味着一百艘以上的大规模舰队出现。

这套简陋却高效的视觉通讯系统,能在极短时间内将警报传回威海卫、登州等核心基地,为沧州水师争取到宝贵的预警和准备时间。

预设的决战战场,被定在了渤海海峡中部的长岛水域。这里岛屿星罗棋布,水道纵横交错,暗礁密布,大型舰队难以完全展开,却极其适合小型、灵活的舰艇隐蔽和突袭。

近来,在绝对保密的状态下,大量的火药、炮弹、“烈火膏”罐、弩箭等军火物资,被利用夜间和恶劣天气,通过小型船只秘密转运至几个主要岛屿上预设的隐蔽洞穴和营地。

而以芝罘岛(烟台山)为核心的前进基地,更是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加固。

岛上储存了足以支撑一场高强度海战的药品、淡水、干粮和帆布索具等后勤物资。

一个具备基本疗伤能力的野战医院也被建立起来,从青州抽调的外科郎中和辅助人员已然就位,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惨烈伤亡。

大量的水兵开始以“冬季集训”的名义,秘密向芝罘岛及周边岛屿集结,进行最后的适应性训练和战术协同演练。

长岛群岛周边海域,已然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军事禁区,由精锐的沧州陆军负责外围警戒,任何无关人员,包括本地渔民,一律被劝离或禁止靠近,确保作战意图和实力的绝对隐蔽。

在威海卫主港,那艘代号“鲲鹏”的蒸汽铁甲船完成了最后的弹药装载和锅炉预热,那低矮的钢铁身躯仿佛一头压抑着怒吼的凶兽。

更多的“海蛇”快艇如同归巢的毒蜂,聚集在隐蔽的锚地,敢死队员们检查着最后的装备,眼神中混合着决绝与平静。

刘体纯在方晖、陈啸海的陪同下,最后一次乘船勘察了长岛水域。望着眼前错综复杂的海岛和水道,他沉声道:“这里,就是我们将要埋葬郑家海上神话的坟场。所有准备,必须万无一失!

告诉将士们,此战,不为争霸四海,只为打出我山东的生存空间,打断清廷借助海路的手脚!必胜!”

“必胜!”众将轰然应诺。

渤海湾的寒风凛冽,却吹不散那弥漫在每一艘战船、每一座营垒、每一个将士心中的炽热战意。

利刃已然磨砺至最锋锐的状态,藏于波涛与岛屿的阴影之中,只待南方的巨兽闯入这片为其精心准备的猎场。

春节的临近,非但没有带来祥和,反而预示着一场即将点燃凛冬海面的雷霆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