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建安二十八年的春末夏初,四海初平,万机渐理。在处理完荆益归附的后续事宜,初步稳定了庞大的大汉帝国版图后,刘衍下旨,携王后苏婉与年幼的太子,摆开并不奢靡却威仪天成的銮驾,启程东巡,目的地是他的龙兴之地——青州平原郡。

消息早已由快马传遍平原。当那支黑底金边的汉王仪仗出现在地平线上时,整个平原城,乃至从四方乡野闻讯赶来的百姓,早已将城门内外挤得水泄不通。黄土垫道,清水泼街,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近乎节日的喧嚣,却又在銮驾临近时,奇异地沉淀为一种屏息的寂静与期待。

銮驾缓缓在城门前停驻。车帘掀开,刘衍率先步下马车。他未着沉重的冕服,仅是一身玄色常服,腰束玉带,身形依旧挺拔,眉宇间却已洗去了当年逐鹿天下的锋锐,沉淀下王者应有的深邃与威严。他转过身,小心翼翼地搀扶着王后苏婉下车。

苏婉依旧温婉端庄,岁月似乎格外厚待她,只在眼角添了几许不易察觉的细纹,那是母仪天下、襄助夫君操劳国事留下的痕迹。她手中牵着世子,那孩子睁着乌溜溜的大眼睛,平静的地看着眼前黑压压的人群和他小时候生活过的城池。

刘衍的目光,越过跪伏在地、山呼万岁的官员与乡绅,投向了那座熟悉的城门楼,投向了更远处记忆中熟悉的街巷与屋宇。一瞬间,时光仿佛倒流。

他看到了当年自己刚到平原时,被王家欺辱的一幕;看到了在府中与苏婉相濡以沫,于微末中规划未来的日夜;看到了在城外校场上,与最初追随他的那些老兄弟们操练士卒,誓言要在这乱世中闯出一片天地的豪情。

那时,他只有一郡之地,兵不过数千,将不过寥寥。苏婉也还不是母仪天下的王后,只是他身边那位贤惠坚韧,在他最艰难时给予无限支持的妻子。

“陛下,王后,请入城。”地方官员恭敬的声音将他从回忆中拉回。

刘衍微微颔颔首,一手轻轻扶着苏婉的臂弯,一手自然地护在苏婉身侧,缓步向城内走去。御林军在前方肃静地分开人群,留出通道。

街道两旁,是无数张激动、敬畏、好奇的面孔。许多老人眼中含着泪花,他们还记得当年那位年轻有为、爱民如子的刘衍。如今,如今成了汉王,甚至大汉的皇帝,这小小的平原城,竟成了龙飞之地。

刘衍一边向百姓点头示意,一边对身旁的苏婉低语,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喑哑:“婉儿,你看那棵老槐树,还在。当年我们常在树下纳凉,听乡老们讲古。”

苏婉顺着他的目光望去,眼中也泛起温柔的波光:“是啊,殿下。还有那边的市集,似乎比当年宽敞了许多,人也更多了。”

“物是人非啊……”刘衍轻轻叹道,这声叹息极轻,却仿佛包含了万钧重量。

是的,城池依稀是旧时模样,但身份、心境、肩上的责任,乃至这整个天下,都已截然不同。昔日与他并肩的伙伴,有的已马革裹尸,埋骨沙场;有的正为他镇守四方,如甘宁、徐晃;也有的,如那归降的诸葛亮,正在邺城开始新的篇章。而昔日需要他庇护的一方百姓,如今已成了他需要治理的万民中的一部分。

他们来到了昔日的府邸,如今已被修缮为临时行宫,规制虽提升了,却依旧保留了当年的主体结构。刘衍拒绝了盛大的接风宴,只与苏婉和世子在府中用了一顿简单的家常饭,菜式多是平原本地风味。

饭后,刘衍带着儿子,与苏婉一同漫步在府邸的后园。他指着园中的亭台水榭,对世子讲述着过去的故事,那些关于奋斗、关于坚守、关于爱与责任的故事。

“孩子,这里,是为父和你母亲梦想开始的地方。”刘衍的声音低沉而充满感情,“你要记住,无论将来身在何等高位,掌握多大的权力,都不要忘了根本,不要忘了这些最朴素的民心。”

世子刘晟坚定的说,父王,儿臣谨记于心,绝不敢忘。

苏婉在一旁静静地看着,脸上洋溢着满足而平和的笑容。她知道,刘衍此行,不仅是为了怀旧,更是为了给年幼的世子上一堂无声的课,让他知道他的父亲从何处来,这庞大的帝国根基在何处。

翌日,汉王刘衍下诏,减免青州乃至整个新附的南方诸州一年赋税,大赦天下(除十恶不赦之罪),并亲自探访了平原郡的学堂、养老之所,赏赐地方耆老。

銮驾离开平原那天,全城百姓再次倾城相送。看着车驾远去扬起的尘土,许多老人喃喃自语:“汉王殿下,还是念着咱们平原的好啊……”

车驾内,刘衍握着苏婉的手,回望了一眼那座在视野中逐渐缩小的城池,目光已恢复了王者的沉静与坚定。

物虽是,人已非。但有些东西,从未改变。比如,这片土地赋予他的坚韧,比如,身边始终如一的陪伴,比如,那份开创盛世、让万民安居的初心。带着这份沉淀后的力量,他将返回邺城,去书写一个属于他的、更加恢弘的时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