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遥远的救世主续集 > 第115章 桥修好了别忘拆脚手架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15章 桥修好了别忘拆脚手架

夜色浸染了香港中环的玻璃幕墙,将维多利亚港的璀璨灯火揉碎成一片流动的星河。

苏清徽的办公室里只亮着一盏台灯,光线在她面前的笔记本电脑屏幕上投下柔和的晕圈。

屏幕被分成了四个格子,一场跨越三大洲的视频会议正在进行。

左上角是艾米丽·赵,背景是伦敦金融城的夜景,她一头利落的短发,神情冷静而专注,代表着天序资本最锋利的执行力。

右上角,陆沉和周慧兰共享一个镜头。

他们身后是国内某乡镇社区合作社简陋的办公室,墙上贴着手写的财务公开报表。

陆沉的眼神依旧锐利,但多了几分沉淀;周慧兰则带着一丝乡土的质朴和久经事务的干练,她的目光里有困惑,也有期待。

左下角,苏清徽自己。

作为“启智扶强”计划的总协调人,她像一个精密的齿轮,维系着整个庞大体系的运转。

而右下角的那个格子,几乎是静止的。

丁元英坐在纽约长岛一间书房的暗影里,侧对着镜头,只有右耳上的助听器在光线下偶尔泛起一点微光。

他的左耳在多年前的一场意外后彻底失聪,这让他整个人更像一座孤岛,隔绝了世界的喧嚣,只接收他想听的声音。

他面前没有文件,只有一杯袅袅升起热气的清茶。

自“启智扶强”计划在全国十几个试点乡镇推行“社区金融风险自洽模型”以来,已经过去了半年。

这个由丁元英设计底层逻辑、苏清徽团队细化执行的系统,旨在帮助基层民众建立最基础的金融认知和风险管理能力。

然而,今天的会议,气氛有些凝重。

“问题的核心,我称之为‘制度性模仿’和‘认知惰性’。”率先开口的是陆沉,他扶了扶眼镜,语气严肃,“丁先生设计的模型非常精妙,它就像一套完美的公式,只要把本地的参数填进去,就能得出一个相对最优的风险控制和资金分配方案。一开始,效果是惊人的,大家仿佛一夜之间都成了‘金融专家’。”

他顿了顿,旁边的周慧兰接过话头,她的语言更直白:“陆老师说得文绉绉的,我来说点实在的。现在各个村的合作社,干啥事前头一句话都是‘按丁先生的模子来’。买农机,套模子;搞养殖,套模子;连邻里之间借点钱周转,都要算一下是不是符合模型的‘最优风险收益比’。大家伙儿不琢磨事儿了,开始琢磨模子了。甚至有人把丁先生那几句心法口诀裱起来挂墙上,早晚拜一拜,说这是‘财神爷的真经’。”

周慧兰的脸上满是忧虑:“这……这跟当年王庙村盼着救世主,有啥区别?路是修好了,可大家伙儿都赖在脚手架上不下来,还把脚手架当成庙给供起来了。万一哪天这脚手架一撤,怕是连路都不会走了。”

艾米丽·赵在伦敦的屏幕里微微蹙眉,她从纯粹的资本和风控角度提出了不同看法:“我来说两句。从天序的立场看,标准化、模板化是最高效、风险最低的管理方式。这套模型经过了严格的回测和压力测试,确保了它的普适性和稳定性。民众的‘模仿’,恰恰是降低了执行过程中的人为错误,保证了计划的成功率。我们投入的资金和资源是有限的,追求的是最大范围的有效覆盖,而不是培养几百个独立的‘思想家’。”

她的话很冰冷,却无比现实。这是资本的逻辑,是效率的逻辑。

会议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两种观点激烈碰撞,一个追求灵魂的觉醒,一个追求结果的稳妥。

苏清徽的指尖轻轻敲击着桌面,打破了寂静。

她的目光扫过每一个人,最后停留在那个静默的右下角。

“元英,”她轻声开口,声音里带着一种特有的清醒和理智,“两边都有道理。艾米丽说的是‘术’的层面,如何让一座大厦稳固;陆沉和慧兰姐说的是‘道’的层面,盖大厦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住,而不是让人崇拜大厦的图纸。现在的问题是,图纸本身太完美,住户放弃了思考如何更好地生活的权利,转而开始研究图纸的每一个线条。我们当初的目标是‘启智’,现在却有滑向‘愚化’的风险。过度依赖,本身就是最大的风险。”

她凝视着屏幕里的那个侧影,“你说过,你只渡有缘人,只给觉悟者一颗可供点化的种子。但现在,这颗种子好像快被当成能包治百病的仙丹了。桥修好了,脚手架……我们该怎么拆?”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丁元英身上。

他似乎对这场激烈的讨论毫无波澜,只是缓缓端起茶杯,凑到唇边。

热气模糊了他的轮廓,也似乎隔绝了跨洋而来的信号。

他喝了一口茶,慢慢将杯子放回桌上,发出清脆的一响。

然后,他才缓缓转过头,正对着摄像头,目光平静得像一潭深不见底的古井。

他没有长篇大论,也没有引用任何经文典故,只是用一种近乎机器般平静无波的语调,说了两句话。

“脚手架,不是让你去拆的。”

众人一愣。

丁元英的目光扫过屏幕,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剖析着问题的根源。

“给桥,增加一个不确定变量。一个模型无法计算,只能靠人脑去判断、去适应的变量。”

他的话音落下,整个会议室鸦雀无声。

艾米丽·赵的眉头锁得更紧了,增加不确定性?

这完全违背了风险控制的基本原则。

陆沉的眼中却瞬间爆发出明亮的光彩,他像是被一道闪电击中,喃喃自语:“破除偶像,就要打破神谕的万能……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周慧兰似懂非懂,但她抓住了关键:“您的意思是,要出个新难题,让那套老法子不管用了,逼大家伙儿自己动脑筋?”

丁元英没有再解释,他重新侧过身,将注意力放回窗外的夜色,仿佛刚才那石破天惊的两句话并非出自他口。

他的任务已经完成——指出方向,而非提供地图。

苏清徽的心脏却在这一刻剧烈地跳动起来。

她懂了。

丁元英的哲学,从来不是给予,而是剥离。

不是给予答案,而是剥离拐杖。

要让人们不再依赖“公式”,最好的办法,就是引入一个“公式”解不出的题目。

一个需要每个人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手去记,用自己的脑子去想的变量。

一个能让所有人都回到最基本、最原始的商业逻辑起点,却又蕴含着无穷变化的东西。

她的脑海中,一个酝酿已久、却因条件不成熟而搁置的念头,在此刻豁然开朗,与丁元英的提示完美契合。

苏清徽深吸一口气,对着话筒,语气坚定而清晰,仿佛在宣布一场即将在全国范围内打响的无声战役:

“我明白了。我们的下一步,是发起一场‘全民记账运动’。”

让每个人,都开始记录自己的收支,看清自己的现金流。

这就是那个变量。

当每个人都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最真实的“数据”时,任何标准化的“神明模版”,都将不攻自破。

因为,真正的“道”,不在于供奉在墙上的经文,而在于你亲手记下的每一个数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