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官场模拟:领导求我别莽了! > 第284章 舆论的质疑,环保与经济的平衡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84章 舆论的质疑,环保与经济的平衡

雷霆行动的第二天,清河县的天,没塌下来。

但县委大院里的空气,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显粘稠。走廊里,干部们走路的脚步声都轻了三分,往日热络的寒暄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欲言又止的眼神交汇,以及压得极低的窃窃私语。

“听说了吗?专项小组的人昨天半夜才收队,直接从厂里把人带走的。”

“华泰的李胖子,平时多横啊,据说被架上警车的时候,裤子都湿了。”

“那个沈副主任……真是个狠角色。以前都叫他沈莽夫,现在私底下,都改口叫‘沈阎王’了。”

这些议论,像无形的风,盘旋在每一个角落,最终都汇向了公安局那间被临时征用的会议室。

此刻,“阎王殿”里,烟雾缭绕,方便面和咖啡的气味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属于连续作战的特殊味道。桌上、地上,堆满了从各个工厂查封回来的账本和文件,几名从财政局借调来的会计师正戴着眼镜,埋头在数字的海洋里奋战。

沈铭坐在主位上,面前是一杯已经凉透的浓茶。他一夜没睡,双眼布满血丝,但精神却异常亢奋。昨天的行动,只是物理层面的清扫,他知道,真正的战争,在另一个看不见的战场。

“沈主任,您……您看看这个。”

一个宣传部派来的年轻干事,脸色发白,双手捧着一台平板电脑,小心翼翼地递到沈铭面前,动作像是在呈递一份炸药。

平板屏幕上,是省内一个颇有名气的网络论坛,头条位置,一个加粗的标题异常醒目:

《清河环保风暴背后:数千工人的眼泪与一个县城的经济阵痛》

沈铭接过平板,手指在屏幕上滑动。

文章的笔法很老道,开篇并没有直接指责,而是用一种悲天悯人的笔调,描绘了华泰化工厂大门被封条封死后,一个四十几岁的老工人在门外徘徊,茫然无措的场景。文章细致地描写了他粗糙的双手、脸上的皱纹,以及他那句“俺下个月娃儿的学费,可咋办哟”。

情感铺垫到位后,笔锋一转,开始“理性”分析。文章引用了一位匿名的“内部人士”的话,称这次行动“过于激进”、“缺乏缓冲”,完全没有考虑企业的实际困难和工人的生计问题。

紧接着,一位署名为“省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赵立言”的“专家”登场了。赵研究员洋洋洒洒地论述了“发展中问题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解决”的宏大理论,批评清河县这种“一刀切”、“运动式”的环保整治,是典型的“懒政”和“为了政绩不顾民生”的短视行为。

文章最后,更是将矛头隐晦地指向了沈铭,虽然没有点名,但字里行间都在暗示,是一个“急于求成、做事鲁莽的年轻领导”,为了自己的仕途,绑架了全县的经济,让数千个家庭陷入了困境。

整篇文章,有故事,有“专家”,有数据,有观点,煽动性极强。底下的评论区,已经炸开了锅。

“哎,当官的一句话,我们老百姓跑断腿。”

“环保是好事,但不能让人没饭吃啊!”

“支持工人!先解决就业,再谈环保!”

“又是哪个想升官的,拿我们小县城当试验田了?”

年轻干事的额头上渗出了汗珠,声音都在发颤:“沈主任,这篇文章……发出不到三个小时,点击量已经破十万了。而且,好几家自媒体都在转发,标题一个比一个吓人。”

沈铭面无表情地将平板还给他,又端起那杯冷茶喝了一口。茶水苦涩,正好能驱散一些疲惫。

“慌什么。”他淡淡地说道,“这才刚开始。”

话音刚落,办公室的门又被推开了。这次进来的是主管工业的刘副县长派来的秘书,这位秘书的脸色比宣传部的干事还要难看。

“沈主任,”他几乎是带着哭腔,“刘县长让我跟您汇报一下。上午,原本已经谈妥准备来我们县投资建厂的东莞那家电子厂,刚刚打来电话,说……说要‘重新评估’投资环境。”

“还有,市农商行也冻结了对我们县几家中小企业的贷款审批,理由是‘政策风险过高’。”

一连串的坏消息,让办公室里本就紧张的气氛,瞬间凝固了。连那几位埋头算账的会计师,都停下了手中的笔,抬头望向沈铭。

所有人都清楚,这不是偶然。这是一套组合拳,招招都打在清河县经济的软肋上。先用舆论制造恐慌,再从金融和投资层面进行釜底抽薪。对方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用经济崩溃的压力,逼迫县委妥协,逼迫赵长东收回那个“一票否决制”。

“知道了。”沈铭的回应依旧平静得像一潭深水。他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楼下车来车往的街道。

这就是模拟中,那条最艰难的路。敌人不会跟你正面硬碰硬,他们会躲在“民意”和“经济”这两面大旗后面,用无形的压力,把你活活压垮。

周正国走了过来,递给沈铭一根烟,自己也点上一根,猛吸了一口。

“这帮狗娘养的,玩阴的。”老刑侦的眼睛里闪着火光,“姓李的那个胖子,嘴还挺严,什么都不肯说。但我查了,网上那个什么狗屁专家赵立言,去年刚给华泰集团的一个子公司做过企业顾问。这根本就是他们花钱雇来的枪手!”

“查到是谁组织的吗?”沈铭问道。

“不好查。”周正国摇头,“文章的Ip地址在省城,而且用了好几个跳转。对方很专业,显然是有备而来。我怀疑,不只是李建华这几个人,他们背后,可能还有更大的能量。”

沈铭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抽着烟。

他当然知道背后有人。李建华和王海龙,不过是摆在台面上的卒子。能调动媒体,能影响银行决策,能让外地投资商望而却步,这股力量,绝不是几个县里的工厂老板能拥有的。

办公室的门第三次被推开,这次,进来的人让所有人都有些意外。

是城关镇的书记,张书记。

这位在环保会议上被沈铭当众打脸,会后第一个快步溜走的镇,此刻却主动找上了门。他的脸上带着几分尴尬,几分焦急,手里还拿着一份文件。

“沈主任。”张书记快步走到沈铭面前,将文件递了过去,“这是我们镇连夜做的调查摸底。华泰和红星两家厂,停产之后,初步统计,直接受影响的工人大概有一千八百多人。还有下游给他们做配套的十几家小厂,加起来也有近千人。这……这三千人的吃饭问题,是个大麻烦啊。”

他顿了-顿,小心翼翼地观察着沈铭的脸色,继续说道:“而且,我今天早上在镇里走访,已经有不少工人聚在一起议论了。网上那些文章,他们都看了,情绪……有些激动。我担心,再这么下去,会有人带头闹事。”

办公室里的空气,仿佛被抽干了。

如果说,之前的舆论和经济压力,还只是停留在文件和屏幕上,那么张书记带来的这个消息,就是一颗即将引爆的定时炸弹。

社会稳定,这四个字,是压在所有地方主官头上的泰山。

年轻的宣传干事,脸色已经白得像纸。刘副县长的秘书,两腿都在微微发抖。他们看着沈铭,眼神里充满了恐惧和疑问。

面对这样的局面,你还要怎么坚持?

沈铭掐灭了烟头,他没有看张书记,也没有看那份报告。他的目光,越过众人,投向了县委大院的方向。

他知道,这场舆论战的真正目标,不是他,而是坐在县委大楼最高那一层的赵长东。所有的压力,最终都会汇集到那里。

现在,是时候去看看那位“主帅”的态度了。

“我知道了。”沈铭对张书记点了点头,语气里听不出任何情绪,“稳住工人的情绪,是你们镇里当前最重要的工作。告诉他们,县委县政府,绝不会不管他们。”

说完,他拿起搭在椅背上的外套,径直向门外走去。

“沈主任,您去哪?”周正国下意识地问道。

“去书记那儿。”

沈铭的背影消失在门口,留下一屋子面面相觑的人。

……

县委书记办公室。

与楼下专项小组的紧张混乱不同,这里安静得能听到墙上挂钟秒针走动的声音。没有想象中的焦头烂额,也没有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清淡的墨香。

赵长东正站在一张宽大的书桌前,身穿一件宽松的练功服,手里握着一支大号的毛笔,正在一张铺开的宣纸上,凝神书写。他的姿态沉稳,笔走龙蛇,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沈铭敲门进来的时候,赵长东甚至没有抬头,只是淡淡地问了一句。

“风浪大不大?”

声音平静,仿佛在问今天天气如何。

沈铭看着他,一时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他准备了一肚子的话,关于舆论的反扑,关于经济的压力,关于工人的稳定……可在此情此景下,似乎都显得有些多余。

赵长东手腕一抖,一个力透纸背的大字,在宣纸上一挥而就。

写完最后一笔,他才缓缓地抬起头,将毛笔搁在笔洗上,目光落在沈铭身上,眼神里没有丝毫的忧虑,反而带着一种洞悉一切的从容。

他指了指宣纸上的那个字,对沈铭说道:

“鱼饵已经撒下去了,就看,会上钩的是些什么鱼了。”

沈铭的目光,落在那张宣纸上。

墨迹未干,一个遒劲有力的大字,跃然纸上。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