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科幻小说 > 南天门计划 > 第113章 间谍风暴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帕萨迪纳,一个曾经以学术自由和国际化着称的城市,如今却笼罩在一层怀疑的阴云下。

清晨,刺耳的刹车声划破了社区的宁静。数量黑色的SUV毫无征兆地停在了一栋安静的住宅前。身着FbI背心的探员们迅速下车,包围了房屋。带队探员用力敲响了门。

门开了,一位头发花白、戴着眼镜,面容慈祥的华裔老人出现在门口,他是加州理工学院的应用物理学教授,张维博士。他曾在JpL担任过多年顾问,研究方向是高能推进剂,与中美两国的航天机构都有过合作项目。

“张维博士?”探员亮出证件和逮捕令,“我们是联邦调查局(FbI)。你因涉嫌窃取美国敏感太空技术、违反《太空技术保护法案》及《经济间谍法》被捕。你有权保持沉默…”

张教授脸上的困惑迅速转变为震惊和愤怒:“什么?这是荒谬的!我的所有研究都是公开的,或者是在完全合法的合作框架内进行的!我从未窃取过任何东西!”

“这些话请留给你的律师和法官说吧,博士。”探员面无表情地给他戴上手铐,不顾邻居们惊愕的目光,将他押上汽车。

几乎在同一时间,类似的情景在多个城市上演:

一位在Spacex负责引擎测试的华裔工程师在公司门口被带走。

一位在雷神公司从事雷达系统软件的印度裔雇员(因其曾与中国公司有过短暂咨询合作)被突然解雇并接受调查。

一位在大学里研究量子通讯的中国籍博士后因签证问题被突然吊销身份并面临驱逐,理由是“可能涉及技术转移风险”。

媒体闻风而动,大肆报道。“中国间谍网络渗透美国航天核心”、“为‘赤龙’提供技术:教授被捕”等标题充斥着新闻版面,尽管指控细节模糊,多为“可能”、“涉嫌”、“存在风险”,但已足够煽动公众情绪。

北京,中科院某材料研究所。

气氛同样紧张。安全部门的人员进驻了研究所。会议室里,一位刚从海外归国不久的年轻材料科学家,李静博士,正面对着她昔日的领导和安全官员,脸色苍白。

“李静博士,你在麻省理工学院(mIt)期间,是否曾参与过与NASA相关的保密项目?”安全官员的问题尖锐而直接。

“我…我只是作为学生参与过一些基础研究,所有内容都发表在公开期刊上!”李静争辩道,声音有些发抖。

“那么,如何解释你回国后主持的新型隔热材料项目,与美国某公司正在研发的技术路线存在‘惊人的相似性’?”官员冷冷地抛出一份对比报告。

“这是独立研究!材料科学的某些路径存在共性!你们这是怀疑我的忠诚和人格!”李静感到一阵窒息般的委屈和愤怒。

“我们只是在核实情况,博士。在调查清楚之前,请你暂停一切涉密项目,交出所有通行权限,配合我们的工作。”

类似的内查也在各个关键领域展开:

一位曾在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工作过的计量学家被要求接受“忠诚度审查”。

任何有海外(尤其是美国)留学或工作背景的科研人员,都成为了重点“关注”对象。

一些正常的国际学术交流邮件被截停检查, collaborations 被无限期暂停。

中国官媒则猛烈抨击美方的行动是“麦卡锡主义的幽灵复活”、“毫无根据的政治迫害”、“企图通过恐吓手段阻挠中国科技发展”,并宣称中方对美方在华人员的“非法活动”也掌握有确凿证据,保留采取对等措施的权利。

影响立竿见影:

寒蝉效应:中美科技界之间的交流几乎完全冻结。科学家们不敢互通邮件,不敢共同参会,甚至不敢私下讨论敏感话题。信任荡然无存。

人才流失与回归受阻:许多华裔和美国科学家感到恐惧和失望,考虑离开当前所在的国家,但同时也对前往对方国家感到极度犹豫,生怕成为下一个目标。

科研进度受阻:关键项目的团队因为核心人员被调查或审查而陷入停滞,猜忌和内耗严重破坏了科研环境。

情绪对立加剧:双方的公众舆论被这些事件进一步激化,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理性的声音被淹没,互相妖魔化的论调大行其道。

这场席卷而来的“间谍风暴”,以其捕风捉影、广泛波及的特性,极大地毒化了社会氛围。它不再仅仅是政府层面的对抗,而是深入到了学术和科研的肌体,摧毁了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它让每一位科学家、每一位工程师都可能成为怀疑的对象,让科学的圣殿沾染上政治迫害的污名。

紧张局势在这些具体个人的悲剧和恐惧中,被推向了更深的深渊,为可能的更大冲突积蓄着怨恨和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