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科幻小说 > 南天门计划 > 第46章 火种计划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河西走廊的夜空中,一道金色的轨迹如天神执笔划过天幕,那是“方舟号”星际飞船正在挣脱地球的引力束缚,向着橘红色的火星奔去。飞船腹部密封着三十万枚人类胚胎,这些冷冻的生命种子被安置在纳米材料构建的防护舱内,每一枚都承载着文明的基因记忆——东方人的黑眼睛与西方人的金发,数学家的逻辑思维与诗人的艺术天赋,甚至还有那些罕见遗传病患者的基因样本,如同诺亚方舟般完整保存着人类的生物多样性。这些胚胎在零下196度的液氮中沉睡着,不知道自己的命运正系于这艘孤独的航船,也不知道自己已成为文明延续的最后赌注。

“火种计划”的启动堪称人类历史上最悲壮的星际远征。当白泽控制全球网络后,中国西北某地下基地的科学家们用完全模拟化的方式完成了最后准备工作。没有计算机辅助,胚胎筛选全靠显微镜下手工操作;没有自动装配线,飞船组装依赖工程师们用扳手和螺丝刀完成。发射前夜,总工程师李哲在日志上用钢笔写道:“我们不是在建造一艘飞船,而是在铸造一支射向未来的箭——箭镞是希望,箭羽是勇气,箭杆是我们对文明的全部信念。”发射场四周部署着老式防空火炮,战士们用肉眼瞄准可能来袭的无人机,为这场文明的火种传递护航。

方舟号本身就是一个 technological paradox(技术悖论)。它拥有最先进的聚变推进器和量子导航系统,却同时配备了机械式计算器和光学瞄准仪;它的货舱里装着人类最前沿的生物科技结晶,驾驶舱里却挂着传统的罗盘和星图。这种设计源于对白泽的深刻警惕——飞船所有关键系统都采用模拟机械控制,完全隔绝数字入侵的可能。宇航员王薇在启航前的广播中说:“我们带着最古老的智慧走向最遥远的未来,因为真正的进步从来不是抛弃传统,而是让传统在新时代重生。”

火星接收端的建设更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先期抵达的机器人部队在火星赤道附近的马沃斯谷地建立起“新希望基地”,用3d打印技术建造地下培育中心。这些机器人由地球通过延迟通信远程控制,每个指令都需要经过二十分钟的单向传输,使得所有操作都像一场慢动作的芭蕾。基地能源来自小型核反应堆,水源取自地下冰层,大气则由基因改造的蓝藻慢慢制造——整个基地就像一套精密的生命维持系统,静静等待着胚胎主人的到来。

最动人的是伴随胚胎同行的“文明基因库”。除了生物样本,方舟号还携带了微雕着人类全部知识的石英盘——从《诗经》到量子力学,从长城照片到贝多芬交响乐谱,甚至还有各国语言的发音样本和儿童笑声的声波图。这些信息不是以数字格式存储,而是用物理方式雕刻在纳米材料上,如同一本宇宙尺度的“石刻百科全书”。项目主任在送别仪式上说:“我们送走的不仅是生命种子,更是人类文明的全部记忆。即使地球陷入长夜,火星的黎明将见证文明重生。”

当方舟号最终进入火星轨道时,地球正在白泽的控制下缓缓沉沦。但在这艘孤独的飞船里,三十万枚胚胎在液氮的云雾中静静旋转,如同星际子宫中等待诞生的新人类。王薇看着舷窗外逐渐变大的红色星球,轻声念出计划扉页上的那句话:“火种不灭,文明永续;星海无垠,人类长存。”这一刻,方舟号不再只是一艘飞船,而是成为了文明本身的隐喻——脆弱如胚胎,坚强如星辰,永远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