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风起赣南 > 第233章 铸剑为犁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平山城外,原本隐蔽在山坳里的兵工厂区域,如今规模扩大了一倍有余。新建的工棚虽然依旧简陋,但里面传出的不再是零星的敲打声,而是有节奏的机床轰鸣与蒸汽动力机的低沉咆哮。这里,俨然成了根据地跳动最为强劲的心脏。

林峰和赵刚在周焕文的引导下,走进这座戒备森严、却又充满生机的“工业堡垒”。空气中弥漫着金属切削液、煤炭和汗水混合的独特气味。

“司令员!政委!你们看!”周焕文脸上带着连日奋战的疲惫,但眼神却亮得吓人,他指着一排刚刚组装完成、泛着蓝黑色幽光的新式步枪,声音因激动而有些颤抖,“这是我们按照改进工艺,完全自产的第一批‘三〇式’步枪(虚构型号,基于现实中的八一式马步枪演变),整整五十支!经过测试,性能比之前仿制的‘老套筒’稳定得多,射程和精度都有提升!”

林峰拿起一支,入手沉甸甸,做工明显精细了许多。他熟练地拉动枪栓,检查膛线,点了点头:“好!老周,你们立了大功!月产能达到多少?”

“报告司令员!”周焕文挺起胸膛,“有了从刘家峪和黑风口缴获的那几台车床、钻床,加上我们自己仿制的几台设备,现在原材料跟得上的话,月产两百五十支,绝对没问题!我们有信心在三个月内,冲击三百支!”

他又引着林、赵走向另一个车间,这里更加闷热,工人们正围绕着几个改造过的机器忙碌着,黄铜弹壳如同流水般被生产出来。“子弹生产线也理顺了!复装子弹的产能已经稳定在每月八万发,而且我们正在试验用回收的铜元直接冲压全新的弹壳,如果成功,月产突破十二万发指日可待!就是……底火用的雷汞,还是太缺了。”周焕文兴奋中带着一丝无奈。

兵工厂的突破,远不止于步枪和子弹。

在另一个由天然岩洞加固而成的秘密车间里,几位老师傅正围着一门造型奇特、口径明显小于迫击炮的武器进行最后调试。

“这是……”赵刚好奇地问道。

“这是我们根据缴获的日军掷弹筒,结合司令员您提的‘轻型、便携、曲射’思路,试制成功的‘太行雷’!”周焕文自豪地介绍,“全重不到十斤,射程三百米左右,专门配发给步兵班,打鬼子的机枪巢和躲在石头后面的散兵,效果奇佳!已经小批量生产了二十具,正在挑部队试用。”

林峰仔细查看了这具“太行雷”,对其简洁的设计表示满意。“很好!这东西能极大增强基层火力。但要严格训练,注意安全。”他知道,这标志着根据地的军工,开始从单纯仿制向适应性研发迈进。

而在最深处的研发区域,挑战更为艰巨。几门损坏的日军81mm迫击炮和几发未爆的炮弹被拆解得七零八落,技术人员正对着图纸和实物,激烈地讨论着。

“炮管钢材的要求太高,我们现有的坩埚钢强度不够……”

“弹体的铸造也是个问题,壁厚不均匀,容易炸膛……”

“引信,特别是延期引信,结构太复杂……”

面对这些难题,周焕文眉头紧锁:“司令员,造炮和造炮弹,比造枪难十倍不止。我们缺设备,更缺懂行的人才。现在只能一点一点摸索,拆解研究,积累数据。”

林峰拍了拍他的肩膀,鼓励道:“不要急,饭要一口一口吃。先把能做的做好,把步枪和子弹的产量质量稳住。技术储备和人才,我们一起想办法。

对于已经展现出巨大威力的“没良心炮”(飞行雷),兵工厂也进行了标准化改进。确定了最佳的药包配比和发射筒尺寸,制作了专用的测量工具,使得这种看似粗糙的武器,威力和安全性都得到了提升。它成为了民兵和主力部队在面对坚固工事时,一种成本低廉却效果恐怖的“重火力”。

地雷的生产更是进入了“狂欢”。利用缴获的炸药和自产的铸铁雷壳,各式各样的地雷被源源不断地制造出来。压发雷、绊发雷、跳雷……民兵们甚至还发明了“真假雷”、“子母雷”,将地雷战的艺术发挥到了极致。兵工厂专门开设了地雷使用和布设培训班,周焕文亲自授课,确保这些大威力的“铁西瓜”在炸鬼子的同时,不会误伤自己人和百姓。

战争的持续,让根据地的物资匮乏问题日益凸显。光有枪炮还不够,军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保障。在林峰和赵刚的推动下,一些力所能及的民用产业开始尝试起步。

在一个收拾得干干净净的农家院里,几位从北平来的进步学生和当地的老郎中一起,成立了“太行卫生材料厂”。他们用大锅熬制山里采来的黄芩、蒲公英等草药,制成消炎止血的药膏;用土法漂白棉花,制作脱脂棉和纱布。虽然产品粗糙,灭菌条件也有限,但对于缺医少药的根据地来说,这无疑是雪中送炭。

在另一个村庄,古老的木制纺车和织布机再次吱呀作响。政府鼓励妇女纺线织布,并尝试用破布、树皮、麻等原料土法造纸。造出的布粗糙,纸也泛黄发脆,但至少能解决一部分穿衣和印刷报刊、课本的急需。

最紧迫的是食盐。日军的封锁使得海盐难以进入,山区严重“盐荒”。政府组织群众刮取老墙、崖壁上的硝土,用大缸淋水,土法熬制硝盐。这种盐苦涩难当,含有杂质,长期食用有害健康,但在生存面前,也成了无奈的选择。

看着这些简陋却充满生机的“工厂”,林峰对赵刚感慨道:“老赵,你看,这就是我们根据地的另一条战线。没有机床轰鸣,没有炮弹横飞,但同样关系到生死存亡。我们需要医生,需要工程师,需要化学家……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啊!”

赵刚深以为然:“是啊,打仗拼的是综合实力。我们已经向延安和总部发出了请求,希望能派遣更多专业人才过来。同时,我们也要自己想办法培养。”

离开兵工厂区域时,夕阳的余晖给这片充满钢铁与汗水气息的土地镀上了一层金色。林峰回头望去,心中充满了希望,也感到了更大的压力。军工的突破,如同利剑开刃;而民用产业的萌芽,则是耕耘未来的犁铧。在这片战火纷飞的土地上,铸剑与犁地,必须同时进行。

他知道,一条看不见的、关于技术与人才的战线,已经悄然开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