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黄河两岸的麦浪在热风中翻涌出金色的波纹。刘封的龙舟舰队顺流而下,船头赤旗与岸边新熟的谷物交织成一片绚烂的图景。这并非单纯的巡狩,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政治仪式——每至州县,船队便会抛下特制的石锚,锚上刻着二字,象征政权如锚定鼎,稳固不移。

真正的变革始于一套精密的户籍系统。格物院设计的鱼鳞册首次投入使用,册页用特制药水处理,可防虫蛀。丈量土地的工匠手持新式步弓,弓弦上标有刻度,测量精度远超旧制。更巧妙的是制度:每户领到的田契用不同颜色的绢布区分等级,赤绢为军功授田,青绢为流民垦荒,黄绢为降卒安置。

地方豪强的抵抗比预想中温和。当刘封在濮阳召见世家代表时,他并未直接谈论均田,而是命人抬出十口贴有封条的箱子。此乃司马氏清查的隐田册,他轻叩箱盖,今日当众焚毁,既往不咎。火焰腾起时,有位老族长颤巍巍献出族田:愿效仿陛下,与民共富。

流民安置展现出惊人的效率。在郑州郊外,归降的魏军工兵用格物院图纸搭建临时居所,屋顶的苇草层夹着防潮的油毡。医官在井边投放明矾净化水质,预防疫病。最令人动容的是分田仪式:老农抓阄分得地块时,发现木签上刻着永业田三字,当场跪地痛哭——这意味着土地可传子孙,非前朝那般随时收回。

秋收时节,戏剧性的一幕在白马渡口上演。几个村庄的百姓自发为刘封立生祠,祠中不塑神像,只悬一块镌刻《均田令》全文的木匾。当地方官欲制止时,刘封却命人添上香炉:民心所向,便是最好的祭祀。此后各地效仿,生祠竟成宣讲政令的场所。

技术革新悄然推动着变革。在济北郡,新任刺史带来格物院制作的风选机,利用风力筛除秕谷,使亩产增加半成。更精妙的是新式粮仓:仓底铺有格物院调配的防虫药粉,仓壁开有通风竹管,存粮可保三年不腐。

寒冬来临前,最后的抵抗在邺城故地爆发。部分豪强勾结溃兵作乱,声称均田令违背祖制。但他们很快发现,分得田地的降卒成为最坚定的扞卫者。当乱军夜袭县衙时,竟是前魏军校尉带家丁护住粮仓:此粮乃陛下赐我安身立命之本!

腊月祭灶日,黄河全线封冻。刘封站在冰面上,看孩童们滑冰嬉戏,忽然对庞宏笑道:可知朕为何定都洛阳?不待回答,他指向冰层下的暗流:似这黄河,表面冰冻,底下活水奔流——治国之道,便在疏通而非堵塞。

开春时,户部呈上的奏报令人振奋:黄河流域新增垦田四十万顷,户籍净增二十七万户。更意味深长的是,各地生祠的香火中,开始夹杂着学子诵读《瀚律》的声音。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在犁铧与算盘间赢得比战场更彻底的胜利。

而遥远的江南,甄若命人将黄河沿岸进献的麦种,分发给淮南百姓。颗粒入土时,老农发现种袋上绣着北粮南种,天下同春八字——这看似微小的细节,正悄然缝合着分裂百年的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