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文娱:从平行世界抄作业 > 第363章 乐剧绘乡魂:声台融情,戏里藏真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63章 乐剧绘乡魂:声台融情,戏里藏真

“叶痕小镇”的石碑刚刚竖立在村口,仿佛在向世人宣告这个地方的独特存在。就在这时,文旅部的对接人如同踏着清晨的露珠一般,匆匆赶来。他的手中紧握着一份音乐剧立项方案,似乎这是一份承载着希望和梦想的重要文件。

对接人的身后紧跟着几位戏剧界的专家,他们的目光如同扫描仪一般,迅速扫过正在收尾的戏曲戏台和音乐步道。这些专家们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热切的期待,仿佛他们已经看到了这个小镇未来的辉煌。

对接人走到石碑前,停下脚步,他的声音充满热情地说道:“小镇试运营的预约已经排到下个月了,这说明我们的小镇受到了广大游客的热烈欢迎。为了进一步提升小镇的文化魅力,我们想趁热打铁,将‘叶痕根脉’的故事改编成音乐剧。”

他顿了一下,接着说道:“而且,我们计划将首演放在戏曲戏台,这样游客们不仅可以漫步在美丽的小镇中,还能欣赏到一场精彩的大戏。这无疑会给他们带来一次难忘的体验。”

对接人的话语中透露出对这个项目的信心和决心,他相信这个音乐剧将会成为小镇的一张新名片,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而那几位戏剧界的专家们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这个想法。

岳川指尖摩挲着石碑上的“叶痕”二字,脑海里浮现出前世“乡土音乐剧”的爆款逻辑——以真实故事为骨架,用音乐串联剧情,让舞台融入自然场景,打破“镜框式舞台”的束缚。

“可以,”他转头看向团队,“剧本我来写,以‘四季乡韵’为脉络,春唱槐叶枕、夏唱拓印、秋唱丰收、冬唱戏曲,每幕用一首诗词开篇,结尾用大合唱升华;

夏晚晴负责作曲和女主,唱主角‘念乡’,串联起所有故事;舞台就用戏曲戏台,不搭布景,枫香树、老槐树就是天然背景,观众坐在田埂上看,更有沉浸感。”

这话看似是结合小镇场景的临场构思,实则复刻前世纪实音乐剧的成功模式,伪装成“文化与场景自然融合的必然结果”。

夏晚晴眼睛一亮,立刻掏出录音笔,翻出之前收录的乡音和旋律:“我把短剧插曲、戏曲选段都融进去,”她笔尖在笔记本上飞快滑动,“春日幕用《槐香春》改编成咏叹调,夏日幕加童声合唱《拓痕夏》,秋日幕用《丰收秋》做重唱,冬日幕融入《枫香韵》的戏腔,终曲用《叶痕遍华夏》的合唱版,让音乐跟着季节走,跟着情绪走。”

她还计划在音乐里加入“自然音效”,比如风吹槐叶的声、雨滴打拓纸的声,让旋律里藏着小镇的烟火气——这既坚守了她音乐人的核心定位,又让副线与主线深度绑定,不是“为剧配曲”,而是让音乐成为剧情的灵魂。

岳川坐在张大爷家的石桌旁写剧本,他没有设计复杂的戏剧冲突,而是用生活化的细节推动剧情:“念乡”回到小镇,帮王奶奶晒槐叶,听她讲当年做枕的故事;

跟着李娟学拓印,指尖沾着枫香颜料,拓出“古枫溪村”四个字;丰收时和村民一起割稻谷,汗水滴在田埂上,混着稻谷的清香。

每幕的开篇诗词,他都写得简洁有力,比如春日幕的“槐叶沾晨露,枕香入梦来,故园春正好,归人踏香回”,既点题又贴合场景。

凌薇负责舞台美术,她没有用华丽的道具,而是找村民收集旧竹篮、糙纸、晒干的槐叶,用麻绳串起来挂在戏台两侧,权当幕布;

戏台的地面铺着新鲜的稻草,踩上去“沙沙”作响,像是把田野搬上了舞台;她还在戏台周围挂了些手绘的树叶灯笼,春日挂绿、夏日挂青、秋日挂黄、冬日挂白,随着剧情推进更换。

“星娱要是做音乐剧,肯定会用LEd大屏、豪华布景,哪有这种带着泥土味的真实感”。

林野拿着相机,拍摄音乐剧的排练日常和幕后花絮:夏晚晴在田埂上练声,歌声混着蛙鸣;村民们跟着她学合唱,张大爷的方言跑调却格外认真;

孩子们在戏台上排练舞蹈,踩着稻草蹦跳,笑声清脆。这些片段将剪成纪录片,在音乐剧首演前播放,让观众先走进小镇的故事。

陆哲背着录音设备,在小镇里收录音效:春日录槐叶沙沙声、鸟鸣;夏日录蝉鸣、拓印的敲打声;秋日录风吹稻浪声、收割机的轰鸣;冬日录雪花簌簌声、柴火声。

他把这些音效和夏晚晴的音乐混在一起,做成“3d环绕声”,观众坐在田埂上,能感受到声音从四面八方传来,像置身于剧情之中,“星娱的音效只会用合成音,哪有这种带着温度的真实声响”。

周曼对接音乐剧的宣传和票务,她没有搞高价票,而是推出“小镇体验套票”,包含音乐剧门票、乡土盲盒、绘本体验,还预留了部分公益票给留守儿童;

她联系了之前合作的文旅博主,邀请他们来探班,用真实的排练片段做宣传,“不请流量明星站台,真实的故事比啥都有说服力”。

排练过程中,小镇的村民都主动参与进来:王奶奶饰演剧中的“槐枕婆婆”,本色出演缝制槐叶枕的场景;

张大爷饰演“枫香爷爷”,唱着《枫香韵》的选段,眼里满是岁月的沧桑;孩子们组成童声合唱团,在夏日幕里跳着拓印舞,动作歪歪扭扭却格外可爱。

夏晚晴耐心地指导他们走位、演唱,有时会即兴改编旋律,贴合他们的嗓音条件,“不用唱得完美,唱出真情实感就好”。

可就在首演前一周,周曼接到消息:星娱也推出了一部乡土音乐剧,邀请流量明星担任主演,搭了豪华的室内舞台,剧情改编得狗血离奇,还宣传说“国内首部顶流主演的乡土音乐剧”。

“他们的舞台上,稻穗是塑料的,槐树叶是仿真的,明星穿着干净的‘农民装’,唱着流行歌改编的‘乡土旋律’,”周曼翻着路透照,“网友都在吐槽‘这是披着乡土外衣的演唱会,根本不是音乐剧’。”

对比之下,主角团队的音乐剧排练越发热闹。首演前一天,夏晚晴带着村民和孩子们在戏台上进行最后彩排,夕阳落在枫香树上,树叶的影子投在舞台的稻草上,像一幅流动的画。

她唱到“归乡路,踏秋霜,枫香树下念旧章”时,台下围观的村民跟着轻轻哼唱,有人悄悄抹眼泪。

岳川坐在田埂上,看着台上的一切,突然想起之前写的小镇主题诗,起身走到戏台旁,用毛笔写在糙纸上,贴在戏台的柱子上:“戏台搭在枫香旁,歌里藏着旧时光;一声乡韵一声念,岁岁年年思故乡。”

周曼忙着给首演的观众发门票,门票是凌薇设计的,用糙纸制作,上面印着手绘的戏台和枫香树,还夹着一片小小的槐树叶。“明天就能坐满了,”她笑着对岳川说,“好多游客都是冲着真实的乡土故事来的。”

夏晚晴的吉他放在戏台的角落,琴弦上缠着根槐叶,她走过去轻轻拨弄,《叶痕遍华夏》的旋律缓缓响起。

林野的相机对着戏台,拍下最后一缕夕阳落在槐树叶上的画面,陆哲的录音设备里,正收录着这温柔的琴声与村民的低语声,而戏台旁,几位村民正忙着给稻草浇水,保持它的新鲜,为明天的首演做最后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