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 > 第14章 王师开入长安城 刘皇叔祭拜皇陵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4章 王师开入长安城 刘皇叔祭拜皇陵

章武九年,西元二百二十九年,季春之末。

长安城头,残阳如凝血倾泻,将这座饱经沧桑的帝都浸染在一片悲怆与壮烈交织的殷红里。

风中,那曾睥睨四方的曹魏玄色大纛,已被汉家赤旗取代,猎猎作响,如泣如诉,宣告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与另一个时代的艰难启程。

四月初五,朱雀门下。昭烈皇帝刘备,褪去戎装,仅着素色常服,率文武百官,步履沉凝,踏入这座魂牵梦萦的故都。

硝烟尚未散尽,空气中弥漫着焦土与血腥的苦涩。

然而,就在那被火药熏得黢黑的城墙裂隙间,几簇倔强的新绿嫩芽,正迎着料峭春风,如微小的旌节般轻轻摇曳,昭示着不灭的生机。断壁残垣后,长安百姓瑟缩窥探,眼中交织着恐惧与希冀。

他们惊异地看到,汉军士卒卸下染血的甲胄,执起扫帚,默默地将战死魏军的骸骨小心收殓,运送至东郊掩埋;军中医者架起大釜,以珍贵的红糖熬制药汤,分赠呻吟的伤者,不分敌我。

丞相诸葛亮目光如炬,命人开启未央宫武库。幸存的粟米被尽数运出,一面素白长幡高悬,上书“汉粟赈济处”五个墨迹淋漓、筋骨铮铮的大字。

军需官忍着辘辘饥肠,从本已捉襟见肘的军粮中,硬是匀出部分,加入赈济的行列。

十二座城门之下,三十六口巨大的铁釜昼夜不息地翻滚着,米粥的暖香第一次压过了战争的焦臭。

十四岁的羌人孤儿阿吉,双手捧着一碗滚烫的粥,滚烫的泪水混着粥水滑落,脸上终于绽开久违的、属于孩子的笑容。

刘备解下自己那件沾满征尘的墨绿大氅,俯身,轻柔地裹住孩童因寒冷和激动而颤抖的身体,那一刻,帝王眼中流露的慈爱,温暖了周遭的料峭春寒。

两日后,含元殿前。诏书传檄:

“凡长安在籍之民,免赋税三载!”

刘备的手抚过殿前那尊饱经风霜、斑驳陆离的铜龟趺,目光却投向宫墙之外——那里,久违的、带着人间烟火气的袅袅炊烟正冉冉升起。他声音沉缓,却字字千钧:

“凡阵亡魏军之家眷,各赐粟米三斤、蜀锦半尺、钱八百。”

此言如春雷滚过死寂的大地,跪伏于地的关中耆老再也抑制不住,涕泗横流。整整三十年了!自董卓一把大火焚尽洛阳,这“金城千里”的煌煌帝都,终于在血与火的洗礼后,迎来了它流离失所的旧主。

汉家衣冠,终归长安!

然而,丞相诸葛亮凭栏远眺潼关方向,眉头深锁如刻。他深知,长安虽克,危机未解。司马懿大军虽退守潼关,临行前却将长安粮仓付之一炬(幸赖战事紧急,未能尽毁),企图釜底抽薪,困死汉军。

更令人忧心的是,历经月余惨烈攻防,长安城垣已是千疮百孔,如风中残烛。

四月十五,渭水之滨。刘备亲率三千虎贲精锐,北行三十里。昔日巍峨的汉家陵阙,如今隐没于萋萋荒草,残碑断碣诉说着王朝兴衰。

祭酒蒋琬肃穆诵读《告高皇帝文》,声震林樾。倏忽间,西北天际一只苍鹰盘旋而下,其巨大投影掠过汉高祖长陵的封土,竟与当年刘邦斩白蛇、赤霄剑出时的传奇异象隐隐相合!刘备神情肃穆,将雌雄双股剑横陈祭坛,剑身映着五丈原初升的朝阳,泛起一层摄人心魄的赤色光晕。

随行的太史令谯周目睹此景,心神俱震,当夜便于《季汉书》中奋笔疾书:“是日,白虹贯日,高祖剑匣自鸣,三军将士皆见赤龙盘桓于献陵之上!”

翌日,丞相府。 诸葛亮彻夜观星归来,面色凝重如霜。他缓缓吐出八字,字字重若千钧:

“三台星晦暗,帝气……难驻。”

此言一出,殿堂内空气仿佛凝固。次日朝会,刘备久久抚摸着未央宫蟠龙金柱上那道深入木髓的狰狞斧痕,那斧痕仿佛也劈在了他的心上。

最终,一声悠长的叹息在空旷的大殿回荡:“朕……岂忍再驱百姓骨血,重筑这铁壁雄关?”

随即,他做出了审慎而周全的布置:

定都之议:长安新复,城防残破,人心浮动,根基未稳,不宜为都。大汉国都,仍定成都。

雍州军政:擢升魏延为雍州牧,统辖长安、汉中军政。命其率长安驻军两万,耗时半载,重修长安城垣。

潼关锁钥: 于潼关外三里险要处,扎下青龙、白虎、玄武三重营垒,深挖壕堑,驻精兵五万,昼夜监视关内魏军。此防线由丞相诸葛亮亲任都督,总揽雍、凉二州一切军务政务,副将姜维、王平、吴懿等听其调遣。

民生复苏: 急令益州(蜀中)、凉州抽调钱粮物资,全力赈济长安城内流离失所的百姓,助其重建家园,同时犒赏三军,以安军心民心。

当司马懿退守潼关的确切消息传来时,老将赵云正率五千精锐轻骑,如鹰隼般巡弋于关山险隘之间。

这位曾在汉中之战让曹操慨叹“子龙一身是胆”的常胜将军,此刻面对沙盘上潼关那“北扼黄河天堑,南依秦岭绝壁”的雄浑地势,亦不禁抚须长叹:“此真乃‘细路险与猿猴争’之绝域也!”

五月初,潼关之外。 丞相诸葛亮亲率八百巧匠并五万大军,抵达预定位置。三座大营依天险地势,拔地而起:

青龙营,雄踞风陵渡口。三百艘蒙冲斗舰以铁索连环,首尾相接,于咆哮的黄河之上架起一道巍巍浮桥,控扼水道咽喉。

白虎营,扼守禁谷要冲。工匠以黄土版筑之法,垒起十丈高台,其上架设着经过诸葛亮改良、射程威力倍增的巨型床弩,寒光闪闪的弩矢直指秦岭隘口,封锁陆路通道。

玄武营,深藏于潼水河谷幽邃之处。仿效先秦秘法,开凿庞大如迷宫的地窖式粮仓,储粟如山,足支三军三年之需,隐为持久之基。

遥想当年淮阴侯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奇谋,今日诸葛孔明亦欲效法先贤,以堂堂之阵为表,奇正相生为里。

他轻摇羽扇,目光如电,在潼关沙盘上稳稳插下三面赤色小旗,低语道:“司马仲达若敢开关浪战,便叫他亲身体验一番‘八阵图’的乾坤之妙!”

是夜,潼关城头的魏军守卒惊骇地望见,汉军营寨灯火如星海倾泻,连绵三十余里,光耀天际,恍若银河坠入人间。

守将牛金肝胆俱裂,急遣快马飞报洛阳求援。

七月流火,大地灼热。自陇西高原蜿蜒至武关的古老驰道,已修复百里。

从汉中(部分物资经由成都转运)出发的木牛流马队伍络绎于途,满载着蜀锦的华美、稻米的醇香与井盐的雪白。

商队的驼铃与传递军情的驿骑马蹄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经济与军事并行的复调。当第一支远道而来的西域胡商驼队,跋涉过漫漫黄沙,终于抵达长安西市时,他们惊异地睁大了眼睛——市井的旗幡之上,竟同时书写着端方的汉字、神秘的梵文与流畅的粟特文!

清脆的驼铃声,穿越了数十年的战火阻隔,终于再次悠扬地回荡在这座正从灰烬中涅盘重生的伟大帝都上空,宣告着丝绸之路——这条连接东西方的血脉,在汉家旗帜下,重新开始搏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