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家人们,在正统十四年那场惊天动地的大事发生之前,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在王振的辅佐下,年轻的正统皇帝朱祁镇确实取得了一些亮眼的政绩。”朱迪钠在天幕上展示出一幅大明疆域图。

图表显示,在正统前期,大明边境相对稳定,内部治理也颇有成效。

“这对特殊的君臣搭档——一个渴望证明自己的年轻皇帝,一个野心勃勃的宦官——在最初几年确实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朱迪钠分析道。

【熬夜冠军】:“这就是所谓的‘蜜月期’吧?可惜后面就...”

说到正统初年的武功,就不得不提西南边陲的战事。朱迪钠将天幕画面切换到云贵高原的崇山峻岭之间,这里地势险要,部族林立,自洪武年间就是个令朝廷头疼的地方。

地图上,密密麻麻的土司辖地交错分布,宛如一盘复杂的棋局。

地理爱好者评论道:这地形看着就难打!山高林密,瘴气弥漫,大军根本施展不开。

正统三年,麓川宣慰使思任发举兵反明,朱迪钠调出相关史料,表面上看是土司桀骜不驯,实则背后有着复杂的经济和地缘因素。

画面中显示出西南地区的矿产分布图和贸易路线图。

麓川控制着重要的玉石贸易通道,还盛产银矿。朱迪钠分析道,思任发野心勃勃,想要统一周边各部,建立一个独立的王国,这自然触动了明朝在西南的利益。

经济史观察指出:原来背后都是生意!控制资源才是关键。

明军最初的征剿并不顺利,朱迪钠展示出明军的进军路线,西南地区十里不同天,百里不同俗,山高路险,补给困难。官军往往陷入大军至则散入山林,大军退则复聚为乱的困境。

画面中,明军士兵在密林中艰难行进,不时遭到伏击。

更棘手的是当地的气候和环境,朱迪钠补充道,北方来的士兵水土不服,瘴疠横行,非战斗减员相当严重。

作战记录显示,因病减员的人数甚至超过了战斗伤亡。

就在战事陷入僵局时,王振提出了一个关键建议。朱迪钠调出当时的奏疏抄本,他主张以夷制夷,分而治之,拉拢其他土司共同对付思任发。

奏疏中详细列出了可以争取的土司名单和相应的赏格。

这个策略很快见效,朱迪钠继续解说,原本观望的土司们纷纷倒向明朝,思任发逐渐陷入孤立。

战略分析赞叹:这招分化瓦解确实高明!不愧是读过书的人。

到正统六年,明军终于在军事和政治上都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朱迪钠展示出各土司归顺的盟书,不仅思任发兵败逃亡,明朝还借此机会重新划分了西南土司的势力范围。

画面中,新任的宣慰使、安抚使们依次向明朝使臣行礼效忠。

更重要的是,明朝借此战重新确立了在西南的权威,朱迪钠总结道,各土司纷纷表示效忠,边境得以暂享太平。

捷报传到京城时,朱祁镇在朝会上对王振大加赞赏的画面,预示着这个宦官的权势将更进一步。

麓川之役的胜利,绝非偶然。朱迪钠在天幕上调出精细的军事部署图,这场战役展现了明军精妙的战术配合和各兵种协作战的能力。

地图上清晰标注着明军分进合击的路线:沐昂率主力正面推进,方政领偏师迂回包抄,另有数支小部队负责切断敌军退路。

明军采取了分进合击,三面夹攻的战术,朱迪钠详细解说,主力部队在正面牵制敌军的同时,奇兵已经悄悄绕到敌军后方,切断了思任发的粮道和退路。

【军事爱好者】:这个战术布局相当精妙啊!不愧是经过靖难之役锤炼的明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明军在山地作战中的突破。朱迪钠将画面切换到西南山区的地形图,面对麓川险峻的山地和茂密的丛林,明军创造性地运用了以土司制土司的策略。

画面中,明军征召的当地土司兵正在引导主力部队穿越密林,他们的猎犬帮助搜寻叛军的踪迹。

这些熟悉地形的土司兵成了明军的活地图朱迪钠解释道,他们带着明军避开沼泽毒瘴,找到叛军藏身的村寨。这种因地制宜的战术,大大提升了作战效率。

此役还展现了明军将火器与传统战术结合的高超水平。朱迪钠展示出明军的装备配置:神机营的火铳手在前,步兵方阵在后,骑兵在两翼策应。

战斗画面中,明军先用火炮轰击叛军据点,接着火铳齐射打乱敌军阵型,最后步兵冲锋解决战斗。

火器开路,步骑协同的战法,朱迪钠分析道,在当时堪称先进。特别是神机营的运用,让习惯了传统作战方式的西南土司武装难以招架。

军事史研究者评论:明初的火器应用确实走在世界前列!

更令人惊叹的是明军的后勤保障系统。朱迪钠调出后勤路线图,为了支援前线,明军建立了完善的补给线,在险峻的山路上设置了数十个补给站。

图表显示,民夫们用背篓运输粮草,马帮驮运军械,还有专门的治疗点负责救治伤员。

每个补给站都储备了足够的粮食和药品,朱迪钠补充道,甚至还配备了熟悉当地草药的治疗人员。这种周密的后勤保障,确保了部队的持续作战能力。

胜利后的治理同样展现了明廷的政治智慧。朱迪钠展示出战后安置方案,明军没有一味屠杀,而是采取剿抚并用的策略:严惩首恶,宽待从犯,重建土司制度。

画面中,投降的土司头领正在接受明朝的册封,当地百姓在明军保护下恢复生产。

明廷在此设立了更严密的监管体系,朱迪钠说,同时保留了一定的土司自治权,这种刚柔并济的政策,为西南边境赢得了较长时间的稳定。

政治智慧感叹:这才是真正的大国智慧!既展示武力,又懂得怀柔!

朱迪钠最后总结道:麓川之役的胜利,不仅巩固了明朝在西南的统治,更重要的是,它展示了一个强大帝国应有的军事素养和政治智慧。从战术创新到后勤保障,从战场指挥到战后治理,这场战役都可圈可点。

“这场胜利让朱祁镇信心大增,”朱迪钠说,“他在奉天门接受献俘,享受着文武百官的朝贺。而站在他身后的王振,也因此更加受到信任。”

画面中,年轻的皇帝满面红光,而王振的嘴角带着若有若无的笑意。

“随着军事上的连续胜利,王振开始着手重塑朝堂格局。”朱迪钠调出朝廷人事变动图,“他以‘赏功罚过’为名,逐步替换不听话的大臣,安插自己的亲信。”

图表显示,数位老臣被调任闲职,而一些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官员得到提拔。

“最明显的是对英国公张辅的态度,”朱迪钠举例说明,“这位四朝老将、靖难功臣,在王振面前也不得不低头示好。”

【官场现形记】:“这就是典型的权宦操作手册啊!”

“连续的胜利让这对君臣的胃口越来越大,”朱迪钠语气变得凝重,“他们开始不满足于在西南边陲的小打小闹,将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

天幕上出现北部边境的地图,上面标注着瓦剌各部的位置。

“当时朝中不是没有反对声音,”朱迪钠说,“但任何劝阻都被视为‘畏战’,提出异议的大臣纷纷被贬斥。”

“历史教训”感叹:“这就是被胜利冲昏头脑了啊!”

“到正统十四年初,王振的权势达到顶峰。”朱迪钠展示出一幅宫廷画卷,“公侯勋贵称他为‘翁父’,大臣见他都要行跪拜礼,他的私宅比王府还要奢华。”

画面中,王振的府邸门庭若市,前来巴结的官员络绎不绝。

“而朱祁镇对这个亦师亦友的宦官信任有加,”朱迪钠最后说道,“几乎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这种过度的信任,正在将大明王朝推向一个危险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