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魃退去的第一百日,甘霖终于普降大齐大地。细密的雨丝如银丝般洒落,滋润着干涸已久的土地,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青草的清新气息,取代了往日的燥热与尘土。洛阳城内外,百姓们纷纷走出家门,仰起头,任由雨水打湿脸庞,眼中满是激动与泪水。皇城之上,萧玦与沈清辞并肩而立,望着下方欢呼雀跃的百姓,感受着雨水中的生机,心中满是欣慰与释然。
雨水连绵三日,将大地彻底滋润。雨后初晴,天空湛蓝如洗,一道绚丽的彩虹横跨天际,映照在广袤的田野上。各地的农田里,绿油油的庄稼长势喜人,土豆藤蔓繁茂,玉米秆挺拔粗壮,麦苗青翠欲滴,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水利工程的水渠中,清水潺潺流淌,滋养着每一寸土地,为庄稼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灾情缓解,百姓们的感激之情如雨后春笋般迸发出来。洛阳城外,百姓们自发组织起来,捧着精心准备的瓜果蔬菜、丝绸布匹,前往皇城,想要献给帝后,以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队伍绵延数里,浩浩荡荡,百姓们脸上带着淳朴的笑容,口中高呼着“陛下万岁,皇后娘娘千岁”,声音响彻云霄。
“陛下,皇后娘娘,百姓们在宫门外求见,想要向您献上感恩之物。”内侍躬身禀报,语气中带着一丝激动。
萧玦与沈清辞对视一眼,眼中满是笑意。“民心所向,不可拂逆。”萧玦说道,“传朕旨意,大开宫门,朕与皇后亲自迎接百姓。”
宫门缓缓打开,萧玦与沈清辞身着正装,缓步走出。百姓们见到帝后,纷纷跪拜在地,高呼“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皇后娘娘千岁千岁千千岁”。
“各位乡亲,快快请起。”沈清辞走上前,语气温和,“大家的心意,朕与陛下心领了。你们饱受旱灾之苦,如今终于迎来甘霖,庄稼长势喜人,这是大家辛勤劳作的结果,也是上天的眷顾。这些感恩之物,你们还是带回吧,留给家人享用。”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农代表百姓,捧着一盘金灿灿的小米,走到帝后面前,躬身说道:“陛下,皇后娘娘,这是我们今年收获的第一批小米,颗粒饱满,是托了陛下与皇后娘娘的福,才能有如此收成。这小米虽然微薄,却代表着我们百姓的一片心意,还请陛下与皇后娘娘务必收下。”
老农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眼中满是真诚与感激。他身后的百姓们也纷纷附和:“是啊,陛下,皇后娘娘,这是我们的一片心意,还请您们收下!”
萧玦看着老农手中的小米,又看了看百姓们期盼的眼神,心中满是感动。他接过小米,说道:“好!朕收下你们的心意。这小米,朕会让御膳房做成粥,与皇后一同品尝,记住这份来自百姓的深情厚谊。”
百姓们见帝后收下了感恩之物,纷纷欢呼起来,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陛下,皇后娘娘,”老农再次躬身说道,“为了感念陛下与皇后娘娘的爱民之心与英明决策,我们百姓自发筹资,在全国各地为您们立了生祠,每日焚香祈祷,祝愿陛下与皇后娘娘身体健康、国运昌盛,祝愿我大齐王朝长治久安、繁荣昌盛!”
萧玦与沈清辞闻言,心中满是触动。生祠是百姓对官员最高的赞誉,如今百姓们为他们立生祠,这份恩情,重于泰山。
“各位乡亲,”萧玦语气凝重,“朕与皇后只是做了身为帝后应做的事情,却得到你们如此厚爱,朕心中甚是感动。生祠之事,劳民伤财,朕本不应应允。但这是你们的一片心意,朕便不再推辞。只是朕希望,你们日后不要再为朕与皇后花费钱财,将这份心意用在改善生活、发展生产上,让日子越过越红火,这才是朕与皇后最大的心愿。”
“陛下英明!”百姓们齐声应道,眼中满是敬佩与爱戴。
沈清辞看着眼前的百姓,心中满是感慨。前世,她是孤苦无依的罪臣之女,惨死冷宫;今生,她却成为了万民敬仰的皇后,得到了百姓们的真心爱戴。这份转变,让她更加坚定了为百姓谋福祉、为国家尽忠职守的决心。
“各位乡亲,”沈清辞走上前,语气温和而坚定,“旱灾虽已过去,但我们仍不能掉以轻心。接下来,我们要抓紧时间进行灾后重建,恢复生产,多种粮食,多储粮草,以防日后再遇灾情。同时,朝廷也会继续推行仁政,减轻百姓赋税,兴修水利,改善民生,让大家都能过上安居乐业的好日子。”
“皇后娘娘千岁千岁千千岁!”百姓们再次跪拜在地,心中满是感激与希望。
送走百姓后,萧玦与沈清辞回到御书房。御书房内,阳光透过窗棂洒进来,照亮了案上的奏折与那盘金灿灿的小米。萧玦拿起一粒小米,放在手中细细端详,眼中满是欣慰。
“清辞,你看,这就是百姓的心意。”萧玦语气中带着一丝感慨,“若不是你运筹帷幄,想出一系列抗灾良策,若不是你亲力亲为,体恤百姓,我们恐怕早已失去民心,大齐王朝也会陷入危机。你之功,堪比再造社稷。”
沈清辞微微一笑,眼中带着一丝谦逊:“陛下,这并非臣妾一人之功。若没有陛下的信任与支持,没有百官的尽职尽责,没有百姓的辛勤劳作,我们也无法取得如今的成效。民心是国家的根本,我们只是做了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却得到了百姓们如此深厚的爱戴,我们更应以身作则,为百姓谋福祉,为国家尽忠职守。”
“你总是如此谦逊。”萧玦眼中满是赞许与爱意,“但你的功劳,朕与百官、百姓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此次抗灾,你不仅展现出了卓越的智慧与谋略,更展现出了爱民如子的仁心,让朕深感欣慰,也让百官们对你更加信服。”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朕已决定,对所有为抗灾做出贡献的官员与百姓进行嘉奖。秦风将军镇守边疆,严防匈奴入侵,保障了国家的外部安全,朕封他为镇国大将军,赐黄金千两,良田百亩;李尚书调度粮草,尽职尽责,朕升他为户部尚书,加太子太傅衔;萧承泽亲赴灾区,督阵水利工程,安抚流民,展现出了储君的担当与才能,朕赐他黄金五百两,锦缎百匹,允许他参与更多朝政;还有那些在抗灾中表现突出的官员与百姓,朕也会一一给予嘉奖,让天下人都知道,有功者必赏。”
沈清辞点点头,眼中满是赞同:“陛下英明。有功者必赏,有罪者必罚,这样才能激励百官百姓,为国家效力。只是,臣妾以为,嘉奖之余,我们更应总结此次抗灾的经验教训,完善相关制度,以防日后再遇类似灾情。”
“你所言极是。”萧玦深表赞同,“此次旱灾,暴露了我们在水利设施、粮食储备、灾情预警等方面的不足。我们要以此为鉴,加强水利建设,在全国各地兴修更多的水渠、水库,提高抗旱能力;扩大粮仓储备,在各地增设常平仓、义仓,储存足够的粮食,以备不时之需;建立完善的灾情预警机制,让各地官员能够及时掌握灾情,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此外,我们还要加强对官员的考核与监督,确保官员们能够勤政爱民,在灾情发生时能够及时响应,尽职尽责。对于那些在抗灾中失职、渎职、贪污腐败的官员,要严惩不贷,以儆效尤。”
沈清辞眼中满是赞许:“陛下考虑周全。这些措施的推行,必将大大提高我大齐王朝的抗灾能力与治理水平,让百姓们能够更加安居乐业。”
正在这时,内侍前来禀报,说百官们在殿外求见,想要为皇后娘娘加尊号,以表彰她的功绩。
萧玦与沈清辞对视一眼,眼中满是笑意。“让他们进来吧。”萧玦说道。
百官们身着朝服,缓步走入御书房,躬身行礼:“臣等参见陛下,皇后娘娘!”
“众卿平身。”萧玦抬手示意。
“陛下,皇后娘娘,”御史大夫出列奏道,“此次抗灾,皇后娘娘运筹帷幄,亲力亲为,献粮献种,兴修水利,防治蝗灾,拯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功劳卓着,万民敬仰。臣等恳请陛下,为皇后娘娘加尊号‘仁惠明淑’,以彰显皇后娘娘的仁德与功绩,也让天下人都知道,陛下知人善任,皇后娘娘贤良淑德。”
“臣等附议!”百官们齐声应道,眼中满是真诚与敬佩。
沈清辞闻言,心中满是感动,却也有些推辞:“各位大人,万万不可。臣妾只是做了身为皇后应做的事情,实在不敢承受如此尊号。还请各位大人收回成命。”
“皇后娘娘,您当之无愧!”吏部尚书出列奏道,“若不是您,恐怕我们早已被旱灾击垮,百姓们也会流离失所,家破人亡。您的功绩,堪比日月,‘仁惠明淑’这一尊号,您受之无愧!”
“是啊,皇后娘娘,您就不要再推辞了!”百官们再次齐声说道。
萧玦看着沈清辞,眼中满是笑意与支持:“清辞,众卿所言甚是。你之功,确实值得此尊号。这不仅是对你个人的嘉奖,更是对所有为抗灾做出贡献的人的激励。朕准奏,赐皇后尊号‘仁惠明淑’,择日举行册封大典。”
“臣妾谢陛下隆恩!”沈清辞见无法推辞,便躬身行礼,心中满是感激与责任。她知道,这个尊号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未来,她将更加努力,不辜负陛下、百官与百姓们的期望。
册封大典定在三日后举行。这三日里,洛阳城张灯结彩,喜气洋洋,百姓们纷纷走上街头,庆祝皇后娘娘加尊号,也庆祝旱灾的结束与丰收的希望。各地的官员也纷纷上表祝贺,献上贺礼,表达对皇后娘娘的敬仰与爱戴。
册封大典当日,阳光明媚,皇城内外一片庄严肃穆。沈清辞身着华丽的皇后朝服,头戴凤冠,手持玉圭,在宫女的簇拥下,缓步走入太极殿。殿内,文武百官身着朝服,肃立两侧,眼中满是敬畏与赞许。萧玦端坐于龙椅之上,看着一步步走来的沈清辞,眼中满是爱意与骄傲。
册封仪式按照流程顺利进行。当内侍高声宣读册封诏书,将“仁惠明淑”的尊号授予沈清辞时,百官们纷纷跪拜在地,高呼“皇后娘娘千岁千岁千千岁”,声音震耳欲聋。
沈清辞躬身行礼,接受百官的朝拜,心中满是感慨。前世的她,受尽委屈与磨难,最终惨死;今生的她,不仅守护了家族,还收获了爱情与荣耀,成为了万民敬仰的皇后。这一切的转变,都离不开她的努力与坚持,更离不开萧玦的信任与支持,离不开百姓们的爱戴与拥护。
册封大典结束后,萧玦与沈清辞在御花园设宴,宴请百官。御花园内,繁花似锦,香气四溢,欢声笑语不断。百官们纷纷向帝后敬酒,祝贺皇后娘娘加尊号,也祝贺大齐王朝渡过难关,重现生机。
“陛下,皇后娘娘,”秦风将军端着酒杯,走到帝后面前,躬身说道,“此次抗灾,皇后娘娘功不可没。若不是皇后娘娘献粮献种,兴修水利,防治蝗灾,我们恐怕难以如此迅速地缓解灾情。末将敬陛下与皇后娘娘一杯,祝愿我大齐王朝国泰民安,繁荣昌盛!”
“将军客气了。”萧玦与沈清辞举起酒杯,与秦风将军共饮。
“陛下,皇后娘娘,”苏文轩也端着酒杯走上前,他如今已升任江南巡抚,治理一方,颇有政绩,“臣在江南推行新的赋税制度与高产作物种植,百姓们的生活日益改善,纷纷感念陛下与皇后娘娘的仁政。臣敬陛下与皇后娘娘一杯,祝愿百姓们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
“苏大人有心了。”萧玦与沈清辞再次举杯,眼中满是欣慰。
宴会上,百官们纷纷向帝后敬酒,畅谈抗灾的经历与灾后的规划,气氛热烈而融洽。沈清辞看着眼前的百官,心中满是欣慰。这些官员们,有的正直清廉,有的才华横溢,有的忠心耿耿,他们都是大齐王朝的栋梁之才,有他们的辅佐,大齐王朝定能更加繁荣昌盛。
宴会结束后,萧玦与沈清辞回到坤宁宫。坤宁宫内,灯火通明,暖玉的光晕与灯光交相辉映,营造出温馨而宁静的氛围。萧玦握住沈清辞的手,语气温柔:“清辞,今日你真美。‘仁惠明淑’这一尊号,你受之无愧。”
沈清辞微微一笑,眼中带着一丝疲惫,却更多的是坚定:“陛下,这尊号是荣誉,更是责任。未来,臣妾会继续辅佐陛下,推行仁政,改善民生,让百姓们能够更加安居乐业,让大齐王朝能够更加繁荣昌盛。”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如今旱灾虽已过去,但灾后重建与恢复生产的任务依旧艰巨。我们要抓紧时间,组织百姓修复房屋、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储存粮食,同时,还要加强对庄稼的田间管理,确保今年能够获得大丰收,让百姓们能够彻底摆脱旱灾的影响。”
萧玦点点头,眼中满是信任:“你说得对。灾后重建与恢复生产是当前的重中之重,朕会全力支持你。你放心,朕已命户部调拨专项资金,用于灾后重建;命工部组织工匠,帮助百姓修复房屋;命农业部指导百姓进行田间管理,确保粮食丰收。”
沈清辞眼中满是赞许:“陛下英明。只要我们君臣同心,百姓协力,定能尽快完成灾后重建,恢复生产,让大齐王朝重现盛世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