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嫡女重生谋锦绣 > 第177章 天灾降临,旱灾严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77章 天灾降临,旱灾严重

仲秋本该是天高气爽、五谷丰登的时节,然大齐王朝的疆域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旱魃笼罩得喘不过气。洛阳城的天空湛蓝得近乎残酷,没有一丝云彩遮蔽,毒辣的日头如同烧红的烙铁,炙烤着大地,连皇城根下的古柏都褪去了往日的苍劲,叶片卷曲发黄,失去了生机;护城河水水位骤降,露出大片干裂的河床,河底的鹅卵石被晒得滚烫,空气中弥漫着尘土与焦糊的气息,吸入鼻腔都带着灼痛感。

坤宁宫的庭院里,金桂的花瓣早已被晒得干枯,落在滚烫的青石板上,一踩便碎成粉末。沈清辞身着素色宫装,站在廊下,望着头顶刺目的骄阳,眉头紧蹙,神色凝重。腰间的明德凤佩散发着微弱的凉意,却丝毫驱散不了她心中的焦灼。连日来,她通过暖玉的力量感知天下,北方大地的干裂、百姓的哀嚎,如同利刃般刺痛着她的心。

“母后。”萧承泽快步走来,一身青色常服早已被汗水浸湿,贴在身上,年轻的脸庞带着掩饰不住的疲惫与焦虑,“刚收到北方各州府的急报,旱情比我们预想的还要严重。幽州、冀州、并州等地已经连续两个月滴雨未下,田地干裂,庄稼枯死,河床见底,百姓们没有粮食,没有水源,已经开始流离失所了。”

他递上一份厚厚的急报,纸张上的字迹因书写者的急切而略显潦草,字里行间都透着绝望:“幽州刺史奏报,当地百姓为了争夺水源,已经发生了多次斗殴,甚至有村落因此结仇;冀州的粮价已经涨到了平日的十倍,仍有价无市,不少百姓只能以树皮、草根为食,甚至有人开始吃观音土,已有多人因腹胀而死。”

沈清辞接过急报,逐字逐句地看着,指尖因用力而微微泛白。前世,她被困冷宫时,也曾听闻过一场大旱,只是那时她自顾不暇,不知这场旱灾竟如此惨烈。如今身为皇后,百姓的疾苦如同压在她心头的巨石,让她喘不过气。

“暖玉感知到,北方已有数十万百姓沦为流民,正朝着南方迁徙。”沈清辞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沿途官府的粮仓早已空虚,无力救济,流民们饥寒交迫,不少老人、孩子倒在了迁徙的路上,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状。”

萧承泽闻言,脸色骤变,眼中满是震惊与痛心:“人吃人?怎么会这样……”他虽自幼接受帝王教育,知晓民生疾苦,却从未想过,一场旱灾竟能将人间变成炼狱。

“民以食为天,食尽则乱生。”沈清辞语气凝重,“若不尽快采取措施,流民数量会越来越多,一旦形成规模,恐会引发民变,动摇国本。”

正在这时,萧玦身着玄色龙袍,快步走进庭院,眉宇间带着风雨欲来的沉郁。显然,他也收到了各地的急报。“清辞,承泽,情况危急。”萧玦的声音沉厚有力,却难掩焦虑,“刚刚收到密报,匈奴得知我大齐遭遇旱灾,边境防御空虚,已在边境集结兵力,蠢蠢欲动,随时可能南下侵扰。”

内有旱灾肆虐,外有强敌环伺,大齐王朝瞬间陷入了内忧外患的绝境。沈清辞心中一沉,她知道,这场旱灾不仅是对百姓的考验,更是对大齐王朝的严峻挑战。

“陛下,当务之急,是稳定内部,安抚流民,否则内忧外患叠加,后果不堪设想。”沈清辞冷静地说道,“匈奴虽在边境集结兵力,但他们也需忌惮我大齐的军事实力,短期内未必敢贸然进攻。我们必须抓住这个时机,集中力量应对旱灾,安抚民心。”

萧玦点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赞许:“皇后所言甚是。朕已命秦风将军加强边境防御,严防匈奴入侵。国内的旱灾,就交给朕与皇后、太子共同应对。”他转向萧承泽,语气严肃,“承泽,你即刻前往户部,盘点全国粮仓的存粮,统计可用于赈灾的粮食数量;同时,命人前往南方丰饶之地,紧急调运粮食,支援北方受灾地区。”

“儿臣遵旨!”萧承泽躬身领命,转身便要离去。

“等等。”沈清辞叫住他,从袖中取出暖玉的伴生玉,递给她,“带上这个,它能帮你感知人心,防止有人在调运粮食的过程中中饱私囊,确保粮食能真正送到百姓手中。同时,若遇到紧急情况,可通过它与我联系。”

萧承泽接过玉佩,入手温润,心中满是感动与坚定:“母后放心,儿臣定不辱使命!”

萧承泽离去后,萧玦与沈清辞来到御书房,召集重臣商议赈灾事宜。御书房内,气氛凝重,百官们神色各异,有焦虑者,有担忧者,也有面露难色者。

“陛下,皇后娘娘,全国粮仓的存粮虽不算匮乏,但分散各地,北方受灾地区路途遥远,粮食调运困难,且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恐怕难以在短期内缓解灾情。”户部尚书李大人躬身奏道,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

“是啊,陛下。”兵部尚书也出列奏道,“如今北方多地道路因干旱而干裂塌陷,粮草运输极为不便,且流民众多,沿途治安混乱,恐会遭遇劫掠,粮草难以安全送达。”

“那你们说,该怎么办?”萧玦语气冰冷,眼中带着一丝不耐,“难道就让百姓们自生自灭吗?”

百官们面面相觑,无人敢应答。此时,一位老臣出列奏道:“陛下,臣以为,可暂时关闭北方边境的关卡,阻止流民南下,以免流民涌入中原,引发更大的混乱。同时,优先保障都城及周边地区的粮食供应,确保朝廷根基稳固。”

“荒谬!”沈清辞闻言,厉声反驳,“流民也是我大齐的百姓,岂能因怕麻烦而弃之不顾?关闭关卡,只会让流民们陷入绝境,加剧民怨,到时候引发的就不是混乱,而是起义!都城的根基,从来都不是靠牺牲百姓换来的,而是靠百姓的拥护!”

老臣脸色一白,躬身说道:“皇后娘娘息怒,臣只是……只是担心流民过多,难以安置。”

“安置困难,便想办法解决,而不是逃避!”沈清辞语气坚定,“百姓是国家的根本,若根本动摇,都城再稳固又有何用?当年大禹治水,尚且知道堵不如疏,如今面对流民,我们更应主动接纳,妥善安置,而不是将他们拒之门外。”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朕以为,可在洛阳及南方各州府设立流民安置点,为流民提供食物、水源与住所;同时,组织流民参与水利建设、道路修缮等工程,给予他们一定的粮食作为报酬,既解决了流民的生计问题,又能为抗旱救灾与国家建设出力,一举两得。”

萧玦眼中闪过赞许之色:“皇后所言甚是。就按皇后的意思,在全国范围内设立流民安置点,组织流民参与工程建设。李大人,此事就交由你负责,务必确保安置点的粮食与水源供应。”

“臣遵旨!”李大人躬身领命。

“此外,”沈清辞继续说道,“如今粮价飞涨,不少商人趁机囤积居奇,大发国难财。陛下应下旨,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的行为,稳定粮价;同时,鼓励商人将粮食运往受灾地区,给予他们丰厚的奖励,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皇后所言极是。”御史大夫出列奏道,“臣愿牵头负责打击囤积居奇之事,确保市场稳定。”

“好。”萧玦点头,“御史大夫务必严查,无论涉及到谁,一律严惩不贷!”

商议结束后,百官们各司其职,紧急投入到赈灾工作中。萧承泽在户部盘点粮仓,调运粮食;李大人组织人手,在各地设立流民安置点;御史大夫带领监察御史,严查囤积居奇之人;各地官员也纷纷行动起来,组织百姓开挖水渠,寻找水源,抗旱救灾。

然而,灾情的严重程度远超众人的想象。北方多地的河床早已干透,井水也日渐枯竭,百姓们为了寻找水源,不得不徒步数十里,甚至上百里。不少人在寻找水源的途中中暑、脱水,倒在了路边,再也没有醒来。

沈清辞通过暖玉的力量,亲眼目睹了这一幕幕惨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抱着奄奄一息的孙子,跪在干裂的田地里,对着天空苦苦哀求降雨,声音嘶哑,泪水早已流干;一群衣衫褴褛的孩子,围着一棵枯死的小树,争抢着上面仅存的几片枯叶,塞进嘴里咀嚼;一对年轻的夫妇,为了让孩子活下去,不得不将他送给路过的富商,夫妻二人相拥而泣,肝肠寸断。

这些画面如同针一般刺痛着沈清辞的心,让她彻夜难眠。她知道,仅仅依靠调运粮食、设立安置点,远远不够缓解灾情。若再不降雨,粮食总有耗尽的一天,到时候,后果不堪设想。

“清辞,你连日操劳,都瘦了。”萧玦看着沈清辞疲惫的面容,心中满是心疼,“赈灾之事虽急,但你也要保重身体,否则,朕与承泽,还有天下百姓,都失去了主心骨。”

沈清辞勉强笑了笑:“陛下,臣妾没事。只是看着百姓们受苦,臣妾实在无法安心。暖玉虽有神秘力量,可护主、解毒,却无法呼风唤雨,臣妾真是无能。”

萧玦握住她的手,语气坚定:“清辞,你已经做得很好了。若不是你运筹帷幄,制定赈灾策略,不知会有多少百姓死于非命。呼风唤雨之事,本就非人力所能及,你不必自责。”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朕已命钦天监日夜观测天象,祈祷降雨,同时,派使者前往各地名山大川,祭祀神明,祈求上天怜悯,降下甘霖。”

沈清辞点点头,心中却明白,祭祀神明不过是聊胜于无的慰藉。想要真正缓解灾情,还需依靠人力。她闭上眼睛,集中精神,试图借助暖玉的力量,感知天下的水源。暖玉的力量缓缓扩散开来,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覆盖了大齐的疆域。

渐渐地,沈清辞感知到,在并州西部的深山之中,有一处隐蔽的山泉,水量充沛,只是被山石堵塞,无法流出;在幽州南部,有一条地下暗河,若能将其挖出,便能解决周边数个村庄的灌溉与饮水问题。

“陛下,臣妾感知到两处水源!”沈清辞睁开眼睛,眼中闪过一丝光亮,“一处在并州西部的深山之中,山泉被山石堵塞;另一处在幽州南部,有一条地下暗河。若能组织人力,疏通山泉,开挖暗河,便能解决部分地区的水源问题。”

萧玦闻言,心中大喜:“太好了!清辞,你立了大功!朕即刻下令,命并州与幽州的官员,组织百姓与流民,前往疏通山泉,开挖暗河。同时,派水利专家前往指导,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沈清辞点点头:“陛下,此事刻不容缓。需尽快组织人手,前往两地,否则,一旦错过时机,恐怕会有更多的百姓遭殃。”

“朕明白。”萧玦当即下令,命人快马加鞭,将圣旨传递到并州与幽州。同时,他命户部调拨粮食与工具,支援两地的水利工程。

然而,事情的进展并非一帆风顺。并州西部的深山地势险峻,山路崎岖,粮食与工具运输极为困难;幽州南部的地下暗河位置隐蔽,挖掘难度极大,且需耗费大量的人力。更糟糕的是,部分流民因长期饥饿与绝望,对朝廷的赈灾措施产生了怀疑,不愿参与水利工程。

沈清辞通过暖玉的力量,感知到了这些问题。她与萧玦商议后,决定派萧承泽前往并州与幽州,亲自督阵水利工程,安抚流民。

“承泽,此次前往并州与幽州,责任重大。”沈清辞看着萧承泽,语重心长地说道,“你不仅要督促进度,确保水利工程尽快完工,还要安抚好流民的情绪,让他们相信朝廷,愿意与朝廷一同对抗旱灾。”

她从袖中取出一袋干粮与一瓶灵泉水,递给萧承泽:“这是空间里的灵泉水与干粮,灵泉水可解渴、疗伤,干粮能快速补充体力。你带上它们,以备不时之需。同时,若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可通过伴生玉与我联系。”

萧承泽接过干粮与灵泉水,心中满是感动:“母后放心,儿臣定不负父皇与母后的期望,尽快完成水利工程,缓解灾情。”

萧承泽离去后,沈清辞依旧没有放松。她每日通过暖玉的力量,关注着各地的赈灾情况与水利工程的进展。她发现,虽然朝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仍有部分官员阳奉阴违,克扣赈灾粮食,中饱私囊;还有一些地方豪强,趁机兼并土地,欺压流民。

“这些蛀虫,竟敢在国难当头之际,大发国难财!”沈清辞眼中闪过一丝厉色。她将通过暖玉收集到的证据整理出来,呈交给萧玦。

萧玦看着证据,脸色铁青,语气冰冷:“胆大包天!朕三令五申,严禁克扣赈灾粮食,欺压流民,这些人竟敢置若罔闻!清辞,此事就交给你处理,无论涉及到谁,一律严惩不贷,以儆效尤!”

“臣妾遵旨。”沈清辞躬身领命。她当即下令,命监察御史前往各地,严查克扣赈灾粮食、欺压流民的官员与豪强。在暖玉的帮助下,那些作恶者无所遁形,纷纷被捉拿归案。

幽州刺史克扣赈灾粮食,将其变卖,中饱私囊,被革职查办,家产查抄,用于赈灾;并州的一位豪强,兼并流民的土地,殴打反抗的流民,被判处死刑,土地归还给流民。一系列严厉的惩处,震慑了各地的官员与豪强,再也无人敢肆意妄为。

与此同时,萧承泽在并州与幽州也取得了显着进展。他亲自前往深山,与百姓们一同疏通山泉;深入工地,与流民们一同挖掘暗河。他将母亲赐予的灵泉水与干粮分发给大家,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他还耐心地向流民们讲解朝廷的赈灾政策,承诺只要他们努力工作,朝廷定会保障他们的生计。

流民们被萧承泽的真诚与努力所打动,心中的疑虑与绝望渐渐消散,纷纷加入到水利工程中。在萧承泽的带领下,并州的山泉很快便被疏通,清澈的泉水顺着沟渠,流向干涸的田地与村庄;幽州的地下暗河也被成功挖出,汩汩清泉喷涌而出,解决了周边数个村庄的灌溉与饮水问题。

消息传来,洛阳城内一片欢腾。百官们纷纷向萧玦与沈清辞道贺,百姓们也对朝廷的赈灾措施赞不绝口。然而,沈清辞却并未因此而放松警惕。她知道,这只是缓解了部分地区的灾情,全国范围内的旱灾仍在持续,还有大量的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陛下,虽然并州与幽州的水利工程取得了成效,但全国的旱情依旧严峻。”沈清辞在御书房对萧玦说道,“粮仓的存粮日渐减少,若再不降雨,恐怕难以支撑太久。我们必须尽快想出其他办法,筹集更多的粮食,帮助百姓们度过难关。”

萧玦眉头紧蹙,语气凝重:“朕也明白。只是如今南方的粮食已调运大半,再无多余的粮食可支援北方。皇后,你可有其他良策?”

沈清辞沉吟片刻,眼中闪过一丝犹豫,随即又变得坚定:“陛下,臣妾有一策,只是……”

“皇后但说无妨,无论是什么计策,只要能缓解灾情,朕都准奏!”萧玦急切地说道。

沈清辞深吸一口气,说道:“陛下,臣妾的空间里,储存了一些粮食与物资,是臣妾前世积攒下来的。虽然数量不算海量,但也能解燃眉之急。臣妾愿意将这些粮食与物资捐献出来,用于赈灾。”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此外,臣妾的空间里还有一些高产的农作物种子,若能将这些种子分发给百姓,指导他们在水源充足的地区种植,或许能在短期内收获粮食,缓解粮食短缺的问题。”

萧玦闻言,心中大喜,眼中满是感动:“清辞,你真是朕的贤内助!关键时刻,还是你能为朕分忧解难!这些粮食与物资,对缓解灾情至关重要。朕准奏,你即刻安排人手,将粮食与物资从空间中取出,运往受灾地区。”

“臣妾遵旨。”沈清辞躬身领命。她当即回到坤宁宫,通过玉佩,进入空间。空间内,仓库里堆满了粮食、衣物、药品等物资,田地里种植着各种高产的农作物种子。沈清辞意念一动,将这些物资与种子取出,堆放在坤宁宫的庭院里。

看着堆积如山的物资与种子,宫人们都惊呆了。他们从未见过如此多的粮食与物资,纷纷对沈清辞充满了敬畏。沈清辞命人将这些物资与种子分类整理,交由户部,运往全国各地的受灾地区。

高产的农作物种子被分发给百姓后,沈清辞又通过暖玉的力量,指导百姓们如何种植、灌溉、施肥。这些种子果然不负所望,生长速度极快,且产量极高。在水源充足的地区,很快便长出了绿油油的庄稼,给百姓们带来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