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从少爷到皇帝 > 第68章 尽人事,听天命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二步是旱田改水田,只是眼下旱情严峻,此法暂时难以推行。”

傅宗龙若有所思,“那么第三步就是改种抗蝗作物了?”

“正是。”李玉横续道,“研究院推荐种植黑豆、芝麻、芋头、棉花等作物,这些作物中含有蝗虫不喜的物质。

另外红薯、土豆等块茎作物受损较轻,也可适当推广。”

说到生物防治,李玉横眼中露出赞许之色:“此法最是巧妙,要保护益鸟、青蛙、蟾蜍等蝗虫天敌,在田间地头设置鸟巢,禁止捕猎。

同时,官府将大规模推广鸡鸭养殖。”

练国事颇有些担忧道:“眼下百姓自顾不暇,哪有余粮饲养家禽?”

“此事大王已有安排。”李玉横笑道,“四川调运的米糠不日即可运抵,足够饲养百万鸡鸭,官府将以成本价向农户发放雏禽,待长成后既可自家食用,也可由官府统一收购。”

傅宗龙抚掌赞叹:“妙啊!如此一来,既防了蝗灾,又丰富了百姓餐桌。只是这最后的人工扑杀...”

李玉横神色凝重:“若真到了需要人工扑杀的地步,那便是蝗灾已经形成,届时鸡鸭也不敢食用铺天盖地的蝗群了,但愿不要走到那一步。”

“看来防蝗之要,在于防患于未然。”傅宗龙感慨道,“幸而大王高瞻远瞩,一统陕甘宁后便立即下令兴修水利、翻整土地,使虫卵暴露。

更难得的是我大夏政令通达,地方官吏尽心,这才使得各项措施得以落实。”

众人纷纷点头称是,正说话间,张行信步走来,众人连忙起身行礼。

“诸位不必多礼。”张行含笑摆手,“今日宴饮,但求尽兴,不知这些菜肴可合众卿口味?若有不惯,厨师还可现做。”

众臣连声道谢。

张行随后转向林丹汗,“林知府在察哈尔府可还习惯?”

林丹汗用带着口音的汉语恭敬回答:“起初确实不太习惯汉人生活,不过如今商队往来不绝,货物琳琅满目,族人日子越过越好,也就渐渐习惯了,这一切还要多谢大王的恩德。”

“这是林知府治理有方。”张行笑道,“若是想念草原风味,那边还有烤全羊、马奶酒,尽管取用。”

“多谢大王关怀!”林丹汗感动地躬身。

次日,大夏朝会的重点内容便出现在了《陕西日报》的头版头条,很快,西安城内外便掀起了一阵热议的风潮。

在城南的一处茶馆里,几个商人模样的男子正在热烈讨论。

“看看!”一个胖商人指着报纸激动地说,“又要出兵湖广了!这可是个好机会啊!”

旁边一个精瘦的商人会意地点头:“李老板说得是,大军一动,药材、布匹需求必然大增,若是能拿到军需订单...”

“何止这些!”第三个商人插嘴,“你们没看明白吗?甘肃、宁夏独立建省,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朝廷要在西北大兴土木了!道路、官衙、军营...这可是天大的商机!”

胖商人压低声音:“我听说朝廷要在西北推广鸡鸭养殖,预防蝗灾,这饲料生意,可是个长久的买卖。”

精瘦商人眼珠一转:“不仅如此,若是真能防住蝗灾,西北的农牧业必将大发展,咱们现在去投资,正是时候!”

与此同时,在城西的市集上,几个农民打扮的老汉也围在一起,听着识字的人念报。

“...朝廷要在西北推广鸡鸭养殖,雏禽按成本价发放...”念报的中年男子大声读着。

一个老汉激动地拍腿:“好事啊!往年蝗虫一来,庄稼就完了,要是真能防住,那可是功德无量!”

另一个老汉担忧道:“可是养鸡养鸭要粮食啊,咱们自己都吃不饱...”

“你没听清楚吗?”念报的男子解释道,“朝廷会从四川运米糠过来,专门用来喂鸡鸭,而且养大了官府还收购,这不是白给的生计吗?”

众人这才恍然大悟,纷纷称赞朝廷想得周到。

在城东的一处学堂里,几个年轻的学子也在热议新政。

“废除布政使司,改设为省,这可是个大动作啊!”一个青衫学子感慨道。

另一个学子点头,“这说明我大夏的治理体系越来越完善了,甘肃、宁夏独立建省,有利于加强对西北的控制和发展。”

“最重要的是防蝗措施。”一个年纪稍长的学子正色道,《礼记》有云: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大王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这才是圣君之道。”

在西安城的各个角落,类似的讨论不绝于耳。

商人们看到了商机,农民们看到了希望,学子们看到了治国之道。

大夏的每一项新政,都在民间激起了强烈的反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城北的军营外,一群士兵家属也在议论纷纷。

“听说这次南征,水师总兵邓祖禹要带着湖广籍的士兵打回老家去,我家妹妹远嫁湖广,侄儿都好几年没回家了。”一个老妇人抹着眼泪说。

旁边一个年轻媳妇安慰道:“大娘别难过,这次打完仗就能回家了,报纸上不是说吗,大王特意让邓将军带湖广兵打头阵,就是为了让他们早日与家人团聚。”

“大王仁德啊!”老妇人感激地说,“不但想着让将士们回家,还特意在出征前大宴文武,我儿子在信里说,当兵这么多年,从没见过这么体恤士卒的君主。”

这些民间的声音,通过各种渠道,最终都汇入了大夏的决策层。

在王府的书房里,张行正在翻阅听风司收集的民间舆情报告,嘴角带着满意的笑容。

“大王,看来新政很得民心啊。”侍立在旁的官员恭维道。

张行放下报告,目光深远:“得民心者得天下,我们不仅要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更要让他们看到希望。

传令下去,各州县要妥善落实防蝗措施,绝不能让蝗灾发生祸害百姓。”

“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