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从少爷到皇帝 > 第51章 住宿校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张泽端却已自来熟地笑道:“既然兄台不反对,那便一同走吧!路上也好有个照应,不知兄台尊姓大名?”

何贵连忙还礼:“不敢,免贵姓何,单名一个贵字,不知贤弟如何称呼?”

“小弟姓张,名泽端,陕西庆阳府人士。”张泽端爽朗地答道,随即看了看何贵一家的装扮和略显憔悴的面容,心中已明了七八分,“听口音,何兄似乎不是陕西本地人?”

何贵点了点头,坦然道:“张贤弟好耳力,在下确实是从河南过来的,听闻夏王施行仁政,又开设吏员考试,便……便筹措了些盘缠,带着妻儿过来碰碰运气。”

张泽端了然,赞道:“何兄不远千里,携家带口前来应考,此等勇气与决断,令人佩服!”

他态度真诚,并无轻视之意,让何贵渐渐放下了戒备。

两人一边沿着指示的方向向校场走去,一边攀谈起来,渐渐熟络。

行走在西安的街道上,何贵仔细观察着周围的一切,也留意着同行的张泽端一家。

不同于自己身上这件满是补丁、污渍的青衫,张泽端穿着一件崭新的蓝色棉袍,虽不华贵,却干净整洁。

他的家人虽然面容带着劳作的痕迹,但气色红润,衣衫也厚实整齐。

再看看自己身边面黄肌瘦的妻子和儿子,何贵内心不由得涌起一阵酸楚。

他忍不住好奇地问道:“张贤弟,我看此番前来应考的,许多都是像贤弟这样的陕西人士,且穿着用度都还算……称头,莫非这陕西之地,如此富裕?”

张泽端闻言,摇了摇头,感慨地解释道,“何兄有所不知,陕西哪里称得上富裕?在夏王大军未至之前,在明廷治下,这里的民生困苦,与何兄所在的河南恐怕并无二致,甚至因连年天灾与战乱,情况可能更糟。

也就是夏王拿下陕西之后,迅速废除了前明的诸多苛捐杂税,更是直接免了田赋,同时以工代赈,大规模兴修水利、整饬道路,百姓们通过参与这些工程,不仅能吃饱饭,还能拿到实实在在的工钱,市面上这才渐渐有了活气,民生也才一点点好转起来。”

他顿了顿,指着自己身上的衣服说道:“不瞒何兄,我们这些本地前来应考的人,身上这些稍显体面的衣物,也并非是家家都宽裕到能置办得起。

是各地县府衙门,为了彰显我大夏体面,同时也是体恤士子,特意免费发放给我们这些参考之人的。”

何贵听完,一阵恍惚。他之前虽然也听闻过大夏的种种仁政,但总以为传闻难免有夸大之处,实际情况或许会打些折扣。

如今亲耳听到本地人证实,亲眼看到西安城内的景象,才真切地感受到,那些传闻竟似乎句句属实!

回想大明境内,非但没有取消徭役,反而常常需要百姓自备干粮去服苦役,对比大夏这有偿征召,简直是天壤之别。

这片土地,似乎真的充满了新的希望。

两人一路交谈,话题围绕着两地的民生差异展开。

何贵感慨于河南的赋役沉重与民生凋敝,而张择端则描述着陕西在大夏治下虽起步维艰,却日渐好转的景象,言语间充满了对新朝的认同与期待。

半个时辰后,一行人终于抵达了城西校场。

因举办吏员考试,原本在此驻训的大夏第六镇兵卒已暂时迁往城外搭建临时营帐,将这片偌大的场地腾了出来。

不过,校场一角用木栅栏明显标示出的区域依旧有士兵值守,隐约可见里面覆盖着油布的火炮轮廓。

校场门口,负责接待的吏员仔细查验了何贵与张择端的凭证后,客气地指引道:“两位先生,凭此凭证,在校场内的食宿一律免费,住宿区分男女,请务必注意。

餐食供应有三顿,早饭是卯时正到辰时正(6点到8点),午饭是午时正到未时正(11点到13点),晚饭是酉时正到戌时正(17点到19点)。

另外,”吏员抬手指向校场深处一些用醒目的红色石灰线划出的区域,神情严肃地告诫,“那些划有红线的地方,乃是军机要地,存放着军械物资,严禁任何人靠近或穿越,违者将按军法处置,切记切记!”

交代完这些,吏员又特意转向风尘仆仆的何贵,补充道:“何先生,您远道而来,可先带家人去校场内的澡堂沐浴更衣,澡堂也分男女,同样是免费的。

沐浴后,还可以凭凭证去那边的物资处,为您和您的家人各自领取两套换洗的干净衣物,这也是免费的。”

何贵听完,又是惊讶又是感激,连忙躬身道谢:“多谢官爷指点!多谢官爷!”他没想到大夏考虑得如此周到,连换洗衣物都准备了。

这样一来,参加考试那天,他就不用再穿着这身满是补丁、几乎看不出原本颜色的旧衫了。

这份体贴入微的关怀,让他留在大夏的决心更加坚定。

由于何贵和张择端的房号恰好相邻,都在甲字叁号院,何贵正准备与张择端一同前往,却见张择端的家人正在与他告别。

“张兄,令尊、令堂他们不在此处住宿吗?”何贵好奇地问道。

张择端笑道:“他们已在城中寻了家客栈住下,顺便逛逛这西安城,领略一下新朝风貌,故而不住校场。”

何贵恍然,连忙与张择端的家人拱手作别。

随后,何贵的妻子带着孩子,按照指引前往女舍区域,何贵则与张择端一同走向男舍。

军中校场,条件自然简朴,无论是男舍还是女舍,皆是宽敞的大通铺,一个房间能住下几十人。

不过,虽是通铺,铺位上铺设的草褥和叠放整齐的棉被却都厚实干净,比起何贵在家乡那漏风的屋子和硬邦邦的土炕,已是天壤之别。

放下简单的行李后,何贵迫不及待地拿着吏员给的木牌,前往男士澡堂。

而张择端则从行囊中取出几本书册,在靠窗的铺位上坐下,安静地温习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