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重生之世子妃有毒 > 第279章 青史留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景和十八年,春。

史馆内,墨香与陈旧书卷的气息交织。几位白发苍苍的老史官,正围坐在一张宽大的紫檀木案前,案上摊开着即将定稿的《景和实录·后妃命妇卷》。为首的大史令,手持一份刚整理完毕的誊抄稿,神情肃穆,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庄重。

稿件的开篇,赫然便是“摄政王母,一品诰命夫人苏氏婉清传”。

史官修史,力求客观凝练,惜墨如金。然而,在撰写这位诰命夫人的生平之时,即便是最严谨古板的老史官,笔端也不自觉地流露出了几分难以抑制的惊叹与推崇。

传文伊始,简述其出身:“苏氏婉清,将军府承志之女,庶出。”仅此一句,平淡无奇,甚至点明了她并非显赫的嫡女身份。然而,笔锋随即一转:

“性敏慧,幼承庭训,然境遇多舛。及长,入世子府,其间波折,非外人所能尽道。” 寥寥数语,含蓄地概括了那段充满阴谋与挣扎的岁月,为后来的崛起埋下伏笔,也留给后人无限遐想。

紧接着,史笔开始绽放光华:

“后潜心隐忍,勤学不辍,通经史,明得失,尤擅经济之道。”这是对她于逆境中积累学识的肯定。

而后,便是其一生功业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创‘锦云轩’于微末,慧眼识人,委以贤能。不数十年,其商路通衢天下,货殖遍及四海,岁入之巨,堪称国之股肱。”史官以冷静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商业帝国的崛起,并将其提升到“国之股肱”的高度,这在轻视商贾的传统史观中,是极为罕见的评价。

更令史官们赞叹的,是她在关键时刻展现出的家国胸怀:

“景和初,北疆不宁,南境大水,国库空虚,朝野震动。苏氏闻之,倾‘锦云轩’之力,输巨资以充国用,不索回报,不言功劳。由是,军饷得继,灾民获救,社稷转危为安。其言曰:‘锦云之兴,赖国泰民安;倾力报国,乃分内之事。’”这段记载,不仅坐实了她富国裕民的不世之功,更将其“国之大者”的胸襟展现得淋漓尽致。

关于其治国辅政之才,史官的写法更为精妙。他们不能直接记录妇人对朝政的干预,便将功劳归于其子,但其间的关联,明眼人一看便知:

“教子有方,摄政王承瑞幼承母训,明达治体,睿智果决,常能于庙堂之上献安邦定国之策,深得景和帝倚重,委以摄政之责。人皆言,摄政王之风范谋略,颇得其母遗泽。”

最后,史官掷地有声地给出了盖棺定论:

“苏氏一生,起于微末,成于逆境,以其超凡之智慧、坚韧之心性、开阔之胸襟,不仅光耀门楣,更于国家经济、社稷安定有擎天架海之功。虽未直接临朝听政,然其影响力贯穿景和朝堂,惠及天下苍生。论者以为,苏氏婉清,实为本朝最具智慧与影响力之女性,当之无愧。”

笔落,史馆内一片寂静。老史官们相互对视,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同样的震撼与敬意。他们知道,他们记录的不仅是一位命妇的生平,更是一段活生生的传奇,一个时代女性所能达到的、前所未有的高度。

消息并未刻意宣扬,但这等定论,还是如同长了翅膀一般,悄然传入了摄政王府。

彼时,苏婉清正坐在水榭边,看着孙儿们在池边喂鱼,笑声朗朗。长子夜承瑞下朝归来,来到母亲身边,将史馆的定论轻声告知。

苏婉清闻言,握着鱼食的手微微一顿。她抬眼望向远处如洗的碧空,池水映照着天光云影,也映照出她平静无波的容颜。

没有激动,没有自得,只有一丝淡淡的、如同云烟般的感慨。

青史留名?

她想起的,却是竹意居彻骨的寒冷,是得知真相时锥心的恨意,是看着瑞哥儿被毒害时的无能为力,是无数个在墨韵斋外“旁听”的孤寂夜晚,也是与云默敲定第一个合作方案时的殚精竭虑,更是决定倾尽家财助朝廷渡过难关时的义无反顾……

这一路走来,步步惊心,何曾想过身后名?

“虚名而已。”她轻轻撒出手中的鱼食,看着锦鲤争相跃出水面,激起圈圈涟漪,“母亲这一生,但求问心无愧,护得家人周全,于国于民略有裨益,便足矣。史书如何评说,且由后人去吧。”

夜承瑞看着母亲淡泊的侧影,心中敬意更浓。正是这份超越世俗荣辱的智慧与胸襟,才成就了母亲传奇的一生,也深深影响了他为人处世之道。

青史煌煌,终为这传奇女子留下了至高的评价。然而,于苏婉清而言,那名垂青史的荣耀,远不及此刻眼前儿孙绕膝的平淡温馨,更不及她内心历尽千帆后,那片波澜不惊的浩瀚与从容。她的名字与功绩,已无需史书证明,早已融入这盛世河山的每一寸肌理,成为这个时代最隐秘而强大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