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偷吻白鹭 > 第144章 暗流与共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霍华德先生画廊的变故,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头,在俞浡心里激起的涟漪远未平息。

但这一次,他没有陷入焦虑,而是被一种近乎兴奋的挑战感攫住。组建独立巡回展的想法,像一簇火苗,在他脑海中越烧越旺。

他开始疯狂地工作,白天联系志同道合的艺术家伙伴,晚上熬夜撰写展览方案,规划路线(柏林-伦敦-东京-上海),计算着捉襟见肘的预算。

宋鹤眠履行了他的承诺,一个由律师、财务和公关专家组成的精干小组随时听候俞浡调遣,高效地帮他处理着合同、资金流转和场地初筛等繁琐事务,但绝不越俎代庖。

然而,艺术圈的暗流,远比俞浡想象的要复杂和冰冷。

就在他初步联系好柏林一家替代空间,并开始与几位艺术家敲定合作意向时,一个坏消息接踵而至。

那几位原本热情洋溢的艺术家,几乎在同一时间,用各种含糊的理由婉拒了他的邀请。

俞浡感到不对劲。他通过一位关系不错的策展人旁敲侧击,才得知了真相:是霍华德先生画廊的那位新投资人在背后施压。

他放出话来,任何与俞浡这个“叛离者”合作的艺术家,都将被视为与他掌控下的画廊体系为敌,未来很难再获得该体系资源的支持。

这是一种无声的封杀。用资源和影响力织成一张大网,要将俞浡的独立计划扼杀在摇篮里。

俞浡坐在工作室里,看着电脑屏幕上那些冰冷的拒绝邮件,感到一阵窒息般的无力。他拥有才华和决心,但在资本和渠道的巨壁面前,显得如此渺小。

宋鹤眠晚上过来时,敏锐地察觉到了他低沉的气压。他没有多问,只是将一杯热牛奶放在他手边,然后拿起俞浡摊在桌上的展览方案翻看着。

“柏林这家替代空间,位置偏,设施旧,预算却不算低。”宋鹤眠用他惯有的、分析商业项目的口吻点评道。

俞浡闷闷地“嗯”了一声,把脸埋进臂弯里:“现在连这里可能都去不成了。”他将艺术家们集体退出的事情告诉了宋鹤眠。

宋鹤眠安静地听着,脸上没有任何意外的表情。他放下方案,走到窗边,看着窗外北京的夜景。

“知道为什么那位新投资人,这么急于打压你吗?”他忽然问。

俞浡抬起头,有些茫然。

“不是因为你的‘叛离’,”宋鹤眠转过身,目光锐利,“而是因为恐惧。霍华德看重的是你的艺术潜力,而他,看重的是即时回报。你的独立巡展一旦成功,会向市场证明,优秀的艺术家可以脱离传统大画廊的体系生存并获得影响力。这会动摇他那种纯粹商业运作模式的根基。”

他走到俞浡面前,居高临下地看着他,眼神里不是同情,而是某种近乎冷酷的清醒:“他在害怕你,俞浡。害怕你可能开创的先例。”

这句话,像一道强光,瞬间驱散了俞浡心头的迷雾和无力感。他不是被抛弃的可怜虫,他是被既得利益者恐惧的挑战者!

一种混杂着愤怒和斗志的情绪在他胸中翻涌。

“那……我该怎么办?”他问,声音里重新有了力量。

宋鹤眠嘴角勾起一抹极淡的、近乎狡猾的弧度。

“他封杀艺术家,是认为你离不开艺术家。但如果……你的展览,核心不是你集合的艺术家群体,而是你俞浡本人呢?”

俞浡愣住了。

宋鹤眠继续道,语速平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说服力:“做一个纯粹的,俞浡个人项目巡展。就用你的《理性与诗》系列,加上你为这次巡展创作的新作。不要替代空间,我们去谈……美术馆,或者更有话题性的非传统场地。”

“美术馆?”俞浡倒吸一口凉气,“那预算、那门槛……”

“预算不是问题。”宋鹤眠打断他,“门槛,我来帮你敲。柏林那边,我记得国家美术馆东亚分馆的副馆长,欠沈恪一个人情。伦敦的泰特现代,我认识他们的一位资深策展人,他对数据可视化与艺术的结合一直很感兴趣,你的《理性与诗》系列应该能打动他。”

他像是在下一盘棋,从容不迫地布子:“我们要做的,不是对抗他的封杀,而是直接跃升到另一个他无法企及的赛道。用学术和公共影响力,碾压他的商业围剿。”

俞浡听得心跳加速,血液发热。宋鹤眠的策略,大胆,疯狂,却又精准地抓住了问题的核心!这不再是单纯的艺术家反抗,而是一场升级了的、关于话语权和平台高度的争夺。

“可是……个人项目,压力会很大,而且……”俞浡还有一丝犹豫。

“你怕自己撑不起一个大型的个人巡展?”宋鹤眠看着他,眼神深邃,“俞浡,你忘了《净火》是怎么诞生的了吗?压力,从来都是你最好的燃料。”

他伸出手,按住俞浡的肩膀,力道沉稳:“而且,你不是一个人。你有我,有我背后的整个资源网络。这一次,我们不是‘配合’,是‘共谋’。”

共谋。

这个词,让俞浡浑身的血液都沸腾起来。它意味着他们是平等的战友,共同策划一场战役。

他看着宋鹤眠,看着他眼中那份绝对的信任和毫无保留的支持,所有的犹豫都烟消云散。一股更强大的力量从心底升起。

“好!”俞浡重重地点头,眼神灼亮,“就做个人巡展!让那些躲在资本后面的人看看,艺术的生命力,不是他们能封杀得了的!”

他立刻行动起来,斗志昂扬。修改方案,准备作品集,联系宋鹤眠提到的人脉。而宋鹤眠则在他身后,运筹帷幄,调动资源,为他扫清前路上的障碍。

一场由资本打压引发的危机,在宋鹤眠精准的战略转向下,变成了一次向更高舞台冲刺的契机。俞浡的独立之路,非但没有被阻断,反而以一种更强势、更耀眼的姿态,拉开了序幕。

俞浡的个人巡展计划,能否顺利敲定柏林国家美术馆东亚分馆和伦敦泰特现代这样的顶级场馆?那位画廊新投资人的封杀,是否会延伸到更隐蔽的领域?这场“共谋”的战役,将如何改变俞浡的艺术生涯和他们在彼此生命中的角色?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