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深渊回响无限流 > 第375章 监测网络扩展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实验室里庆祝的余温尚未完全散去,便被那星图上刺目的猩红标记彻底冻结。希望刚刚点燃,危机的阴影便已如影随形,并且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显得更加庞大、更加清晰。

林默站在星图前,背影挺拔却透着难以言喻的沉重。他没有回头,声音低沉而稳定,打破了实验室里死寂般的沉默:“邵博士,分析这个异常节点的具体坐标、能量等级和潜在影响范围。肖雅,我需要你基于‘基石’一号机的运行数据,立刻开始推演构建一个覆盖全球关键节点的监测网络需要多少资源,最优部署点位在哪里,优先级如何划分。”

他的指令清晰、迅速,没有丝毫犹豫。悲伤和疲惫被强行压下,此刻的他,必须是指挥官,是决策者,是那个在黑暗中带领众人寻找方向的人。

“明白。”邵博士立刻转身,带领她的团队扑向了控制台,密集的键盘敲击声和数据流划过屏幕的光芒再次充斥实验室。

肖雅坐在轮椅上,脸色依旧苍白,但眼神已然恢复了惯有的冷静与锐利。她面前的个人终端瞬间亮起,复杂的算法模型和全球地理能量图谱开始飞速构建和运算。她微微蹙眉,全神贯注,仿佛要将脑海中所有的逻辑和推演能力都压榨出来。

零通过全息投影静静地看着林默的背影,又看了看星图上那个不详的红点。她闭上眼睛,试图调动那尚未完全恢复的感知,去触碰那遥远波动中蕴含的信息碎片,但只感受到一片混乱与灼热的刺痛,她轻轻摇了摇头,眉宇间掠过一丝痛苦。

林默的目光终于从星图上移开,转向了身后核心团队的成员,也包括闻讯赶来的几位“守望者”行动队队长和后勤总长。每个人的脸上都混合着刚刚见证奇迹的振奋和对未知威胁的凝重。

“诸位,”林默开口,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我们成功了,但也失败了。”

他停顿了一下,环视众人。“成功在于,我们证明了‘基石’的有效性,我们找到了稳定地脉、对抗侵蚀的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陈明同志的牺牲,秦武同志的负伤,极地探险队所有人的付出,没有白费。我们拿到了一张,或许能拯救这个世界的关键拼图。”

“失败在于,”他话锋一转,指向星图,“我们看清了敌人的庞大。一个‘基石’,就像黑夜中的一根火柴,它能照亮我们周围,给我们温暖和勇气,但它照不亮整片荒野,更无法驱散所有潜伏的猛兽。这个新出现的异常节点,其能级远超‘丰饶之森’和‘遗忘之湖’,它告诉我们,侵蚀在继续,甚至在加速。我们之前所做的,不过是堵住了堤坝上的几个蚁穴,而现在,我们看到了一条正在扩大的裂缝。”

他走到会议室的主位,但没有坐下,双手撑在桌面上,身体微微前倾:“所以,我们不能再满足于被动响应,四处救火。我们必须将‘基石’的力量串联起来,编织成一张网,一张能够监测全球能量异常、并能进行初步稳定和防御的大网。这不是一个选择,而是生存的必然。”

这时,肖雅抬起了头,她的终端已将初步推演结果投射到主屏幕上。那是一张覆盖全球的三维地图,上面标记出了数十个闪烁着微光的关键节点。

“根据‘基石’一号机的运行数据和现有全球地脉能量流模型推算,”肖雅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的沙哑,但逻辑无比清晰,“要构建一个具备基础监测和稳定功能的全球网络,初步至少需要在三十六个关键能量节点上部署‘基石’装置。这些节点分布在全球各大洲乃至深海、极地,涵盖了主要的地脉交汇点和能量脆弱带。”

她切换了屏幕,显示出一连串令人咋舌的资源清单:“这是建造三十六台‘基石’原型机及其辅助能源、通讯中继系统所需的初步资源估算。包括但不限于:与极地金属同源的替代材料(需求量极大,需全球勘探和合成)、高纯度能量结晶、量子通讯组件、以及……难以计数的人力和工业产能。”

后勤总长的脸色瞬间变得有些发白,他扶了扶眼镜,艰难道:“林队,肖博士,这……这清单上的很多东西,已经不是我们‘守望者’组织自身能够解决的了。尤其是那些特种金属和能量结晶,需要调动全球范围的矿业、冶金和能源产业。这涉及到……”

“涉及到与各国官方的深度合作,或者说,依赖于他们的全力支持。”林默接过了他的话,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我明白。这不再是我们一个小团体能够独立完成的任务。我们要面对的,是关乎整个星球存亡的战争,需要动员整个人类文明的力量。”

他直起身,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位负责不同领域的关键人物:“技术团队,由邵博士和肖雅牵头,尽快完成‘基石’的标准化、小型化(如果可能)设计方案,并制定出详尽的部署技术手册。我们要让其他国家和团队,即使没有我们这样的‘回响者’,也能依照手册进行建设和维护。”

“资源与外交团队,”林默的目光落在一位气质沉稳、擅长沟通的女性成员身上,“由你负责,立即着手准备。我们需要与‘异策部’最高层进行紧急磋商,通过他们,将我们目前的研究成果、面临的威胁以及‘基石网络’计划,提交给全球安全理事会。”

他深吸一口气,继续道:“准备的材料必须充分且有说服力。包括‘基石’一号机的实时运行数据、其对环境稳定的显着效果、新发现的超高能级异常节点的威胁评估,以及完整的网络建设方案和资源需求。我们要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这不是讨价还价的时候,而是必须携手共渡的难关。”

“行动队,”林默看向几位队长,“在秦武恢复期间,由副队长暂代指挥。加强基地戒备,同时开始进行远程部署演练。一旦某个节点的建设许可获批,我们需要有能力在最短时间内,安全地将‘基石’装置和技术人员投送到位,并确保建设过程的安全。”

任务被一条条清晰地分配下去。没有人提出异议,每个人都深知其中的艰难,但也明白这是唯一的道路。极地的牺牲像一块沉重的砝码,压在每个人的心头,也赋予了他们前所未有的决心。

接下来的日子,“守望者之家”基地如同一个高速运转的精密机器。实验室里,邵博士团队争分夺秒地优化设计,肖雅则在病床上继续完善着她的推演模型和算法。后勤部门开始整理庞杂的物资清单,并尝试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先期筹备。

而压力最大的,无疑是林默和他领导的外交筹备团队。他们需要将复杂的超自然威胁和尖端技术概念,转化为各国政要和军事领袖能够理解、并且愿意投入巨额资源的话语体系。这不仅仅是技术的展示,更是政治智慧、沟通艺术和战略说服力的极致考验。

一周后,一份凝结了“守望者”组织最新成果和最高预警级别的绝密报告,通过“异策部”的渠道,被送上了全球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代表的案头。随之而来的,是一场在虚拟保密会议室里举行的、气氛异常凝重的紧急联席会议。

林默作为“守望者”的代表和主要陈述人,出现在了屏幕上。他身后是清晰的星图对比——一个是“基石”启动前基地周围的能量紊乱状态,一个是启动后的稳定平和,以及那个遥远而刺目的猩红异常点。

他没有过多渲染情感,而是用最冷静、最客观的数据和影像说话。他展示了极地探险的艰难与牺牲的片段(隐去了具体队员信息),展示了“基石”带来的奇迹般的变化,最后,将那个不断脉动、仿佛在呼吸的猩红节点放大。

“……诸位,这不是科幻电影。这是一个正在发生的、关乎我们星球生命支撑系统稳定的现实危机。”林默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每一个虚拟会议室,“我们证明了我们有能力稳定它,但前提是,我们必须拥有覆盖全球的‘眼睛’和‘盾牌’。‘基石网络’计划,就是我们唯一的希望。这需要资源,需要全球的工业体系为之服务,需要打破一切壁垒的通力合作。”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屏幕上那些或沉思、或凝重、或怀疑的面孔,给出了最后的重击:“那个新出现的异常节点,根据我们的推算,其不稳定能量正在持续积聚。我们无法预测它何时会爆发,爆发会产生何种灾难性后果。可能是另一个大陆的生态崩溃,可能是全球性的气候剧变,也可能是……更可怕的、直接的空间撕裂。时间,不在我们这边。”

会议结束后,是更加煎熬的等待。各国需要时间评估、讨论、争吵、权衡利益与风险。

林默站在基地的指挥中心,望着窗外逐渐沉入地平线的夕阳。余晖将天空染成一片壮丽的橘红,但这片宁静之下,是暗流汹涌的博弈和未知的明天。

他知道,建立起“基石网络”的征程,其艰难程度,或许并不亚于在极地冰原上与那些构造体搏杀。这一次,他们面对的敌人,不仅仅是深渊的侵蚀,还有人性的复杂、利益的纠葛和国际政治的泥潭。

但他没有退路。他握紧了拳,指节微微发白。无论前路如何,他都必须带领“守望者”,带领所有愿意为生存而战的人们,将这张守护之网,一寸一寸地编织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