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穿越70,全家都在找我这个团宠 > 第191章 卫子戚带队去边境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内陆,西北军区。

这里是华夏最坚硬的边陲。

戈壁滩的黄沙被狂风卷起,如同一堵堵移动的城墙,狠狠拍打在军区那灰白色的水泥建筑上,发出“沙沙”的钝响。天色是永恒的灰黄,空气里混杂着干燥的尘土、柴油,以及一丝若有若无的火药味。一座座雷达天线如同沉默的哨兵,孤独地旋转,指向遥远的边境线。

司令部办公室内,卫子戚高大的身影如同一尊雕像,背对着门口,正凝视着墙上那副巨大的军事地图。他刚放下电话,电话线是弟弟卫子宸从香江打来的加密专线。

他知道,妻子青丝、女儿钱钱、儿子元元,已经踏上了归程。

卫子戚的指关节因为用力而微微泛白,他死死捏着那份刚刚下达的红色加密文件。文件一角,“绝密”二字刺眼夺目。

身为一个同样从21世纪穿越而来的父亲和丈夫,他恨不得立刻插上翅膀飞到他们身边。然而,他更是一名军人,一个21世纪的顶尖特战指挥官,现在是西北边境的最高司令。

他闭上眼,脑海中浮现出妻子温柔的笑脸和钱钱那狡黠的眼神。和儿子刚找到他时的拥抱。但这些画面只停留了一秒,就被地图上那个狰狞的红色箭头所取代。

“铃——!”

桌上的红色电话机发出刺耳的铃声。

卫子戚猛地睁开眼,眼中所有的温情和思念如潮水般退去,只剩下军人的铁血与冷静。他抓起电话:“卫子戚。”

“司令,‘利剑’特战小队,全员五十人,集合完毕!”

“知道了。”

卫子戚挂断电话,整理了一下领口,大步走了出去。

风沙呼啸的训练场上,五十个精壮的汉子如标枪般肃立,任凭沙砾抽打在他们黝黑的脸上,没有一个人眨眼。

这就是卫子戚的底牌。他没有依靠任何人,而是凭借自己身为21世纪顶尖军事专家的素养和知识,耗费了半年多心血,硬生生在这70年代的黄沙中,锻造出了一支超越这个时代的王牌——“利剑”特战队。

站在队伍最前方的,正是姚叔姚婶的大儿子姚谨言。十九岁的他,早已褪去了少年的青涩,眼神如鹰般锐利,古铜色的皮肤下是虬结的肌肉。他身边的聂渊和萧逸,同样目光沉凝,如同一柄柄出鞘的利刃。

他们三人还有一个秘密,在他们贴身的口袋里,藏着钱钱和元元临走前留下的保命神药——那些足以生死人肉白骨的解药和见血封喉的毒药。

卫子戚走到队伍面前,他那如山岳般的气势让整个训练场的空气都为之一滞。

“同志们!”他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压过了风声,“刚刚接到上级命令。在我国西部边境K2地区,有一部分分裂势力,极其猖狂,已经连续三次越过红线,袭扰我方牧民,严重影响了边疆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国家安全!”

他扫视着眼前的士兵们:“你们,是我手中最锋利的刀。这半年来,你们吃的苦,流的血,就是为了今天!”

“上面的任务是,解决他们!”卫子戚的声音没有一丝波澜,却带着刺骨的杀意,“我给你们的任务是,一个不留,彻底铲除!”

“是!”五十人齐声怒吼,声震云霄!

卫子戚看着姚谨言、聂渊这群已经彻底成熟干练的战士,点了点头:“姚谨言、聂渊、萧逸,出列!”

“到!”

“你们三人组成指挥小组,全权负责此次行动。记住,我只要结果!”

“保证完成任务!”

“出发!”

没有多余的废话。五十名特战队员迅速登上军用卡车,伴随着发动机的轰鸣,朝着那片黄沙弥漫的边境疾驰而去。

卫子戚站在原地,目送着车队消失在风沙中。他再次转过身,望向东南方——那是妻儿归来的方向。

与此同时,远在千里之外的艾家村,却是另一番景象。

村子一如既往的宁静,但萧景行那间房里,气氛却压抑到了极点。

萧景行坐在那张旧的八仙桌前,手里捏着一封信。信纸是上好的宣纸,与这间简陋的屋子格格不入。他的掌心黏腻,全是冷汗,那淡淡的墨香钻进鼻孔,却让他感到一阵阵眩晕和恶心。

这已经是第二封信了。

“萧景行先生:闻您身体抱恙,不胜挂念。京市‘文化交流会’筹备在即,一批新入库之重器,亟待鉴定。鄙会同仁,皆不及先生法眼之万一。为免国宝蒙尘,特备薄酒,遣专人,恭请先生即日北上。万望勿辞。”

落款是“京市文物交流协会”。

萧景行苦笑一声。什么“文化交流会”,什么“文物协会”,全是狗屁!

他清楚地记得,年前,他借口自己需要回家查阅一下典籍才能确定古董的真假,回来后一直躲着没出去,那些人最终还是找到了他,可这一次,信里的“恭请”二字,分明透着不容拒绝的威胁。

他这辈子都在和古董打交道,他太清楚这伙人的来路了。他们根本不是官方的人,而是一群趁着这几年混乱,大肆盗掘、收购国宝的走私贩子!他们看中了自己的“眼”,需要自己去帮他们鉴定那批国宝的真伪和年代,好给那些国外的买家开出天价!

这批人手眼通天,连京市的某些关系都能打通,根本不是他一个能惹得起的。

他不是怕死,他是怕那些国宝!他死死地攥着拳头,指甲掐进了肉里,想象着那些稀世珍宝被装箱运往海外,他的心就在滴血!

怎么办?

他下意识地看向桌上的日历。他已经知道钱钱和元元要回来了。算算日子,快则七天,慢则十天,就能到家了!

“钱钱……要是钱钱在就好了……”萧景行喃喃自语。他那个宝贝女儿,鬼精鬼精的,还有那一身神鬼莫测的本事,或许……

不!不行!

他猛地摇了摇头。那伙人穷凶极恶,连他都敢强请,若是钱钱和元元撞上去,两个孩子才十五岁,太危险了!

而且,信上说“即日北上”,专人已经在来的路上了。他等不到钱钱回来了。

萧景行在屋子里焦躁地走了几圈,最终,他停下了脚步。

他必须去!

他不能眼睁睁看着国宝流失。他去了,至少能知道那批东西是什么,能知道他们要卖给谁。哪怕是拼了这条老命,他也要想办法拖延时间,把消息传出来!

他唯一能指望的,就是钱钱了。那丫头,一定能看懂他留下的暗号。

萧景行下定决心,从床底下摸出一个小木盒,取出了纸笔。他没有写明一切,只是用两人才懂的暗语写道:

“钱钱吾女:

父有故友相邀,北上京市一叙。旧时‘顽物’颇多,恐有‘鼠辈’觊觎,难辨真伪。汝若归家,万望速来京市‘琉璃厂’寻我,助父‘掌眼’。切记,‘鼠辈’凶猛,万勿独行。

父,景行留。”

他特意在“鼠辈”和“掌眼”上加了重重的圈点。

写完信,他将信给姚叔和姚婶。然后,他收拾了一个最简单的包袱,只带了几件换洗衣物和那套吃饭的家伙——放大镜、小毛刷。

姚叔担心萧景行出事

姚叔:景行,你这次北上要不把萧老八带上吧

萧景行:这次躲不过去了,带上八哥,我怕他冲动,京市有我们的人,有钱钱的人,卫家那边也有人给我用,放心吧,你只要等钱钱回来把我的心信给她就行,她会来京市帮我

萧景行前脚刚离开村子,后脚,一辆在这个年代极其罕见的“伏尔加”轿车,卷着一路黄尘,缓缓驶入了艾家村。

这辆漆黑的轿车与艾家村的土坯房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全村的鸡犬瞬间安静,正在地里干活的村民们都直起了腰,目瞪口呆地看着这“大家伙”径直开向了村尾那几间“牛棚”小院。

牛棚小院里,卫爷爷——卫建国,正拄着拐杖,和聂爷爷、闻爷爷下着棋。三位奶奶则坐在一旁纳着鞋底,低声聊着家常。

车门打开,两个穿着中山装、神情严肃的中年干部走了下来。村民们远远地围着,大气都不敢出。三位奶奶立刻紧张地站了起来,护在了老伴儿们身前。

空气仿佛凝固了,死寂如冰层般封住了这个小院。

两位干部走到三位老人面前,仔仔细细地打量了他们许久,眼中闪过一丝震撼和敬佩。即便穿着打满补丁的粗布衣服,这几位老人身上那股久经沙场和书卷沉淀的气度,依旧无法掩盖。

“请问,哪位是卫建国同志?” 为首的干部开口了,声音有些颤抖。

卫建国拄着拐杖,缓缓站起:“我就是。”

“卫老!”那干部“啪”地一下,行了个标准的军礼!“我代表组织,来接您了!”

他从公文包里,郑重地掏出一份红头文件,当着所有人的面,高声朗读起来:

“关于卫建国同志、聂鸿章同志、闻博文同志……平反昭雪的正式通知。经中央调查核实,所有强加于诸位同志的不实之词,均系……均系诬陷!现决定,即日起,全面恢复诸位同志的名誉、级别及一切待遇!”

读到最后,那干部的眼眶都红了。天亮了,这几位为国家和人民立下赫赫战功的老英雄,终于等到了这一天!

“呜……”聂奶奶和闻奶奶再也忍不住,捂着嘴,压抑了几十年的委屈和辛酸,在这一刻化作了无声的泪水。卫奶奶也红了眼眶,紧紧抓住了老伴的手臂。

卫建国、聂爷爷、闻爷爷三人,却是沉默着。

卫建国的手剧烈地颤抖着,他颤巍巍地接过那份文件,粗糙的手指一遍又一遍地摩挲着上面那个鲜红的印章。

“好……好……好……”聂爷爷连说了三个“好”字,老泪纵横。

“卫老,聂老,闻老!”干部激动地说道,“车就在外面! 京市的同志们都盼着你们回去!我们这就出发!”

然而,卫建国却摇了摇头。

他小心翼翼地将文件叠好,递给老伴儿收起。然后,他挺直了那在苦难中也未曾弯曲的脊梁,看着两位干部,平静地说道:

“感谢组织,感谢同志们。这份通知,我们收下了。”

他顿了顿,目光投向了村口那条唯一的、通往外界的黄土路。

“但是,我们暂时还不能跟你们回去。”

“卫老?这是为何?”干部大惊。

卫建国的老脸上露出了这几年来最真挚的笑容,那笑容里满是骄傲和期盼:

“我们还在等两个孩子。我们的孙子孙女——钱钱和元元,他们马上就要回来了。”

“我们在这里等了他们这么久,总要亲眼看着他们平安到家。我们说好了,要一起回去。”

聂爷爷和闻爷爷也笑着点头:“对!我们哪儿也不去,就在这儿等!等孩子们回来,我们全家,一起回京市!”

干部们看着老人们那坚决而幸福的神情,再也说不出催促的话来。他们只能郑重地敬礼,答应三天后再派车来接。

伏尔加轿车缓缓驶离了艾家村。

牛棚小院里,六位老人站在夕阳下,望着那条归家的路,眼中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光芒。

平反的喜悦固然重要,但远不及即将与亲孙重逢的期待来得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