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星桥既架,彼岸的风便带着迥异的气息吹拂而来。

与建筑学院的合作推进得最为深入。叶羽琋特意安排了一次线上交流,让团队核心成员与选修该课程的学生们进行了一次直接对话。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角度刁钻而富有启发性,远远超出了普通玩家的范畴。

“请问,未来是否考虑引入更精确的物理模拟,比如不同材质的结构力学表现?这对我们做结构概念推演会很有帮助。”

“环境系统中的光照数据,能否导出为标准格式?我们希望将虚拟场景的光影分析应用到实体建筑设计中。”

“目前构件的参数化程度有限,能否开放更底层的接口,允许我们通过脚本生成更复杂的自定义形态?”

这些问题,如同来自另一个维度的考卷,让习惯了游戏开发逻辑的团队成员们既感到挑战,又兴奋不已。他们看到了“星尘”作为一种专业工具的潜在可能,但也清晰地意识到了现有架构在精度、开放性和数据交互能力上的局限。

顾殇认真聆听了交流录音,并将这些需求记录了下来。他没有立刻承诺什么,但这些来自专业领域的“彼岸之风”,无疑为他正在规划的技术路线图,增添了新的、更具挑战性的坐标。

而那场数字艺术展览,则带来了另一种维度的冲击。当玩家们那些精心打造的数字家园,被放大投射在美术馆高大的墙壁上,与传统的绘画、雕塑并列时,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参观者们驻足于这些动态的、可交互的虚拟造物前,发出阵阵惊叹。艺术评论家们也开始撰文,探讨这种由玩家集体创作、存在于云端、却能在现实空间展示的“新数字原生艺术”的价值与意义。

展览方甚至反馈,有收藏家询问,是否有可能“收藏”某个独特的玩家作品,比如获得其某个特定时刻、特定环境下的“数字所有权”凭证。

这个近乎科幻的询问,让叶羽琋和团队陷入了沉思。这触及了虚拟财产、数字艺术价值认定等尚未有定论的前沿领域。虽然目前这只是一个遥远的设想,却像一道强光,照亮了“星尘”世界未来可能衍生出的、超越娱乐的、更复杂的经济与文化生态。

就连那些寻求技术合作的公司,带来的也不仅仅是商业机会。他们在数据挖掘和算法效率上的苛刻要求,推动着顾殇的团队必须将现有的技术打磨得更加精密和高效;他们对特定应用场景(如虚拟展厅的实时漫游)的性能指标,也促使图形小组必须进一步优化渲染管线。

这些来自“彼岸”的风,不再是温和的探询,而是带着具体需求、严格标准甚至哲学思辨的强劲气流。它们吹散了“星尘”周围些许自得其乐的迷雾,迫使团队必须以更开阔的视野、更严谨的态度,去重新审视自己创造的这个世界的边界与可能性。

夜晚,顾殇和叶羽琋再次站在公寓的窗边,看着楼下川流不息的车灯。城市依旧,但他们的心境已与往日不同。

“感觉像是突然打开了好多扇窗户,”叶羽琋依偎着顾殇,轻声说,“看到了很多以前没想过的风景,也吹进来很多……有点凉,但让人清醒的风。”

顾殇揽紧了她,目光悠远。那些来自教育、艺术、科技领域的“彼岸之风”,虽然带来了压力和不确定性,却也送来了养分与方向。

“是好事。”他言简意赅地评价道。

固步自封只会让星辰黯淡。唯有打开门窗,迎接八面来风,才能让这片他们倾注心血的世界,呼吸到更广阔的天地灵气,生长出更坚韧、也更瑰丽的形态。彼岸的风,已至,而他们的航向,也将在风的吹拂下,进行着微调,驶向那更加波澜壮阔的深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