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沉浸式快穿 > 第22章 岁岁年年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御书房的烛火常亮至深夜,盛嘉兰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抬手将最后一本奏折批注完。

贴身宫女端来温好的参茶,轻声道:“陛下,您已经连轴转了三日,该歇息了,徐姑娘和五……周姑爷昨日还派人送了些安神的药膳来,说让您别太劳累。”

盛嘉兰接过茶盏,暖意顺着指尖蔓延至心口。

她望着远处徐府的方向,眼底泛起笑意:“朕不累,你看这京城,如今商户不缺银两,百姓不愁温饱,连西北的流民都分到了田地,这都是朕当年盼着的样子。”

她顿了顿,语气里满是踏实,“忙些算什么,只要这盛国能一直这样欣欣向荣,朕就觉得值。”

同一时刻的徐府,苏沅正和周初霁坐在书房核对商铺账目。

桌上摊着厚厚的账本,周初霁指尖划过一行行数字,笔尖飞快地在纸上批注:“城南布庄这个月的利润涨了两成,是因为新推出的印花布受欢迎;城西粮庄得提前囤些粟米,免得入冬后涨价。”

苏沅看着他熟练的模样,忍不住笑道:“以前我看账本,总觉得这些数字像天书,现在有你在,我省了不少心。”

周初霁放下笔,伸手揉了揉她的肩膀:“往后这些事我多担着,你别总熬夜,祖母还说,让你多陪她去庙里拜拜,松松心神。”

正说着,青禾端着点心走进来,笑着打趣:“姑爷如今管商铺的本事,比府里的老掌柜还厉害,就是前几日去布庄对账,有人嚼舌根,说姑爷是‘吃软饭’,靠徐家才能立足,姑爷当场就怼回去了,说‘我夫人的产业,我帮着管,天经地义,总比某些人只会背后嚼舌根强’,气得那人脸都红了。”

苏沅愣了愣,转头看向周初霁,眼底满是心疼。

周初霁却笑着摆手:“这点小事别放心上,说几句闲话罢了,我怼回去是不想让你受委屈。”

第二日清晨,徐府的庭院里满是枫儿的笑声。

周初霁穿着一身短打,正教枫儿练剑——他握着枫儿的小手,纠正她的剑姿,耐心地说:“出剑要稳,眼神要准,这样才能保护自己,保护想保护的人。”

枫儿认真地点点头,跟着他的动作挥剑,剑风掠过海棠树,落下几片花瓣。

练完剑,周初霁又拉着枫儿坐在石凳上,教她读《论语》。

枫儿指着“温故而知新”,歪着脑袋问:“姑父,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呀?”

“就是说,学过的知识要常复习,才能有新的理解。”周初霁耐心解释,还举了个例子,“就像你练剑,今天练会了劈剑,明天再练,说不定就能发现更省力的方法。”

苏沅站在廊下,看着庭院里的一幕,脸上满是温柔的笑意。

不远处,老夫人坐在摇椅上,时不时看向他们,眼底满是欣慰。

偶尔空闲时,盛嘉兰会悄悄来徐府,不带侍卫,只穿着常服。

五人围坐在紫藤花棚下,吃着苏沅亲手做的点心,聊着家常——盛嘉兰说宫里的趣事,苏沅说商铺的新鲜事,周初霁说枫儿的进步,老夫人则笑着听他们说话,偶尔插几句嘴。

夕阳西下时,盛嘉兰起身回宫,看着徐府满院的烟火气,心里满是安定。

她知道,自己守着的江山,不仅有朝堂的清明,更有这样寻常人家的安稳与欢喜。

而苏沅和周初霁,也在彼此的陪伴里,将日子过成了最踏实的模样——有并肩做事的默契,有怼退闲言的底气,更有守护家人的温暖。

十年光阴弹指而过,盛国的疆域里,再也寻不到流民的踪迹。

官道两旁的田地里,麦穗沉甸甸压弯了秸秆,驿站的驿卒骑着快马传递公文,腰间挂着的铜铃在风中清脆作响——这是盛嘉兰登基后,用十年时间铺就的太平景象。

御书房的案上,不再堆满紧急奏折,更多的是各地呈报的“丰收捷报”,她偶尔会对着奏折发笑,指尖划过“百姓安居乐业”的字句时,眼底满是岁月沉淀的安稳。

这年深秋,徐府的海棠树依旧繁茂,只是树干粗了几圈,枝桠能遮住半个庭院。

苏沅坐在窗边,手里捧着一本商户名册,周初霁刚从江南回来,风尘仆仆地走进屋,手里还提着个锦盒。

“望舒,你看我给你带了什么?”他笑着打开盒子,里面是一枝用暖玉雕成的海棠花,花瓣上还缀着几颗小小的珍珠,正是苏沅最爱的样式。

苏沅放下名册,指尖抚过玉簪,眼底泛起笑意:“你去江南是谈丝绸生意,怎么还惦记着这个?”

“路过玉器铺时,见这簪子像极了咱们院儿里的海棠,就买了。”周初霁坐在她身边,伸手替她拢了拢披在肩上的披风,“你身子弱,往后别等我到深夜。”

这些年,周初霁将徐家的商铺打理得井井有条,从江南的丝绸庄到北方的粮铺,生意越做越大,甚至还打通了海上的商路,将盛国的瓷器卖到了海外。

旁人见他靠着徐家起家,偶尔还会嚼舌根说他“吃软饭”,他却从不恼,只笑着怼回去:“我夫人的产业,我帮着守帮着扩,有何不妥?总比某些人只会躲在背后说闲话,连家都养不起强。”

怼得对方哑口无言后,他还会买上苏沅爱吃的桂花糕,哼着小曲儿回府——在他心里,旁人的闲言碎语,远不如苏沅的一句“回来啦”重要。

只是苏沅自幼体弱,当年又因哥哥的事忧思过度,大夫诊脉后说她难有身孕。

得知消息的那天,苏沅躲在房里悄悄抹泪,周初霁却抱着她说:“望舒,我娶你是想和你过一辈子,不是为了要孩子,你好好的比什么都强。”

从那以后,他再没提过孩子的事,只把更多的心思花在陪伴苏沅上——春日陪她去郊外踏青,夏日帮她在庭院里搭凉棚,秋日带她去山上采野菊,冬日守在炉边陪她看书,岁岁年年,从未间断。

两人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徐枫身上。

徐枫自小跟着他们,耳濡目染间,对经商有了浓厚的兴趣。

周初霁教她看账本、辨货物,带她去各地的商铺考察;苏沅则教她待人接物的道理,告诉她“经商先做人,诚信最重要”。

徐枫性子活泼,不喜欢困在京城的商铺里,总爱跟着商队走南闯北。

每次出发前,她都会抱着苏沅的胳膊撒娇:“姑姑,我这次去西域,给你带最好的羊绒回来!”

周初霁则会板起脸,叮嘱她:“路上注意安全,遇到事别冲动,记得给家里捎信。”

可等徐枫真的走了,他又会对着苏沅长吁短叹,生怕徐枫在外面过得不好。

这年除夕,徐府格外热闹。

盛嘉兰难得空出时间,带着宫里的点心来徐府过年。

五人围坐在暖炉旁,吃着热气腾腾的饺子,听徐枫讲她在江南的见闻——她说江南的烟雨多美,说海边的渔民多热情,说西域的葡萄多甜。

周初霁给苏沅夹了个她爱吃的韭菜鸡蛋馅饺子,又给盛嘉兰倒了杯酒,笑着说:“陛下,今年的生意不错,我打算捐些银两,在西北建几所义学,让那边的孩子也能读书。”

盛嘉兰点点头,眼底满是赞许:“好啊,朕正有此意。等开春了,朕让户部配合你。”

老夫人看着他们,又看了看眉飞色舞的徐枫,心里满是暖意。

暖炉里的炭火噼啪作响,映得满室通红,窗外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偶尔有烟花在夜空绽放,绚烂夺目。

夜深了,盛嘉兰回宫后,周初霁陪着苏沅坐在庭院里看烟花。

他从身后抱住苏沅,下巴抵在她的肩上,轻声说:“望舒你看,咱们的日子是不是越来越好?”

苏沅靠在他怀里,看着夜空中的烟花,笑着点头:“是啊,都越来越好。”

没有惊天动地的波澜,没有轰轰烈烈的传奇,只有细水长流的陪伴,和日复一日的安稳。

盛国在盛嘉兰的治理下愈发繁荣,苏沅和周初霁的生意越做越稳,徐枫也长成了能独当一面的姑娘。

他们的日子,就像徐府庭院里的海棠树,看似平淡,却在岁月的浇灌下,枝繁叶茂,结出了最甜的果实。

往后的岁岁年年,依旧是这样——春日海棠开,夏日蝉鸣响,秋日桂花香,冬日暖炉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