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深宫锁红颜,董鄂才情映碧天。
情定顺治倾君意,香消玉殒惹人怜。
在清朝初期的后宫里,要是搞个“宠妃天花板”评选,董鄂妃认第二,没人敢认第一。这姑娘入宫才几个月,就从贤妃一路飙升到皇贵妃,顺治帝为了她,差点把皇后拉下马,甚至想让她的儿子继承皇位;她一去世,顺治直接哭到崩溃,又是追封皇后,又是大赦天下,最后还闹着要出家。
可这位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贵妃,却偏偏是个“短命美人”,入宫仅四年就香消玉殒,年仅22岁。她的一生,就像一场绚烂却短暂的烟火,来得轰轰烈烈,去得猝不及防。有人说她是顺治的灵魂伴侣,有人说她的身世藏着惊天秘密,还有人说她的早逝是清朝后宫的一大遗憾。今天咱就来聊聊,这位让顺治帝爱到发疯的董鄂妃,到底是个怎样的奇女子,她和顺治的爱情,又为何能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
董鄂妃的身世,在历史上一直是个谜,流传最广的说法有两个:一个是“江南名妓董小宛说”,另一个是“顺治弟媳说”。但根据《清史稿》《清世祖实录》等正史记载,这些说法其实都是谣言,董鄂妃的真实身份,是内大臣鄂硕的女儿,妥妥的名门贵女。
先说说那些不靠谱的谣言。“董小宛说”是民间演绎的戏码,董小宛是明末清初的江南名妓,比顺治大14岁,早就嫁给了才子冒襄,两人感情深厚,董小宛去世时顺治才13岁,根本不可能认识。之所以会有这个谣言,大概率是因为两人都姓“董”,加上文人墨客的渲染,就成了一段跨越时空的“爱情故事”。
而“顺治弟媳说”则更离谱,说董鄂妃原本是顺治弟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的福晋,顺治见了她一见钟情,横刀夺爱,博穆博果尔气不过,最后抑郁而死。这个说法虽然流传甚广,但正史里压根没记载,襄亲王确实早逝,但死因是患病,和董鄂妃没啥关系。之所以会有这种传闻,估计是因为顺治太宠爱董鄂妃了,人们实在想不通,为啥一个妃子能得到这么夸张的待遇,就编出了这么一段“禁忌之恋”。
董鄂妃的真实出身,其实很正统。她的父亲鄂硕是满洲正白旗人,跟着皇太极、多尔衮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战功,是朝廷的有功之臣。董鄂妃从小跟着父亲在江南一带生活,江南的灵秀山水滋养了她,不仅长得倾国倾城,还精通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和那些只会骑马射箭、不懂汉文化的满洲女子比起来,简直是一股清流。
更难得的是,董鄂妃不仅有颜值,还有内涵。她性格温柔善良,知书达理,还特别懂分寸。不像其他妃子那样,一门心思只想争宠,她反而经常劝顺治要以国事为重,不要因为宠爱自己而荒废朝政。这种“不贪慕虚荣、明事理”的性格,正是顺治最看重的。
顺治帝登基时才6岁,一直活在多尔衮的阴影下,亲政后又面临着孝庄太后的严格管束,朝堂上的大臣们要么老气横秋,要么只会阿谀奉承,他心里一直很孤独,渴望能有一个懂自己、理解自己的人。而董鄂妃的出现,正好填补了他内心的空缺。
1656年,18岁的董鄂妃入宫。顺治一眼就看中了她,简直是“一见钟情,再见倾心”。刚入宫,顺治就册封她为“贤妃”,仅仅一个月后,又以“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为由,破格册封她为皇贵妃。要知道,在清朝后宫,皇贵妃的地位仅次于皇后,而且一般只有皇后去世后才会册封皇贵妃,顺治这么做,无疑是把董鄂妃当成了“准皇后”。
册封皇贵妃时,顺治还搞了个大场面,不仅大赦天下(这可是册封皇后才有的待遇),还亲自撰写册封诏书,把董鄂妃夸得天花乱坠,说她“性资敏慧,轨度端和,克佐壶仪,良资懿德”。这波操作,直接把后宫其他妃子都惊呆了,也让孝庄太后很不满意——毕竟,顺治这么宠爱董鄂妃,已经超出了规矩的范畴。
可顺治才不管这些,他只想把最好的都给董鄂妃。董鄂妃的宫殿,是后宫最豪华的;董鄂妃的饮食起居,顺治亲自过问;甚至董鄂妃随口说的一句话,顺治都记在心里。比如有一次,董鄂妃说宫里的太监宫女们干活辛苦,顺治就立刻下令,提高太监宫女的待遇,还减少了他们的劳作时间。这种“宠妻无度”的操作,在清朝历史上绝对是独一份。
董鄂妃入宫后,顺治彻底变成了“恋爱脑”,眼里心里只有她一个人,其他妃子都成了摆设。甚至连孝庄太后和皇后,都被他抛到了脑后。
顺治的第一任皇后是孝庄太后的侄女,蒙古科尔沁部的孟古青。这位皇后长得漂亮,但性格骄横跋扈,奢侈浪费,还特别爱吃醋,顺治早就看她不顺眼了。董鄂妃入宫后,顺治更是觉得皇后处处不如董鄂妃,于是就想废了皇后,立董鄂妃为后。
孝庄太后坚决反对,她知道,废后不仅会破坏清朝和蒙古的联盟,还会引发朝堂动荡。董鄂妃也很懂事,知道自己刚入宫就被册封为皇贵妃,已经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如果再取代皇后的位置,肯定会招来更多的非议。于是她主动向顺治求情,说自己只想好好陪伴皇上,不想当皇后,还劝顺治要善待皇后,不要因为自己而引发宫廷矛盾。
顺治见董鄂妃这么懂事,心里更疼她了,但废后的念头并没有打消。直到后来,董鄂妃生下了一个儿子,顺治更是欣喜若狂,直接把这个刚出生的孩子封为“和硕荣亲王”,还大赦天下,待遇和册封太子没什么区别。顺治甚至在诏书中说:“此乃朕第一子”,完全忽略了自己之前还有几个儿子。
可惜,这个被顺治寄予厚望的孩子,才活了三个月就夭折了。董鄂妃悲痛欲绝,顺治也伤心不已,为了安慰董鄂妃,他追封这个孩子为“和硕荣亲王”,还为他修建了豪华的陵墓,亲自撰写墓志铭,把他夸成了“天赐麟儿”。这波操作,再次刷新了清朝后宫的宠妃纪录。
除了宠爱,董鄂妃和顺治之间,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契合。顺治喜欢读书,尤其喜欢汉文化,经常和董鄂妃一起探讨诗词歌赋;顺治处理朝政遇到难题时,董鄂妃会耐心倾听他的烦恼,还会用自己的智慧开导他;甚至顺治想推行一些改革措施,遭到大臣们反对时,董鄂妃也会鼓励他坚持自己的想法,同时提醒他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和大臣们闹得太僵。
有一次,顺治因为处理政务太累,犯了头疼病,躺在床上不想动弹。董鄂妃知道后,亲自端水送药,坐在床边守着他,一夜没合眼。顺治醒来后,看到董鄂妃眼里的血丝,心疼得不行,说:“朕没事,你快去休息吧,别累坏了自己。”董鄂妃却笑着说:“皇上是万民之主,身体要紧,臣妾能为皇上分忧,是臣妾的福气。”
还有一次,顺治在朝堂上被大臣们气得不行,回到后宫后,脸色特别难看。董鄂妃没有像其他妃子那样,要么吓得不敢说话,要么只会说些无关痛痒的安慰话,而是主动问他发生了什么事。顺治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她后,董鄂妃并没有直接指责大臣们,而是帮顺治分析其中的利弊,还建议他换一种方式和大臣们沟通。顺治听了她的话,心情慢慢平复下来,后来果然顺利解决了问题。
这种“既是爱人,又是知己”的关系,让顺治对董鄂妃越来越依赖。他经常说:“朕与董鄂妃,情投意合,心意相通,就像民间的夫妻一样。”在那个等级森严的皇宫里,顺治能说出这样的话,足以说明董鄂妃在他心里的地位有多重要。
可董鄂妃的受宠,也让她成了后宫的“众矢之的”。其他妃子嫉妒她,宫里的太监宫女们也对她敬而远之,甚至有些大臣也觉得她“狐媚惑主”,经常在顺治面前说她的坏话。孝庄太后也对她颇有微词,觉得她太过受宠,影响了顺治的朝政,还破坏了后宫的秩序。
面对这些压力,董鄂妃并没有抱怨,而是更加低调谨慎。她对待其他妃子友善谦和,从不摆皇贵妃的架子;对待太监宫女们宽厚仁慈,经常赏赐他们;甚至还主动向孝庄太后示好,经常去给她请安,陪她说话,尽心尽力地侍奉她。慢慢地,孝庄太后也对她改观了,觉得她确实是个懂事的好媳妇。
董鄂妃虽然得到了顺治的万千宠爱,但她的身体一直不太好。入宫前,她就体弱多病;入宫后,又经历了宫廷的尔虞我诈,加上后来儿子夭折的打击,她的身体越来越差。
1660年,董鄂妃的病情加重,卧床不起。顺治急得不行,到处寻访名医,甚至请来了高僧为她祈福,可都无济于事。顺治每天上完朝,就立刻赶到董鄂妃的宫殿,守在她的床边,亲自喂她吃药、喝水,还不停地安慰她:“你一定会好起来的,朕还想和你一起白头偕老呢。”
董鄂妃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反而安慰顺治说:“皇上,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臣妾能得到皇上的宠爱,已经很满足了。臣妾死后,皇上一定要保重身体,以国事为重,不要因为臣妾而荒废朝政。”
顺治听了,哭得撕心裂肺:“你不能死,你要是死了,朕怎么办?”
1660年8月19日,董鄂妃在承乾宫去世,年仅22岁。顺治得知消息后,彻底崩溃了,他当场哭晕过去,醒来后又接着哭,连续几天几夜不吃不喝,精神恍惚,甚至想拔剑自刎,幸好被大臣们拦住了。
为了表达对董鄂妃的思念,顺治做了一系列让人瞠目结舌的事情:
第一,追封董鄂妃为“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虽然没有系帝谥(这是因为孝庄太后反对,觉得董鄂妃出身不够尊贵,而且寿命太短,不配享有帝谥),但这已经是皇后的最高荣誉了。
第二,为董鄂妃举办了超规格的葬礼。顺治下令,全国服丧,官员们要穿丧服一个月,百姓们要穿丧服三天;还让董鄂妃的宫女、太监们殉葬,这在清朝已经很少见了;甚至让八旗二、三品官员轮流为董鄂妃抬棺,这可是皇帝才能享受的待遇。
第三,亲自撰写《端敬皇后行状》,洋洋洒洒几千字,详细记录了董鄂妃的生平事迹,把她夸得完美无缺,说她“克尽孝道,温良贤淑,聪慧明达”,还列举了很多董鄂妃的感人故事,比如她如何孝顺孝庄太后,如何善待宫女太监,如何劝自己以国事为重。这篇行状,后来被收录在《清世祖实录》中,成为了研究董鄂妃的重要史料。
第四,闹着要出家。董鄂妃去世后,顺治心灰意冷,觉得人生没有了意义,于是就想剃度出家,当和尚去。他找来了高僧玉林通琇,让他为自己剃发。玉林通琇坚决反对,说:“皇上是万民之主,不能轻易出家,否则会天下大乱。”顺治不听,执意要剃发。最后,玉林通琇没办法,只好说:“如果皇上非要出家,那老衲就当场自焚。”顺治这才作罢。
可即便如此,顺治还是没有打消出家的念头,他后来又多次找高僧们探讨佛法,甚至给自己取了个法号“行痴”。或许是因为过度悲伤,加上长期劳累,顺治的身体越来越差。1661年正月初七,董鄂妃去世才几个月,顺治就驾崩了,年仅24岁。
关于顺治的死因,正史记载是患天花去世,但民间一直流传着“顺治出家为僧”的说法。有人说,顺治并没有死,而是偷偷跑到了五台山出家,当了和尚;还有人说,康熙后来多次去五台山,就是为了看望自己的父亲。不过这些都只是传说,没有确凿的证据。但不管怎样,顺治的早逝,和董鄂妃的去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董鄂妃没有那么早去世,或许顺治就不会那么伤心,也不会英年早逝了。
董鄂妃去世后,关于她的争议就从来没有停止过。有人说她是“红颜祸水”,认为顺治之所以荒废朝政、英年早逝,都是因为她;也有人说她是“贤良淑德”的典范,是顺治的灵魂伴侣,为清朝的稳定做出了贡献。
实际上董鄂妃从来没有主动干预过朝政,也没有利用顺治的宠爱为自己的家族谋取私利。她的父亲鄂硕虽然是内大臣,但一直很低调,没有因为女儿的受宠而骄横跋扈;她的弟弟费扬古,后来成为了清朝的名将,为平定噶尔丹叛乱立下了赫赫战功,这都是靠他自己的能力,而不是靠姐姐的关系。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董鄂妃不仅不是“红颜祸水”,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清朝的汉化。顺治之所以喜欢董鄂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精通汉文化,和自己有共同的语言。在董鄂妃的影响下,顺治更加重视汉文化,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比如重用汉族官员、改革科举制度、提倡儒家思想等。这些政策,为清朝后来的“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础。
董鄂妃的一生,虽然短暂,却充满了传奇色彩。她和顺治的爱情,是封建帝王后宫里的一段千古绝恋,既让人羡慕,又让人惋惜。
她是幸运的,因为她得到了顺治帝毫无保留的宠爱。在那个等级森严、充满尔虞我诈的后宫里,她能遇到一个懂自己、爱自己的人,能拥有一段真挚的爱情,这是很多妃子梦寐以求的事情。顺治为了她,打破了后宫的规矩,给了她至高无上的荣誉和地位,甚至愿意为她放弃江山社稷,这种宠爱,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但她也是不幸的,因为她的寿命太短,没能和顺治白头偕老。她入宫仅四年就香消玉殒,留下顺治一个人孤独地面对这个世界。而顺治,也因为她的去世,心灰意冷,英年早逝,这段千古绝恋最终以悲剧收场。
参考《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