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巴蜀玉脉 > 第296章 激光烛龙与灵能疆域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96章 激光烛龙与灵能疆域

风域湖底那场由“微激励”实验引发的认知风暴,其涟漪尚未完全平息,另一股由最前沿科技凝聚而成的风暴,已然在华夏大地的各个战略节点生成。这便是“烛龙”系列小型化强激光攻防系统的全面列装。

“烛龙”之名,取自上古神话中“视为昼,暝为夜,吹为冬,呼为夏”的钟山之神,其开眼为昼、闭眼为夜的威能,与强激光系统瞬间释放光能、主宰局部战场的光明与黑暗之属性不谋而合。从100兆瓦到500兆瓦,五个功率层级的小型化系统,如同五把经过千锤百炼、规格不同的神剑,被分别部署于重要的边境哨所、战略要地、天地星轨、核心城市防卫节点乃至某些高度机密的移动平台上。这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华夏的战略防御与威慑能力,更标志着在能量武器小型化、实用化领域,华夏已经遥遥领先,迈入了一个曾经只存在于科幻构想中的时代。

然而,任何尖端武器系统,从实验室完美数据到复杂实战环境下的绝对可靠,之间必然存在着一条需要反复践踏、检验与磨合的艰辛之路。为了确保这条苏醒的“激光烛龙”能够完美发挥其獠牙与利爪的威力,由羊羽和林夕牵头,组建了一个囊括了高能物理、光学工程、材料学、能量控制、实战战术评估等领域的顶尖专家组,对已经列装的各功率级别的激光系统,进行了一次全面而深入的巡查。

他们的行程紧密,从西北大漠的深处,到东南沿海的岛礁,从雪域高原的隘口,到林海雪原的边境。目的只有一个:在真实的、多变的环境压力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这套寄托了无数期望的攻防系统,变得更加先进、可靠、稳固。

第一站,西北“砺剑”基地。这里是典型的极端环境测试场,昼夜温差极大,风沙肆虐。一座低矮的、覆盖着荒漠迷彩的球形堡垒内,闪烁着金属冷光的发射单元静静地矗立着,其流线型的外观和紧凑的结构,完全颠覆了人们对大功率激光武器体积庞大的传统认知。

“报告,强激光各改攻防系统自列装以来,已完成七百三十次例行校准,三百次模拟拦截,五十次实弹打靶。从100兆瓦到500兆瓦,各系统基础运行稳定,满足设计指标。”基地负责人汇报着,但眉宇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

专家组立刻投入工作。林夕带领能量控制团队,仔细检查着系统的供能线路、储能单元以及冷却系统。羊羽则更侧重于运用其独特的灵觉,去感知整个系统在待机、启动、低功率运行乃至模拟发射时,其内部能量流转的“气息”。

很快,问题浮出水面。

在一次模拟对抗高速无人靶机的演练中,系统成功锁定并“击毁”了目标,但在持续跟踪与照射的末端,光学透镜组内部的一个微型压电陶瓷致动器出现了微米级的响应延迟。这个延迟在数据记录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甚至未触发系统自检警报,却未能逃过羊羽那超越精密仪器的灵觉感知。

“这里,”羊羽指向发射单元内部一个复杂的透镜调整机构,“在持续高频微调时,能量流转有极其细微的‘涩滞感’,虽然不影响本次拦节,但长期累积,可能导致光学部件疲劳或校准精度下降。”

技术团队根据羊羽的指向,进行了针对性的超精细检测,果然发现了那个致动器在极端工况下的微小异常。问题的根源很快被追溯到——基地频繁的沙尘天气,导致尽管有完善的密封措施,仍有极其细微的磨蚀性颗粒侵入,影响了致动器的长期稳定性。

“不仅仅是加强密封。”林夕在总结会上提出,“我们需要在系统自检算法中,加入对这种长期微磨损导致的性能衰减预测模型,实现预防性维护。同时,材料组需要考虑开发更耐磨损的涂层或新型致动器材料。”

第二站,东部沿海“镇海”要塞。

这里面临的是高盐、高湿的海洋性气候挑战。激光发射塔架设在海边峭壁上,如同镇守国门的锐利眼眸。

巡查发现,列装的激光系统,整体运行状况良好,但在一次多目标、饱和攻击的模拟防御中,能量分配系统出现了短暂的过载预警。虽然备用能源及时切入,未造成实质影响,但暴露了在应对超高强度、波次连续的打击时,能源切换逻辑存在毫秒级的优化空间。

“这不是硬件问题,是‘大脑’的反应速度问题。”一位控制算法专家指出,“我们需要优化能源管理核心的决策树,将极端情况下的切换优先级和预判机制做得更加智能和迅捷。”

羊羽在此处的感知则更为玄妙。他感受到,当系统全力运转时,那凝聚到极致的能量,不仅产生了物理上的高热和光辐射,更在灵觉层面形成了一种锐利无匹的“势”,这种“势”似乎能一定程度上排斥甚至驱散周围环境中游离的、微弱的灵能扰动。

“激光能量本身,是否对灵能场有某种‘净化’或‘压制’效应?”羊羽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课题。这或许意味着,强激光各系统在未来,可能不仅是对抗物理目标的利器,甚至在某些涉及异常灵能现象的场景下,也能发挥作用。

第三站,北部“雪域”防空圈。

极寒环境是这里的考验。在零下四十度的低温中,任何精密设备都面临着严峻挑战。

激光系统大部分时间表现稳定,其特殊的低温启动和保温设计功不可没。然而,专家组在一次极寒条件下的长时间待机后快速启动测试中,发现超导储能环的充能效率在最初几分钟内,比理论值低了约百分之三。

问题在于材料的低温特性。尽管采用了最新的低温超导材料,但在从极低环境温度瞬间转入高负荷运行状态时,材料内部的晶格结构会发生极其微小的、可逆的相变,导致临界电流密度出现短暂波动。

“需要调整预热策略,或者优化充能初期的电流控制曲线,以适配材料在这种极端温变下的物理特性。”材料学家给出了解决方案。

羊羽在这里的灵觉感知到,极寒环境似乎使得整个系统的能量流转变得更加“凝练”和“迟缓”,少了几分灵动,却多了几分沉雄。这种环境对系统能量特性的影响,或许也能转化为某种战术上的特点。

第四站,中原“定鼎”指挥中心。

作为承上启下的关键型号,“烛龙”承担着区域核心防卫的重任。其系统复杂度远超前4个级别,集成了更先进的相控阵发射技术和自适应光学系统。

在这里,专家组遭遇了最为棘手的问题——系统性误差的累积。在连续进行超过二十次不同模式、不同功率的拦截演练后,系统整体的瞄准精度会出现一个缓慢但确实存在的漂移。单独检查任何一个子系统,如陀螺仪、光学传感器、伺服机构,都在误差允许范围内,但组合起来并长时间运行后,误差便会悄然累积。

“这是典型的‘幽灵误差’。”林夕面色凝重,“是各子系统在长期动态耦合作用下,产生的非线性相互干扰。解决它,需要对整个系统的控制模型进行更深层次的耦合分析和大数据建模。”

羊羽尝试用灵觉去捕捉这种“幽灵误差”的源头,却发现这就像在喧嚣的市集中分辨一根针落地的声音,极其困难。他只能模糊地感觉到,系统内部无数精密部件协同运作时,产生的是一种复杂如混沌的能量背景噪音,而那误差,就隐藏在这片噪音的特定频率之中。

最后一站,西南“擎天”战略基地。

这是“烛龙”系列的巅峰之作,堪称国之重器。其庞大的体积虽然相比传统同功率激光器已大幅缩小,但依然是前几个型号的数倍,蕴含的能量等级令人心悸。它被安置在一个深入山腹的巨型掩体内,散发着令人窒息的威严。

“烛龙”的测试更加谨慎,每一次全功率发射都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其威力足以在瞬间汽化大多数已知材料,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也更为显着。

在观摩了一次对模拟洲际弹道导弹再入体的拦截测试后,那耀眼的光柱仿佛连天空都要洞穿,目标在无声无息中化为乌有,专家组对系统进行了最彻底的检查。

硬件层面,“烛龙-5”几乎无可挑剔,代表了当前人类工程学的最高成就。然而,在最高负荷运行后的能量残余分析中,羊羽的灵觉捕捉到了一种极其怪异的现象。

当那毁天灭地的光柱发射之后,发射装置核心区域的能量场并未像理论上那样迅速衰减至背景水平,而是留下了一种……类似于“回响”的微弱波动。这种波动并非电磁波或热辐射,而更像是一种烙印在空间结构本身上的“痕迹”,带着一丝与风域湖墟门能量相似的、难以言喻的“活性”!

“高能激光,特别是达到‘烛龙’这种能级,其极端能量聚焦和瞬间释放,是否已经轻微地触碰到了时空的底层结构?”羊羽心中掀起惊涛骇浪。他想起了风域湖那次过载事件中,监测到的微小时空曲率扰动。“难道,纯粹科技路径的能量极致运用,与灵能路径的极致探索,在某个我们尚未认知的维度上,产生了交集?”

这个发现太过惊人,也太过超前,羊羽暂时将其埋藏心底,只在专家组最核心的几人中进行了小范围沟通。他们一致认为,这或许是未来一个极其重要的研究方向,但现阶段,首要任务还是确保“烛龙”系统的实战可靠性。

巡查结束,返回风域湖基地。

专家组的成员们带着海量的数据和发现的问题,投入到紧张的总结与攻关之中。一份份详尽的评估报告和改进方案被迅速制定、论证并下发至各相关单位。

强激光攻防系统,在这番近乎苛刻的“体检”与“调理”之后,其各个层级系统的稳定性、适应性和可靠性都得到了显着的提升。那些在极端环境下暴露出的细微瑕疵,被逐一修正;控制算法变得更加智能和健壮;材料与工艺在反馈中持续优化;维护保障体系也因加入了预测性诊断而变得更加高效。

这条横空出世的“激光烛龙”,其鳞甲更加致密,其筋骨更加强健,其眸光更加锐利。它不再仅仅是实验室的完美造物,而是真正成为了一把经过实战环境检验、能够随时出鞘、斩断一切来犯之敌的国之利刃。

然而,在羊羽和林夕的心中,这次巡查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不仅仅是对一套武器系统的完善,更是一次对当前华夏科技力量边界的实地勘察。他们看到了辉煌的成就,也触摸到了那隐藏在成就之下的、更深层次的未知。

在“烛龙”那足以撕裂虚空的极致光能,与风域湖底那蕴含着时空奥秘的灵能网络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遥相呼应的关联。两者都指向了同一个方向——人类对能量、对物质、对时空乃至对自身认知的探索,正在逼近一个前所未有的临界点。

一边是激光与代码铸就的“烛龙”,守护着有形的疆域;一边是灵能与硒玉编织的“网络”,探索着无形的边界。这两条路径,如同华夏文明腾飞之双翼,正承载着这个古老的国度,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冲向一个充满了无限可能、也蕴含着无尽挑战的未来。

“烛龙”巡疆,灵网探秘。科技的锋芒与灵能的幽深,在此刻交汇,共同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文明进阶图景。下一步,是如何将这两股力量更好地理解、融合与应用,而这,需要他们在各自的领域,继续向那深不见底的认知深渊,勇敢地迈出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