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巴蜀玉脉 > 第134章 升级换代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实验室的灯光,如同不眠的星辰,在深夜的研究所大楼里格外醒目。羊羽站在庞大的光学平台前,深邃的目光穿透层层叠叠的镜片和传感器,仿佛已经看到了那束无形之刃划破长空的未来。林夕拿着一份刚出炉的模拟报告走过来,眉头微蹙,指尖划过一串令人头疼的数据。

“0.5mrad。”她的声音清冽,带着一丝凝重,“就像握着一把不断震颤的利剑,方向对了,但剑尖却在不停画圈。能量散逸得太快,有效杀伤距离和精度都大打折扣。老羊,光束控制,这是我们必须啃下的硬骨头。”

羊羽接过报告,指尖重重地点在“光束发散角”几个字上。“是啊,系统的心脏。控制不住这束‘能量之箭’,再强的弓也射不中靶心。”他抬起头,扫视着灯火通明的实验室。年轻的工程师王哲正趴在电脑前,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波动曲线几乎要吞噬他;光学组的陈教授小心翼翼地调整着反射镜的角度,额角渗着细密的汗珠;数据分析组那边,键盘敲击声汇成一片急促的乐章。每个人脸上都写满了专注,也掩不住一丝疲惫。“同志们,”羊羽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穿透了实验室的嗡鸣,“我们站在攀登珠峰的最后一段峭壁前。光束控制技术,就是我们登顶的冰镐。拿下它,我们才能真正铸就那把守护国门的超级利刃!”

“干!”不知谁先喊了一声,随即是一阵低沉的应和,疲惫被一种近乎执拗的坚定取代。冲锋的号角,在无声的默契中吹响。

征途的第一步,便是向那顽固的0.5mrad发散角宣战。理论推导的稿纸在桌角堆成了小山,王哲的草稿本上画满了各种匪夷所思的模型和公式,像天书一样。每一次模拟运算,都如同在黑暗的迷宫中摸索。屏幕上,代表激光束的线条总是无法完美地聚焦于一点,总带着令人恼火的毛刺和扩散。

王哲懊恼地一拳捶在桌上,震得旁边的咖啡杯晃了晃,“参数组合试了上百组,误差还是超出预期。这0.1mrad的差距,简直像天堑!”

林夕走过来,俯身看着屏幕上的数据流。“别急,小王。想想我们为什么卡在这里?”她拿起一支笔,在草稿纸上画了一个简化的光路图,“你看,这里的光束传输矩阵,我们是不是忽略了高阶像差的影响?还有这个自适应镜片的响应函数模型,可能需要更精确的校准。”她冷静的分析像一股清泉,浇灭了王哲的焦躁。

羊羽也加入了讨论,三人围在小小的屏幕前,争论、推演、尝试。实验室的空气仿佛凝固了,只剩下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和键盘的敲击声。窗外,晨曦微露,又一个通宵过去了。

失败,调整,再失败,再调整……循环往复。实验室里弥漫着浓重的咖啡味和一种紧绷的、近乎窒息的氛围。陈教授因为长时间盯着细微的光路调整,眼睛布满血丝;王哲的头发被抓得像鸡窝。就在希望似乎越来越渺茫时,林夕在一次深夜的数据复盘中发现了一组被忽略的异常波动。

“等等!看这里!”林夕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这个相位畸变……我们之前的补偿算法是基于静态模型,但实际光束在传输中是动态变化的,存在微小的、随机的脉动!我们忽略了它的累积效应!”

如同黑暗中划过一道闪电!团队立刻行动起来,修改算法模型,将动态相位噪声的实时补偿纳入系统。又是一个不眠不休的48小时。当王哲颤抖着手按下最后一次模拟运行的启动键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屏幕上,那道代表着激光束的亮线,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凝聚姿态,笔直地射向目标点,周围的毛刺和扩散几乎消失不见。

“0.4mrad!成功了!”王哲的欢呼声撕裂了实验室的寂静。羊羽和林夕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如释重负的喜悦和更深的决心。这0.1mrad的压缩,看似微小,却像在坚冰上凿开了第一道裂缝,凝聚着无数个日夜的心血。它意味着能量能更集中地轰击在目标上,有效射程和精度实现了质的飞跃。

“干得漂亮!”羊羽用力拍了拍王哲的肩膀,环视众人,“但这只是开始!0.4mrad不是终点,我们要把它压到极限!”

目标锁定了0.1mrad!攀登更加陡峭。优化之路深入到光学元件的分子层面和算法的神经末梢。林夕带领团队对每一个反射镜、透镜的表面精度和镀膜工艺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镜面平整度要控制在纳米级!任何一点微小的瑕疵,都会像湖面的涟漪一样被光束放大,导致发散。”她亲自监督关键镜片的加工和检测,不放过一丝一毫的误差。

羊羽则主攻控制算法的“大脑”。他将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引入自适应光学控制系统。“让系统自己学会‘看’和‘修正’!”他带领算法组构建了庞大的训练模型,模拟各种复杂环境下光束的畸变,让系统在虚拟世界中经历了亿万次的“实战”演练。每一次失败的数据,都成为系统进化的养分。

实验室成了时间的黑洞。日历一页页翻过,窗外的梧桐树绿了又黄。团队成员们熬红了眼,熬瘦了脸,但眼神却越来越亮。在一次关键的全系统联调中,负责高精度位移台的李明因为连续高强度工作,操作时手抖了一下,导致一次宝贵的实验数据作废。巨大的沮丧和自责几乎将他击垮。

“李明,抬起头。”羊羽没有责备,声音沉稳有力,“谁没犯过错?激光打出去还能拐弯吗?不能!我们搞科研也一样,错了,修正,再瞄准!这次失误,正好暴露了我们位移台控制接口的一个潜在隐患。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改进了,系统就更可靠!”

林夕递给他一杯热茶:“休息半小时,我们重新来。记住这个参数临界点,下次绕开它。”团队的包容和支持,让老李重新燃起了斗志。

汗水浇灌,终见花开。发散角的数据在团队的合力推动下,顽强地向下跳动:0.3mrad… 0.2mrad… 最终,在一个凌晨,当超级计算机完成最后一次复杂的湍流自适应补偿运算后,监控屏幕上清晰地显示:**0.1mrad**!

实验室里爆发出压抑已久的欢呼!有人激动地拥抱,有人偷偷抹去眼角的湿润。羊羽看着那束在屏幕上显示为几乎完美平行光的线条,长长舒了一口气。林夕的嘴角也终于绽开如释重负的笑容。此刻的激光束,终于被锻造成一道**精准绝伦的能量利刃**!它能在数百公里外,将毁灭性的能量聚焦于一个脸盆大小的区域,指哪打哪,威力倍增!

几乎与光束控制攻关同步,另一条战线——激光功率提升的战斗也打得如火如荼。能量实验室里,巨大的电容组发出低沉的嗡鸣,每一次放电都如同巨兽的心跳。功率指标如同攀登天梯:50kw… 100kw… 300kw… 每一次跃升,都伴随着更狂暴的能量释放和更严峻的散热挑战。

“报告!600kw级测试,第3号增益模块过热保护,自动停机!”对讲机里传来焦急的声音。

“冷却液循环流量加大!检查热交换器效率!”负责能源系统的赵总工额头青筋跳动。他身后的巨型散热器阵列发出更响亮的轰鸣,白色的冷却蒸汽嗤嗤地喷涌而出,实验室里温度飙升,如同桑拿房。

当功率成功站稳900kw级时,团队还未来得及庆祝,一个更凶险的拦路虎挡在了面前——材料极限!

“羊所长,林政委,你们看!”材料实验室负责人张磊脸色沉重地指着试验台。一块用于激光器核心窗口的、号称耐高温高能的特种陶瓷上,赫然出现了一道道蛛网般的裂纹,中心位置甚至出现了熔融的痕迹。“900kw持续照射仅仅5秒,它就撑不住了。这还不是极限功率!我们预研的兆瓦级系统,需要窗口材料能承受的能量密度是现在的几倍!现有的材料体系…到顶了。”

材料瓶颈,如同一道冰冷的铁闸,死死卡住了通往更高功率和能量密度的道路。没有能“扛住”高能光束轰击的新材料,功率提升就是空中楼阁,小型化更是无从谈起。项目仿佛瞬间从高歌猛进跌入了深谷。

“怎么办?”项目例会上,气氛压抑。有人提议放缓功率目标,有人则寄希望于国外可能存在的顶级材料。

“不能退!退一步,我们的剑就不够锋利!”羊羽斩钉截铁,“路是人走出来的,材料也是人造出来的!老张,成立专项组,集中所里最强的材料力量,目标只有一个:找到或者造出能扛住兆瓦级光束的新材料!范围不限,方向不限,理论基础、实验合成、天然矿物筛选,所有途径都给我试!”

林夕补充道:“启动‘材料基因组计划’,用计算模拟先行筛选可能的高性能晶体结构。同时,整理国内外所有已知的耐高温、高导热、高抗激光损伤阈值的材料文献,特别是那些冷门的、非主流的报告,一个都不要放过!奇迹,往往藏在被忽视的角落里。”

一场规模浩大的新材料“寻宝”行动开始了。计算模拟组昼夜不停地运行着超级计算机,海量的晶体结构模型被建立、分析、淘汰;合成实验室里,各种稀奇古怪的元素组合在高温高压炉中经历着炼狱般的考验;张教授则带着人一头扎进了浩如烟海的矿物学资料库和实物标本库。

时间一天天过去,失败的样品堆积如山。希望如同风中的烛火,明灭不定。就在团队几乎要绝望时,一个负责筛选天然矿物标本的年轻研究员小刘,在整理一批来自西南地质队的冷门样本时,被一块不起眼的、带着金属光泽的深灰色晶体吸引住了。标签上写着:硒镓钡 (baGa2Se4)。

“张总工,这块晶体…它的文献记录很少,但早期一篇苏联的报告中提到它在红外波段有异常稳定的光学性能?我们…要不要测测它的抗激光损伤阈值?”小刘的声音带着不确定。

张磊疲惫地看了一眼那块灰扑扑的石头,本想说“可能性不大”,但看到小刘眼中微弱却执着的光,他改变了主意。“测!死马当活马医!把样品送去激光损伤测试组!”

结果震惊了所有人!在模拟900kw级能量密度的强激光持续轰击下,这块其貌不扬的硒镓钡晶体,竟然坚持了远超其他材料的时间!更关键的是,当激光停止后,晶体表面只有极其轻微的痕迹,远未达到损伤阈值!反复验证,结果一致。

“奇迹…真的是奇迹!”张磊捧着那块晶体,手都在颤抖,“它的晶格结构异常稳定,热导率极高,能瞬间将激光能量传导分散开,避免了局部过热!光学均匀性好得惊人!就是它!我们找到了!”

硒镓钡晶体的发现,如同久旱甘霖,瞬间冲开了功率提升的最后一道闸门!基于这种神奇晶体开发的新型光学窗口和增益介质,很快应用到了系统中。功率提升的道路再次畅通无阻。

拥有了精准的“剑锋”(0.1mrad发散角)和强悍的“剑身”(新材料支撑的高功率),这把“能量利刃”的威力终于得以在试验场上尽情展现:

100kw级激光:能量密度2.04 w\/cm2。瞄准5公里外模拟的无人机引擎外壳。光束稳定照射,仅仅1秒后,监控屏幕上清晰显示,坚固的金属外壳被烧蚀出一个穿透性的孔洞,内部结构严重损毁!“毁伤确认!”观察员的声音带着兴奋。

300kw级激光:能量密度瞬间飙升至17 w\/cm2!目标换成了更厚实的装甲板。几乎在光束命中的同时,刺目的光芒闪过,厚重的装甲板如同被无形的巨锤砸中,中心区域瞬间熔融、气化,形成一个巨大的窟窿,边缘呈现高温撕裂状!瞬时硬毁伤!“我的天…这威力…”现场观摩的陆军将领倒吸一口凉气。

900kw级激光:能量密度达到骇人的140 w\/cm2**!终极目标是模拟的弹道导弹再入舱段外壳——采用高强度钛合金和复合材料,代表了当今防护技术的顶尖水平。光束如同死神的凝视,精准锁定目标。数秒后,那层足以抵御超高速撞击和极端高温的坚固外壳,在持续的高能光束照射下,先是发出炽热的白光,随即像被高温切割的黄油一样,迅速熔穿、瓦解!一个边缘整齐的熔融洞口赫然呈现!“弹道导弹外壳击穿!重复!击穿确认!”通讯频道里的声音激动得变了调。这一刻,强激光攻防系统的战略价值如同火箭般蹿升!它不再是单纯的防御盾牌,更是一柄能斩向敌方战略利器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然而,实验室和靶场的理想环境只是起点。真正的战场,在广阔天地,在复杂气象之中。

“报告!西北试验场遭遇强沙尘暴!能见度不足百米,测试是否暂停?”恶劣天气总是不期而至。

“不!这正是我们需要的实战环境!”羊羽果断下令,“启动系统!按预设方案应对!”

屏幕上,代表激光束的路径在强沙尘粒子的散射下,变得模糊扭曲,能量读数急剧下降。林夕紧盯着自适应光学系统的反馈数据:“湍流扰动剧烈,热晕效应明显!启动大气湍流实时校正模块!开启抗热晕动态冷却补偿!滤尘增能装置功率全开!”

只见庞大的系统发出低沉的运转声,复杂的镜阵在高速微动,不断调整着光束的波前形态;特殊的冷却气流喷射而出,驱散光束路径上的热累积;针对沙尘设计的能量过滤与聚焦装置全力工作,努力从狂暴的自然之力中榨取每一分可用的能量。

光束在漫天的黄沙中顽强地穿行,虽然威力被大幅削弱,路径也微微摇曳,但最终,它还是艰难地抵达了目标位置,并在厚厚的装甲板上留下了一个清晰的灼痕!虽然未能完全穿透,但这证明,系统在极端恶劣条件下,依然具备作战能力!

“成功了!我们扛住了沙尘暴!”控制室里一片欢腾。在后续的测试中,团队又成功应对了海上高湿盐雾、高原强紫外线、以及雷暴天气下的电磁干扰等重重挑战。每一次成功,都凝聚着预留功率余量的策略和针对性技术的智慧结晶。羊羽和林夕的团队,不仅造出了利剑,更赋予了它适应各种战场的“铠甲”和“韧性”。

“国之重器,不仅要强,更要灵!”在一次高层汇报会上,羊羽指着屏幕上庞大的初代系统模型,掷地有声,“传统高能激光武器体积庞大,部署缓慢,像固定在炮台上的巨炮。现代战争瞬息万变,我们需要的是能快速机动、灵活部署的‘激光突击队’!下一步,我们必须向小型化发起总攻!”

小型化之路,是另一场精密的“微雕”艺术。兆瓦级系统的预研方向指明了道路,但每一步都充满挑战。

“核心矛盾是散热!”负责结构设计的钱总工摊开图纸,“功率密度越高,单位体积产生的热量越恐怖。传统散热方式体积重量太大,小型化根本装不下!”

“集成度!必须极限集成!”林夕提出方向,“光学、电子、能源、控制,所有子系统不能再各自为政。我们要像设计芯片一样设计整个系统模块!”

一场系统级的“瘦身革命”开始了。羊羽亲自挂帅,带领团队重新审视每一个部件、每一条线路、每一个接口。

光学模块:利用新型的微纳光学元件和自由曲面设计,将原本需要多个透镜、反射镜的复杂光路,集成压缩进一个高度紧凑的“光引擎”模块中,体积缩小60%。

能源与储能: 采用超高能量密度的新型电容和脉冲电源技术,结合智能能源管理算法,在保证瞬时功率输出的同时,大幅减小了储能单元的“块头”。

电子控制系统:应用最先进的军用级多核处理器和高度集成的FpGA芯片,将原本几个机柜的控制设备浓缩到几块坚固的电路板上。

散热系统:这是攻坚的硬骨头。团队创新性地研发了微通道相变冷却技术。在激光器核心和功率器件内部,蚀刻出比头发丝还细的密集微通道,让冷却液在其中高速流动并发生相变(液态变气态),以极高的效率带走巨量热量。这套系统体积小巧,效率却比传统散热高出一个数量级!

“成了!我们做出来了!”钱总工看着眼前这个长度仅为主系统三分之一、重量减轻了百分之七十的“小个子”,激动得声音哽咽。它不再是笨重的庞然大物,线条流畅紧凑,充满了科技的力量感。

在移动平台上进行的集成测试令人振奋。它被成功安装到新型重型轮式装甲车上,庞大的车身为它提供了稳定的平台和充足的能源保障。装甲车在崎岖的试验场疾驰,扬起漫天尘土。停车、瞄准、发射!整个动作一气呵成!激光束精准地命中了数公里外的移动靶标!接着,它又被吊装到一艘新型护卫舰的甲板预留位上,在模拟的海浪摇摆中,系统自稳定平台迅速调整,光束如定海神针般稳稳指向目标!甚至,在风洞模拟环境下,它被证明有潜力集成到大型战略无人机的腹部!

灵活部署,快速响应,全域作战! 小型化的成功,彻底释放了强激光攻防系统的战场潜能,使其从战略防御节点,变成了可伴随部队机动作战的战术\/战略级全能武器。

经过专家组的内部评估,报告字里行间充满了震惊:“…其光束控制精度和功率密度组合已达到颠覆性水平…小型化使其具备前所未有的战术灵活性…将对现有突防手段构成更加高效卓越的应用前景…”

在京都,一场小范围的高层技术评估会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看完了整个测试录像和报告,沉默良久。他缓缓站起身,走到羊羽和林夕面前,郑重地行了一个军礼。“羊总工,林政委,还有你们的团队…辛苦了!你们造的,不是一件武器,是一面护国的神盾,也是一柄慑敌的利剑!它守护的是亿万同胞的和平梦!国家,感谢你们!”

回到研究所,羊羽和林夕站在风域湖畔,眺望着远方。夕阳的余晖给风域湖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色。实验室的方向,灯火依旧通明,如同指引方向的灯塔。

“0.1mrad不是终点,900kw也不是尽头。”羊羽的声音平静而坚定,“新材料、新原理、新构型…还有太多高峰等着我们去攀登。”

林夕微微一笑,眼中闪烁着同样的光芒:“是啊,科技的山峰没有顶点。只要我们这颗探索的心还在跳动,这把剑…就会越来越利,这面盾…就会越来越坚!走吧,哥,下一场冲锋的号角,已经吹响了。”

夜空下,研究所的灯光,如同不灭的星辰,照亮着通往未来的征途。而属于“神光”的传奇篇章,正翻开崭新的一页。升级换代的,不仅是武器系统,更是一个国家扞卫和平的决心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