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七零空间大佬:家属院搞科技强国 > 第97章 材料卡脖子?土法炼出“争气玻璃”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97章 材料卡脖子?土法炼出“争气玻璃”

果然,光学玻璃成了“鹰眼”项目的第一个拦路虎。负责采购的同志带回的消息令人沮丧:国内能稳定提供的高品质光学玻璃寥寥无几,性能参数达不到秦念新设计的要求。而符合要求的进口玻璃,属于严格禁运物资,渠道完全封锁。

“难道真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项目组的气氛再次凝重起来。没有合格的玻璃,再精妙的设计也只是空中楼阁。

秦念没有慌乱。她再次借助空间的知识库,并结合苏老师笔记中关于材料科学的独特见解,提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想法——“我们自己试着炼!”

“自己炼?”连张海洋都瞪大了眼睛,觉得这比手工打磨芯片还不可思议,“秦工,这……这可不是打铁烧砖啊!我听说那玩意儿配方、火候差一点点都不行!”

“事在人为。”秦念目光坚定,“我知道这很难,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背水一战。但并非没有原理依据。我们可以利用基地附近石英砂资源丰富的条件,通过精确控制配方和熔炼工艺,哪怕先制造出勉强达到最低要求的玻璃坯料,用于样机试制,也是突破。”

她迅速画出了简易的小型坩埚炉结构图,并列出了几种基础原料和添加剂。“这不是瞎搞,”秦念对将信将疑的赵康解释,“是基于材料科学原理的探索。我们需要一个可控的小环境,进行多次实验,积累数据。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技术储备。”

赵康看着秦念笃定的眼神,又看了看手中近乎“无解”的采购报告,一咬牙:“好!批!需要什么,我想办法!咱们就土法上马,炼一回‘争气玻璃’!”

一个小型玻璃熔炼实验点在研究所角落搭建起来。消息传开,副研究员孙志高在一次项目进度会上,终于忍不住发难。他拿着几张不知从何处摘抄的资料,语气“恳切”:

“赵所长,秦工,各位同志。我查阅了一些文献,光学玻璃的制造是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高温物理、化学动力学……我们这样土法炼钢,是否太儿戏了?成功率渺茫不说,万一因此延误了‘鹰眼’项目的整体进度,这个责任谁来负?我认为,应该立即停止这种不切实际的尝试,集中精力向上级打报告,申请特批进口渠道,这才是稳妥之道。”

秦念平静地听完,反问道:“孙研究员,请问申请特批进口,需要多久?成功率有多少?如果这条路走不通,或者三年五载都没有回音,‘鹰眼’项目是不是就该原地解散?”

孙志高一时语塞。

秦念继续道:“我们现在做的,正是在为可能走不通的‘阳关道’之外,开辟一条哪怕荆棘密布但属于我们自己的‘独木桥’。失败的可能性很大,我承认。但不去尝试,就连失败的机会都没有。这个责任,我来负。”

赵康最终拍板:“就按秦工说的办!探索的脚步不能停!”

实验开始了。秦念提供核心理论和配方方向,张海洋带人搭建炉子、控制火候。第一次点火,因对炉温升温曲线掌握不足,坩埚炸裂,玻璃液飞溅,险些伤人。

失败的消息让孙志高嘴角泛起一丝冷笑。

秦念没有气馁,分析原因,改进坩埚预热和炉膛保温。第二次,玻璃炼出来了,但内部充满气泡和条纹,像块花石头。第三次,第四次……每一次失败,团队都记录数据,调整工艺。挫折感蔓延,连张海洋都有些泄气。

在第四次失败后,面对几乎绝望的团队,秦念动用了那次性的【灵感迸发】。关键时刻,她捕捉到一个关键细节——在熔炼后期采用特定的温度保持和极其缓慢的降温曲线,可以有效减少内应力,改善均匀性。

第五次实验。当通红的玻璃液按照新工艺缓缓冷却,凝固成一块略显淡黄但内部瑕疵明显减少的玻璃锭时,所有人屏住呼吸。经过粗磨抛光后送入简易检测光路——虽然参数与理想值还有差距,但均匀性已达到可接受的水平!用于“鹰眼”初期样机试制,足够了!

“成功了!我们真的炼出能用的玻璃了!”张海洋抱着那块温热的玻璃锭,又跳又笑。李文军激动地眼眶发红。消息传出,研究所上下欢腾。

孙志高脸色铁青,悻悻离开,嘴里嘟囔着:“瞎猫碰上死耗子,看你们能走多远!”

秦念抚摸着凝聚团队心血的玻璃锭,脸上露出疲惫而欣慰的笑容。然而,目光随即投向工作台另一侧——那里,摊开着对材料均匀性要求近乎苛刻的透镜组图纸。

“这只是个开始……”她轻声自语。玻璃坯料的问题勉强解决,但下一个难关,已经近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