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两天后的上午,阳光透过窗户的薄尘,在213宿舍的水泥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吕辰和王卫国刚刚从刘星海教授的办公室回来,王卫国眉头微蹙,眼底藏着一丝失落。

吕辰虽然面色沉静,但那眸光闪烁、呼吸急促,透露出他内心远非表面这般平静。

“兄弟们,静一静。”王卫国拍了拍手,将大家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刘教授刚跟我们谈了课题申请的事。”王卫国开门见山,声音一如既往的沉稳,“我们的那个‘全流程自动化系统’课题,刘教授认为,其复杂性和难度,已经远超我们学生小组的能力和掌控范围。”

宿舍里瞬间安静下来,几双眼睛齐刷刷地盯着王卫国和吕辰。

汪传志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又咽了回去,脸上兴奋的神色淡了下去。

王卫国继续道:“所以,刘教授在校内召集了机械、电机、精仪好几个系的老师,提前进行了初步论证。”

“然后呢?”吴国华推了推眼镜,追问道。

吕辰接过话头:“然后,刘教授决定,亲自挂帅,将这个课题确立为清华大学校级重点攻关项目!”

“校级项目?”汪传志惊呼出声。

“对。”吕辰点头,眼中终于抑制不住地迸发出光彩,“由刘教授牵头,组建一个跨系所的‘板材轧制全流程自动化联合技术攻关组’。成员将包括我们机械系,以及电机系、精仪系、无线电系、力学系,甚至……计算机系和数学系的教授、青年教师,还有优秀的研究生!”

他每报出一个系的名字,兄弟们的呼吸就急促一分。

这是一个何等豪华而庞大的阵容!几乎囊括了清华工科最顶尖的力量。

“那我们呢?”陈志国问出了最关键的问题,声音带着紧张。

吕辰看着兄弟们:“我们六人,作为课题的最初提出者和前期构想的核心成员,被正式纳入项目团队,在刘教授的指导下,参与核心的实践和研究工作。”

话音刚落,宿舍里陷入了一种复杂的沉默。

有松了一口气的庆幸,但更多的,是一种被洪流裹挟的茫然与失落。

他们呕心沥血构思的“孩子”,突然间被一个更强大的“家庭”接纳和主导,兴奋之余,也不免有些属于自己的骄傲被轻轻触碰。

王卫国叹了口气,坦诚道:“说实话,刚听到这个消息,我心里也有些不是滋味。感觉我们好不容易想干票大的,结果还没上战场,主力就换人了。”

他这话说出了其他几人的心声。

吕辰理解兄弟们的感受,他走到宿舍中央。

“兄弟们,我明白大家的想法。”他缓缓开口,“但我们最初立下这个课题,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我们六个人的名声吗?或许有一点。但更重要的,是为了真正攻克工业生产中的核心难题,是为了将自动化的理念推向更前沿的战场,是为了给国家工业化建设树立一个更高的标杆!”

他语气渐次激昂:“单靠我们六个人,就算拼尽全力,成功的几率有多大?过程中会遇到多少来自技术、资源、乃至阻力和质疑?大家想过吗?”

“而现在,”吕辰张开手,仿佛要拥抱未来,“刘教授亲自挂帅,集合学校最顶尖的智慧,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技术难题将有最强大的智囊团协同解决;这意味着项目所需的经费、资源将得到学校层面的全力支持;这意味着红星轧钢厂乃至工业部的领导,都必须以最严肃、最重视的态度来对待这个项目!”

他深吸一口气:“这不仅仅是技术力量的整合,更是在‘借势’!借清华大学这块金字招牌的‘势’,借‘厂校合作’国家方针的‘势’,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势’!有了这个‘势’,我们构想中的自动化钢铁长城,才能真正从图纸走向车间,从梦想照进现实!其成功的可能性,将十倍、百倍地增加!而其一旦成功,所带来的示范效应和政治意义,对我们所追求的‘工业自动化’理念的推广,将是不可估量的!”

吕辰看着吴国华:“国华,你梦寐以求的‘工业大脑’,只有在这样跨学科的顶尖团队里,才有真正孕育成型的土壤。”

又看向汪传志和陈志国:“传志,志国,你们设计的机械结构,将得到力学系最专业的分析和优化。”

再看向任长空:“长空,你精湛的加工手艺,将在更多精密部件的制造中发挥关键作用。”

最后,他看向王卫国:“卫国,我们需要的不是孤军奋战的悲壮,而是汇聚众智、一举功成的辉煌。在这个大团队里,我们并非失去了主导权,而是获得了更大的舞台,肩负起了更重的责任。作为项目的‘种子’和‘桥梁’,我们要将我们在轧钢厂一线的实践经验,与教授们的深厚理论相结合,确保项目不脱离实际!”

一番话,将大家心里的阴霾驱散。

王卫国恢复了军人的决断和担当:“辰子说得对!是我想窄了!只要能做成这件事,个人得失算什么?能参与这样规模的国家级项目,是我们莫大的荣幸和责任!”

“没错!”汪传志也跳了起来,他本身就是个乐天派,“跟着这么多大佬干活,光是能学到的东西,就够我们受用一辈子了!这波不亏!”

吴国华重重点头,眼中闪烁着向往:“跨学科协作……这正是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最佳路径。我已经开始期待与电机系、计算机系的同仁交流了。”

陈志国和任长空也相继表态,表示服从安排,全力以赴。

见兄弟们重燃斗志,吕辰趁热打铁:“刘教授交代了,下周三,他将亲自带领初步组建的项目核心团队,前往红星轧钢厂实践基地,与厂方进行正式的课题推介、技术论证和合作谈判。要求我们……,必须在会上做项目总体构想和前期分析的汇报!”

任务下达,压力也随之而来。

但这一次,压力化为了更强大的动力。

“事不宜迟,我们立刻开始准备汇报材料!”王卫国雷厉风行。

接下来,213宿舍再次进入了奋斗模式。

与之前自行构思时的天马行空不同,这次的准备更具针对性,也更考验提炼和表达能力。

兄弟们围坐在一起,根据联合课题组的构成,进一步深入分析了各系在课题中可能承担的角色和具体工作内容。

“机械系自然是核心中的核心,负责总体集成和所有机械本体的设计、制造。”吕辰划定基调。

“电机工程系,”吴国华接口,语气带着兴奋,“这是仅次于我们的第二核心。整个系统的‘神经’和‘动力’都离不开他们。继电器逻辑控制柜的优化、甚至探索更先进的电子管或早期晶体管控制单元,这是‘工业大脑’的升级关键。还有大型电机调速、动力分配、强电配电和信号抗干扰,都是他们的专长。”

汪传志指着第二子系统:“在线矫直这块,精仪系的作用就凸显了。他们得帮忙搞定非接触式的厚度、平直度检测传感器,这可是保证板材质量的眼睛。”

陈志国补充道:“还有飞剪定尺,需要高速高精度的测长系统,以及第四子系统的表面缺陷识别,初级的光学成像,也都需要精仪系的支援。”

“无线电电子学系,”吕辰点出,“当我们的控制逻辑复杂到一定程度,纯继电器可能不够用。无线电系可以探索早期的电子管模拟计算机或者专用控制电路,处理像动态补偿这类更复杂的运算,还能帮着处理传感器传回来的模拟信号,算是为未来真正的数字控制打基础。”

王卫国从整体协调角度提出:“工程力学系必须加入。飞剪剪切时的冲击力、矫直机的辊系受力、还有步进梁推钢机的运动分析,都需要他们做专业的力学计算和仿真,确保设备坚固耐用。”

吕辰特别强调:“我坚持要引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虽然现在计算机还是庞然大物,但他们的系统思维和算法思想至关重要。可以请他们帮忙做整个系统的信息流、控制流建模,用系统工程的方法优化设计。哪怕暂时无法实现实时计算机控制,也能为未来的数据管理和智能控制预留理论接口和算法储备。”

“数学系则是理论基石。”吴国华总结道,“飞剪的动态补偿模型、矫直参数的优化模型,都需要数学系提供理论工具和算法支持,虽然现代控制论在当下也是前沿,但他们的参与至关重要。”

思路越辩越明,分工越来越清晰。

吕辰执笔,将大家的讨论成果融汇贯通,开始撰写汇报提纲和核心内容。

他不仅要讲清楚五个子系统的技术构想,更要阐述清楚这个跨学科合作模式的必要性和巨大潜力,以及项目成功后将给轧钢厂、给国家工业带来的革命性变化。

下午,吕辰骑着自行车,独自来到红星轧钢厂。

还没进厂门,他就感受到了与往常不同的气氛。

厂区大道上,多了些穿着工装的年轻身影。

实践基地的牌子下,更是人来人往,有学生在技术科工作人员带领下熟悉环境,有围在公告板前热烈讨论,还有的已经拿着图纸和工具,在划定的区域里开始动手实践,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吕辰心里感叹,李怀德搞的好大阵势,魄力和效率果然不凡。

径直来到副厂长办公室,李怀德正对着电话听筒,眉头紧锁,语气带着几分焦灼:“……老张,你跟我扯这个?效率提升是看得见的!……什么占用生产资源?这是长远投资!……哎呀,车间那边我去沟通……”

挂了电话,他揉了揉眉心,看到吕辰进来,脸上挤出一丝笑容:“小吕兄弟来了?正好,我这儿都快被唾沫星子淹死了。”

吕辰笑着坐下:“李厂长,是为了我们那个课题的事?”

“可不就是嘛!”李怀德叹了口气,给吕辰倒了杯水,“你小子,可真会给我出难题。五千块的经费预算!还要动核心生产线!知道技术科那几个老工程师怎么说吗?‘异想天开’!‘拿生产开玩笑’!车间主任也来找我,说影响生产任务谁负责?财务科那边也卡着预算……唉,阻力不小啊。”

他虽然抱怨,但眼神中并无真正的责怪,反而带着一种期待,期待吕辰能再次带来转机。

吕辰不慌不忙,喝了一口水:“李厂长,如果我说,这些阻力,很快可能就不再是问题了呢?”

“哦?”李怀德身体微微前倾,“怎么说?”

“我们刘星海教授,在接到我们的课题申请后,高度重视。”吕辰缓缓道来,“他认为此课题意义重大,已非学生实践层面所能承载。因此,他先行在校内组织了机械、电机、精仪、无线电、力学、计算机、数学等多个相关院系的专家教授,进行了初步论证。”

李怀德的呼吸微微屏住。

吕辰继续投下重磅消息:“论证结果,刘教授决定,亲自挂帅,将《基于生产线协同的板材轧制-矫直-定尺-分拣全流程自动化系统研究与示范》课题,正式提升为清华大学校级重点攻关项目!”

“校级项目?!”李怀德猛地站起身,脸上瞬间布满红光。

“是的。”吕辰肯定地点头,“刘教授已着手组建跨系所的‘联合技术攻关组’,汇聚我校相关领域最顶尖的教授、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力量,集中优势资源,协同攻关。我们六人,作为项目发起者,纳入核心团队参与工作。”

他顿了顿,看着李怀德眼中爆发的精光,说出了最关键的信息:“并且,刘教授计划,于下周三,亲自带领项目核心团队,莅临我厂实践基地,就此事进行正式的课题推介、技术论证,并与厂方洽谈深度合作事宜。”

“好!好!好!”李怀德激动地连说三个好字,用力一拍桌子,震得茶杯都跳了一下,“太好了!小吕兄弟!你们可真是……真是给了我一个天大的惊喜!”

他兴奋地在办公室里踱步,脸上的愁容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无比的振奋:“清华大学校级项目!刘教授亲自带队!跨系所联合攻关!这规格……这阵容……哈哈,我看谁还敢说这是‘异想天开’!这是国家最高学府对我红星轧钢厂生产实际的高度重视!是‘厂校合作’结出的硕果!”

他猛地停下脚步,目光灼灼地看着吕辰:“小吕兄弟,你放心!这事包在我身上!我立刻、马上向杨厂长汇报!不,我要直接建议杨厂长,邀请市工业局的领导届时一同到场见证!这是展现我厂积极响应国家工业化建设号召、勇于技术革新的大好机会!必须高规格接待,全力配合!”

所有的内部阻力和质疑,在这一刻,在这股即将到来的、由清华顶尖智力资源汇聚而成的“大势”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甚至可能转化为争先恐后支持的动力。

李怀德仿佛已经看到了那天,会议室里,清华教授团队与市局领导、厂领导济济一堂,共同擘画红星轧钢厂自动化蓝图的盛大场面。

而这项目的推动主导者,必将是他李怀德履历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小吕,你们抓紧准备汇报!”李怀德用力拍了拍吕辰的肩膀,“下周三,就看你们的了!一定要把我们轧钢厂的决心和期待,还有你们前期扎实的构想,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请李厂长放心!”吕辰郑重承诺,胸中也激荡着豪情。

离开轧钢厂时,夕阳正好,将厂区的烟囱和厂房染上一层金辉。

吕辰骑在车上,回头望了一眼那片喧嚣而充满力量的天地。

风已起,势已成。

接下来,便是乘风破浪,将这工业自动化的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势!

他用力一蹬脚踏,自行车轻快地向前驶去,融入了北京城秋日傍晚的车流人海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