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徒步记录者 > 第165章 内蒙古 · 草原之门——乌兰察布的云天与长风3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65章 内蒙古 · 草原之门——乌兰察布的云天与长风3

让我们为楚凡的乌兰察布之行,添上这最后一片温柔而私人的印记。

在乌兰察布的最后一个上午,楚凡心中那幅由草原、火山、风车、星空构成的壮丽画卷,渐渐染上了炊烟的暖色。他不再刻意探寻,只是让自己的感官,最后一次沉浸在这片天地的日常韵律里。

11. 早市的最后巡游

他再次走入集宁那个熟悉的早市。卖奶食的蒙古族大婶认出了他,硬是往他手里塞了一小块新做的奶嚼克;卖山野干货的汉族大爷则热情地让他尝尝本地的沙棘果干,那极致的酸爽让他瞬间清醒。空气中混合着羊杂汤的香气、瓜果的甜香和人群的暖意。

他买了一个刚出炉的焙子(一种当地烤饼),夹上满满的熟羊肉,站在街角大口吃着,感受着这座边疆小城最质朴的活力。

12. 与“马倌”的清晨对话

在城郊的一片草场,楚凡遇到一位正在饮马的老人。老人是当地的“马倌”,守护着这片草场和一群蒙古马。他看着悠闲吃草的马群,眼神如同看着自己的孩子。

“现在的马,不像以前那样跑远路了,”老人抚摸着身边一匹枣红马的脖颈,用带着浓重口音的普通话说,“但它们骨子里还是草原的马,闻着这草味,听着这风声,就踏实。人也一样,离不开自己长大的地方。”

13. 马铃薯“黄金”

他了解到,乌兰察布被誉为“中国薯都”。在前往火车站的路上,他看到路边大片即将收获的马铃薯田。一位正在田边休息的农技员告诉他:

“我们这儿的土豆,沙土地种出来的,口感特别好。以前是‘山药蛋’,是穷人的主食,现在成了致富的‘金蛋蛋’。这东西,就像我们乌兰察布人,实在,不起眼,但管用,有内涵。”

14. 最后的凝望:云天作别

午后,他登上集宁城区的一处高台,最后一次凝望这片土地。蓝天如洗,白云流转,远处的草原与天际相接,风车群在视野尽头缓缓转动。

他想起了火山下的星空,黄花沟的岩柱,牧民家醇厚的奶茶,乌兰牧骑激昂的歌舞,早市上的喧闹,以及马倌那平静而深邃的目光……所有这些辽阔的与细微的,自然的与人文的意象,最终都沉淀下来,化为一种名为“乌兰察布”的独特感受,装进了心里。

15. 回望:风过草原

背上行囊,走向车站。乌兰察布的风,依旧是他来时那般清冽而自由。他最后回望一眼,将那无垠的蓝天、游动的白云和长风吹拂的草浪,一并刻入脑海。

对楚凡而言,乌兰察布不再只是一个地理名词或旅游目的地。

· 它是一碗热气腾腾的羊杂碎,是清晨最扎实的慰藉。

· 它是一曲苍凉悠远的长调,是灵魂与天地的对话。

· 它是一颗沙土地里的马铃薯,是土地最诚实的馈赠。

· 它是一阵永不停歇的长风,是吹拂古今的自由气息。

· 它更是一片能够安放灵魂的广阔天地,在这里,人可以重新找到与自然、与自我的连接。

他带走的,不是火山石,不是风车模型,而是一包沙棘干,一袋奶嚼克,和满心被净化过的澄澈与开阔。列车启动,载着他北上。内蒙古的旅程还在继续,但乌兰察布赋予他的那份天地之广、自由之味,将长久地伴随着他,走向更远的远方。下一站,呼和浩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