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徒步记录者 > 第159章 山西 · 朔方沧桑——雁门关外的和亲与烽烟3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59章 山西 · 朔方沧桑——雁门关外的和亲与烽烟3

让我们为楚凡的朔州之行,添上这最后一片温柔而私人的印记。

在朔州的最后一个上午,楚凡心中那幅由古堡、长城、移民、煤矿构成的苍茫画卷,渐渐染上了晨光的暖色。他不再去寻找景点,只是让自己的脚步,最后一次,深情地抚摸这片土地的肌理。

11. 集市上的胡麻油香

他走进一个县城边缘的集市。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独特的浓香——那是本地特产胡麻油的味道。小贩们用朔州方言大声吆喝着,卖着新磨的荞麦面、金黄的小米、自家腌的酸菜。

他在一个卖油炸糕的摊前停下,看着面糊在胡麻油里滋滋作响,变成金黄。买一个烫手的拿在手里,那浓郁的胡麻香瞬间征服了他的味蕾。这种味道,带着土地最原始的醇厚,成了他对朔州最质朴的嗅觉记忆。

12. 长城脚下的牧羊人

他再次来到广武长城附近,这一次没有登上城墙,而是在山脚下漫行。他遇到一位赶着羊群的牧羊人,老人裹着厚厚的旧棉袄,脸上是风霜刻下的深痕。

老人坐在土坎上,掏出烟袋,用生硬的普通话和楚凡闲聊。“这城墙啊,”他指着山脊上的残迹,“看着它长大,看着它变老。它就像个老邻居,不说话,但你在就知道它在。”羊群在枯黄的草地上安静地觅食,历史的宏大与个体生命的微小,在这一刻奇妙地共存。

13. 文化馆里的“耍孩儿”

在县文化馆,楚凡有幸看到了本地独特剧种“耍孩儿”的排练。那用后嗓子发出的声音,嘶哑、苍凉、悲怆,被称为“吼破嗓子”,唱的都是忠烈故事、边塞悲歌。

一位老艺人休息时对他说:“这唱法费嗓子,年轻人不爱学了。可这声音,只有咱这地方才有,是咱朔州的魂儿。没了这声音,这片土地就少了点什么。”

14. 最后的午餐:豌豆粥与块垒

临行前的午餐,他点了一碗本地特色的豌豆粥和一份“块垒”(一种用土豆和莜面混合蒸熟后再炒制的食物)。豌豆粥咸香暖胃,块磊口感扎实,是典型的晋北风味。

餐馆老板看他吃得香,感慨道:“这都是咱老百姓过去度荒的食物,现在成了特色。吃着它们,就忘不了过去的苦日子,也更珍惜现在。”

15. 回望:风过原野

背上行囊,走向车站。朔州郊外的原野上,风力发电机的叶片在蓝天背景下缓缓转动。他最后回望一眼,将所有的印象压缩成一个瞬间:

崇福寺的琉璃,广武城的残阳,杀虎口的风,苍头河的绿,牧羊人的烟袋,耍孩儿的悲音,集市上的胡麻香,以及那碗暖心的羊肉汤……所有这些硬的、软的、古老的、新生的、悲壮的、温情的意象,最终都沉淀下来,化为一种名为“朔州”的独特感受,沉甸甸地装在了心里。

对楚凡而言,朔州不再只是历史书上的边关重镇。

· 它是一声嘶哑悲怆的“耍孩儿”,是灵魂深处的呐喊。

· 它是一碗醇厚暖心的羊肉汤,是抵御苦寒的生命能量。

· 它是一缕浓香四溢的胡麻油,是土地最质朴的馈赠。

· 它是一阵掠过长城垛口的烈风,是千年历史的叹息。

· 它更是一片在黄沙中顽强生长的绿色,是平凡人创造的生态奇迹。

他带走的,不是冰冷的石头,而是一小瓶胡麻油,和满心被震撼、被抚慰的复杂感触。列车启动,载着他北上。山西的旅程即将抵达终点,但朔州注入他灵魂的那份苍凉与坚韧,将如同那原野上的风,长久地鼓荡在他的生命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