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徒步记录者 > 第150章 山西 · 龙城气象——汾水畔的千年城脉3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50章 山西 · 龙城气象——汾水畔的千年城脉3

让我们为楚凡的太原之行,添上这最后一片充满人情味的拼图。

在太原的最后一个上午,楚凡心中那份对“龙城”的敬畏,已悄然转化为一种熟悉的亲切。他不再计划行程,只是让自己的脚步,再最后一次,深情地抚摸这座城市的肌理。

11. 老军营菜市场的告别

他钻进传闻中很有烟火气的老军营菜市场。这里比文瀛公园更原始,更生猛。吆喝声、剁肉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空气中混合着蔬菜的泥土味、活鱼的腥气、熟食的酱香和山西老陈醋特有的醇酸。

他在一个卖“荞面灌肠”的摊前停下,看着摊主熟练地刮下深褐色的荞面,浇上浓稠的卤汁和辣油。买了一份,站在人来人往的过道里吃完,口感爽滑,味道酸辣开胃。这市井的浓烈气息,比任何寂静的古迹都更让他感到生命的蓬勃与真实。

12. 邂逅“煤博”与工业记忆

在前往火车站的公交车上,他偶然看到了“中国煤炭博物馆”的独特建筑。这提醒他,太原乃至山西的现代化进程,与地下的“乌金”密不可分。虽然时间不允许他进去参观,但那个巨大的“煤”字,像一枚时代的印章,盖在了他对太原的印象里——这是一座从古老文明和现代工业双重熔炉中锻造出的城市。

13. 汾河边的最后凝望

午后,他再次来到汾河边,找了一处安静的长椅坐下。午后的阳光洒在宽阔的水面上,碎金万点。对岸的城市天际线清晰可见,有古老的塔,也有现代楼。有老人在他旁边安静地钓鱼,有情侣依偎着低语。

他看着静静流淌的汾河水,想起了在临汾、吕梁看到的它的上游,想起了它作为三晋文明摇篮的千年使命。此刻在太原,它显得如此平静、从容,仿佛已将所有的历史风云都沉淀在了河床之下。

14. 临行前的“仪式”:一碗打卤面

在火车站附近的一家面馆,楚凡点了在太原的最后一碗面——打卤面。当那碗面条筋道、卤汁浓郁的面条端上来时,他忽然觉得,这碗面就像是太原的缩影:扎实、丰富、有底蕴,不事张扬,却足以抚慰人心。

他慢慢地吃着,仿佛要将这座城市的千年厚重与寻常烟火,一起细细咀嚼,然后妥帖地收藏。

15. 回望:龙城光影

背上行囊,步入太原站。在列车启动前,他最后回望这座城市。夕阳给站前广场和远处的建筑涂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

他想起了晋祠圣母殿里那些宋塑侍女的微笑,双塔历经风雨的沉默,博物院青铜器上的斑驳绿锈,文瀛公园里晋剧票友的投入,羊杂割的暖意,以及菜市场里那碗酸辣的荞面灌肠……所有这些光影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他心中立体的、活着的太原。

对楚凡而言,太原不再只是“龙城”或“煤铁之城”的符号。

· 它是一碗滚烫的羊杂割,是清晨最朴实的慰藉。

· 它是一曲高亢的晋剧,是市井间流淌的乡音。

· 它是一瓶宁化府的陈醋,是生活里不可或缺的滋味。

· 它是一条重获新生的汾河,是古老文明在当代的呼吸。

· 它更是一种沉稳内敛、包容古今的气度,在不动声色中,彰显着千年省会的底蕴与从容。

他带着那瓶老陈醋、那本建筑图录,以及满心被填满的温暖与厚重,离开了太原。列车北行,他知道,山西的旅程即将抵达终点,但“龙城”注入他血脉的那份沉稳与深厚,将伴随他走得更远。下一站,晋北,那片最早叫“中国”的地方,正等待他为这场三晋大地的漫长行走,画上最后的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