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归处是长安 > 第130章 破壁之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就在诉讼程序缓慢推进,持续消耗“归处”精力之际,秦望舒主导的“学术破壁”行动,以及唐乐知深耕的“社群与跨界”连接,开始显现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秦望舒那篇《当文化独特性遭遇专利陷阱》的深度文章,不仅在国内学界引起讨论,更因其触及的核心问题具有普遍性,被一位关注文化全球化议题的国外学者翻译并推荐,发布在一个国际性的文化研究学术网络上,引起了更广泛的关注。

不久后,秦望舒接到了一封来自欧洲某着名双年展策展团队的邮件。对方表示,他们一直在关注全球化背景下“地方知识”与“普世标准”之间的张力,对“归处”的案例以及秦望舒的文章深感兴趣。他们正式邀请“归处”以“特邀项目”的身份,参加下一届双年展的“民间叙事”单元。策展人特别强调,他们看中的不是“归处”单个的作品多么完美,而是其作为一个“活态的、抵抗文化同质化的实践案例”所呈现的复杂性和启发性。

这是一个截然不同的舞台!不同于云隐所追逐的商业性国际奖项,双年展是当代艺术与文化批判的最高展示平台之一,其权威性和影响力更侧重于思想性和文化价值。若能在此成功展示,无疑是对“归处”模式及其理念的一次极具分量的国际背书。

消息传来,“归处”内部群情振奋。这仿佛是乌云密布的天空中,骤然射出的一道强光,照亮了一条未曾设想过的突围路径。

“这不是去领奖,而是去‘说话’。”苏青瓷在核心会议上定调,“去告诉世界,在东方美学的现代化进程中,除了云隐那条被资本和标准规划的‘高速公路’,还存在另一条崎岖但充满生命力的‘乡间小路’。而这条小路的价值,值得我们珍视和探讨。”

参展准备立刻被提升为最高优先级项目之一。但这并非易事。双年展要求的不是简单的商品陈列,而是一个能完整传达理念的“艺术项目”的构建。这需要将匠人的作品、创作过程、社区互动乃至面临的困境,整合成一个有叙事、有批判、有展望的综合性展示。

唐乐知主动请缨,负责整体策展概念的规划。她提出,不以单一匠人或作品为核心,而是构建一个名为 “归处:器与火的呼吸” 的沉浸式空间。空间内,小军的木作胚料与成品并置,展示时间与手艺的痕迹;周雯的剪纸将通过投影技术,与老陈的釉色变化形成光影对话;现场还将设置一个微缩的“议事堂”区域,循环播放团队内部关于治理、传承、创新的讨论片段(隐去敏感信息),展现共同体构建的真实过程;甚至计划将云隐的起诉状(关键信息打码)作为“当代文化语境注脚”的一部分,坦然呈现其面临的压制。

这个大胆的构想,得到了秦望舒的高度认同,认为这恰恰能将“归处”的实践提升到艺术与社会学交叉的层面进行讨论。匠人们起初对要将“未完成”的胚料甚至“内部争吵”拿去展览感到不解和羞涩,但在唐乐知和苏青瓷的耐心解释下,逐渐理解了这背后“真实比完美更有力量”的策展逻辑。

与此同时,唐乐知持续维护的社群和跨界合作,也结出了新的果实。那家日本生活美学品牌在得知双年展邀请后,信心大增,决定将合作升级,不仅预订了一批专门为双年展主题创作的作品,还主动提出可以利用其在欧洲的渠道,协助进行展前宣传。那所合作的美院也积极响应,派出了一支由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组成的志愿者团队,协助进行展陈设计、文献整理和多语言翻译工作。

一股来自民间、学界和跨界伙伴的合力,正在悄然汇聚,试图帮助“归处”撞开那堵由资本和标准筑起的高墙。双年展,成为了一个象征,一个可能扭转战局的战略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