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校场演武的大获全胜,如同在汴京这潭深水中投入了一块巨石,激起的波澜远超杨延昭的预期。虎翼军左厢“杨小将军”的名号不胫而走,连市井百姓都开始津津乐道于他以弱胜强的传奇。皇帝赵光义的公开赞赏,更是为他披上了一层耀眼的光环,一时间,杨延昭风头无两,俨然成为年轻一代将领中最炙手可热的人物。

天波杨府门前,竟也开始出现一些递帖拜会、意图结交的低阶官员和世家子弟。连带着,孟良负责暗中筹建的商队事宜,似乎也顺畅了不少,一些原本持观望态度的商号,态度变得热络起来。

然而,在这表面的风光之下,潜流却愈发汹涌。

演武结束后的第三日,杨延昭便接到枢密院一份措辞严厉的质询公文,就其“擅自变更禁军操典”、“苛待士卒以致怨声载道”(引用了几封匿名举报)以及“演练中手段取巧,有失军人堂堂正正之风”等数条“罪状”,要求其限期做出解释。这显然是潘美一系的反击,虽然无法动摇皇帝对杨延昭的初步赏识,却能像牛皮糖一样黏住他,不断制造麻烦,消耗他的精力。

与此同时,虎翼军内部也开始出现不和谐的声音。都指挥使张将军“病愈”归来,对杨延昭的态度表面上更加客气,实则更加疏远,在一些物资调配、人员安排上,开始设置无形的障碍。几名之前被杨延昭处置过的军官,以及一些习惯了旧有懒散生活的兵痞,在有心人的煽动下,也开始小范围地散布流言,质疑新训练法的有效性,抱怨纪律过于严苛。

这一切,杨延昭都冷眼旁观,心中有数。他知道,这是成长的代价,是崭露头角后必然要面对的明枪暗箭。他一边按照程序,针锋相对、有理有据地回复了枢密院的质询,将所谓“怨声”驳斥为既得利益者的反扑,将“取巧”阐释为灵活战术的运用;另一边,他更加紧了在虎翼军左厢的掌控和改造,利用演武胜利带来的威望,进一步推行更深入的训练和思想整合,将那些摇摆不定的中层军官和绝大多数底层兵士,牢牢团结在自己周围。

但真正让他心神不宁的,并非这些官面上的刁难和军中的杂音,而是孟良带来的另一条消息。

“公子,您让我一直留意那个王贵,还有潘府的动向。”孟良压低声音,脸上带着一丝兴奋与紧张,“有眉目了!”

杨延昭精神一振:“讲!”

“那个行军司马王贵,自上次潘府的人秘密见过他之后,行事就更加低调,几乎足不出户。但他府上一个负责采买的下人,嗜赌如命,前几日在赌场欠下了一大笔债,被我们的人‘偶然’遇上,帮他还了债,又许以重利,终于撬开了他的嘴!”

杨延昭目光锐利:“他说了什么?”

“那下人说,大概一个多月前,也就是公子您遇伏前后,他曾无意中听到王贵在书房里与人密谈,情绪似乎很激动,说什么‘此事太过凶险’,‘一旦败露,满门抄斩’,还提到了‘北边的朋友’和‘定金’……后来,没过两天,王贵就悄悄在城外购置了一处不起眼的田庄,似乎是想安排后路。”

北边的朋友!定金!

这几个关键词,如同闪电般劈中了杨延昭!与他之前的推断几乎完全吻合!王贵极有可能就是那个泄露他们巡逻路线给辽人的内鬼!而其动机,很可能是为了钱财,甚至可能牵扯到更复杂的政治交易!

“还有潘府那边,”孟良继续道,“我们的人发现,潘豹前几日曾秘密出城,去了一趟城西的‘清风观’,那观主据说与潘美交往甚密,但潘豹在里面只待了不到半个时辰就出来了,行色匆匆。我们怀疑,那可能是一个秘密接头的地点。”

线索开始清晰地指向潘美一系!即便王贵之事可能还无法直接证明与潘美有关,但潘豹的诡异行径,无疑加重了他们的嫌疑。

“做得很好!”杨延昭压下心中的激动,沉声吩咐,“那个下人,务必保护好,但要让他感觉自然,不能打草惊蛇。继续盯紧王贵和清风观,尤其是与潘府有关的任何动向。但切记,没有我的命令,绝不可轻举妄动!”

“明白!”孟良领命,悄无声息地退下。

书房内,杨延昭独自一人,心潮澎湃。潜藏在幕后的黑手,终于渐渐露出了模糊的轮廓。王贵是关键的突破口,但动他,必须要有确凿的证据,而且要选择最恰当的时机,否则很可能被反咬一口,甚至引发潘美一系的疯狂反扑。

他现在虽然有了些许名声和一支初步掌控的军队,但在朝堂的根基依旧浅薄,远无法与经营多年的潘美集团正面抗衡。

“隐忍……还需要继续隐忍……”杨延昭踱步到窗前,看着庭院中在夜色下摇曳的树影,“但要开始准备了。”

他意识到,仅仅在军中立足、积累财富还远远不够。他需要建立属于自己的情报网络,一支更专业、更隐秘的力量,不仅仅用于商业打探,更要能够执行更危险、更精细的任务——监视、刺探、甚至在某些关键时刻,进行必要的“清除”。

他想到了那支由他亲自挑选、正在杨洪和焦赞带领下进行着远超常规训练的亲随小队。这或许就是一个起点。他可以从中选拔最忠诚、最机敏、最可靠的人,进行特殊技能的培养。

同时,他也需要更强大的盟友。光靠杨家孤军奋战,终究势单力薄。他想到了朝堂上那位虽然官职不高,却以刚直不阿、见识不凡闻名的寇准。或许,可以寻找机会,进行一些接触。

接下来的日子,杨延昭的生活仿佛进入了某种加速状态。他白天在虎翼军营中,继续深化整训,应对来自枢密院和张都指挥使的种种掣肘,将部队牢牢抓在手中;晚上回到府中,则与杨洪、焦赞、孟良商议,一步步搭建着情报网络的雏形,并开始着手制定针对王贵和清风观的详细监控计划。

他还利用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一次宫廷举办的文人雅集上(他因诗才——实为借用后世名篇——和军功也被邀请),与寇准有过一次短暂的交谈。他并未表露任何招揽或结盟之意,只是就边关局势和治国之道,发表了一些与主流稍显不同、更注重实务的见解,引起了寇准的注意和深思。这算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一切都像是在冰面下暗流涌动。表面上,杨延昭依旧是那个风光无限的年轻将领,应对着官场的明枪暗箭,操练着麾下的兵马。但只有他自己知道,一场针对背后阴谋的无声战争,已经悄然拉开了序幕。

他就像是一个耐心的猎人,在丛林中布下了第一个陷阱,静静地等待着猎物露出破绽的那一刻。他知道,这场潜流下的较量,其凶险程度,丝毫不亚于真刀真枪的战场。一步踏错,便可能万劫不复。

但无论如何,他已经找到了方向,并且开始积蓄力量。历史的阴影依旧浓重,但一缕微光,已然在他手中点燃。他坚信,只要步步为营,终有一日,他能将这潜藏的毒瘤连根拔起,为杨家,也为自己,扫清这来自背后的致命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