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接下来两天,两人忙着处理这些收获的蔬菜。

杜若送了一半给杨存芝家,自己则将另一半青菜和萝卜仔细分类。

她打算先试着腌一小缸酸菜。

两人一起动手,将青菜一棵棵洗净,摊在竹席上晾晒,直到菜叶有些发蔫。

剩下的步骤杜若就有些抓瞎了,她只大概知道需要盐和密封发酵,但具体比例和细节却不甚了了。

“走,去找江大娘!”

杜若当机立断,抱起那堆处理好的青菜,和冯田一起又厚着脸皮去了江大娘家。

江大娘见他们抱着菜来,听完杜若的请求,笑得见牙不见眼:

“我就知道你们两个年轻人弄不来这个,放心,交给我,保准给你们腌得酸脆爽口,放一年都不坏。”

她爽快地接过菜,又细细问了杜若想要的口味,是偏酸还是偏咸。

正说着,张里正从外面回来了,脸上带着轻松的笑意,一见冯田杜若便道:

“正好你们在,事情办妥了,县衙那边我都打点好了,章程也问清楚了。明天,你们带上该带的银钱和户籍文书,跟我去镇上衙门走一趟,把那山契一并办下来。”

这消息让两人精神一振,终于等到这一天了。

回到家,两人关上房门,将装钱的匣子拿出来,仔细清点。

买山不是小数目,加上预留出来请打井师傅的定金,匣子里顿时空了一大半,剩下的确实不多了。

冯田看着见底的钱匣,神色却不见沮丧,反而带着破釜沉舟的决然:

“该花的必须花,有了山,就有了根本,钱还能再赚。”

杜若也用力点头:“对,投资未来,值得!”

第二天,两人早早起身,带上钱和文书,跟着张里正再次前往镇上。

在镇上的衙门口,按着张里正的指点,递交文书、缴纳银钱、签字画押……一套流程走下来,虽然有些繁琐,但还算顺利。

当那张盖着鲜红官印、写明四至范围、落款为“杜若”的正式山契拿到手里时,杜若只觉得一张薄薄的纸重若千钧。

她反复看了好几遍,尤其是自己名字那处,然后得意洋洋地在冯田眼前晃了晃,压低声音却掩不住兴奋:

“冯田同志,看见没?从今天起,咱俩高低也是个有产阶级了。”

冯田看着她那难得的孩子气,眼里满是宠溺和同样澎湃的激动,连连点头附和:

“是是是,咱们再加把劲,好好经营,争取早日再当上大地主。”

为了感谢张里正前后奔忙的出力打点,两人坚持要请他去镇上最好的饭馆吃一顿。

张里正却把脸一板,连连摆手:“不去不去,花那个冤枉钱做什么?馆子里的菜又贵又没家里实在。你们年轻人攒点钱不容易,这刚花了那么大一笔,得省着点花,有这心就行了,吃饭就免了。”

三人正在衙门口拉扯客气,眼尖的杜若忽然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从街角转过来,背上还背着一个沉甸甸的背篓,是陈郎中。

“陈叔!”杜若连忙扬声招呼。

陈郎中闻声抬头,见到他们三人,也有些意外,快步走过来,笑着问道:

“你们怎么凑一块儿来镇上了?有事?”

杜若笑嘻嘻地将还带着墨香的山契递到陈郎中面前:“陈叔,您看!”

陈郎中接过来,定睛一看,眉毛惊讶地向上挑起,随即脸上露出由衷的笑容,拱手道:

“哟!这可是大喜事!恭喜恭喜啊!买了这座山,往后可是大有可为了!”

张里正替他们解释道:“这不,刚把手续办利索。两个孩子非要请我下馆子,我说啥也不去,正说着呢,就看见你了。你这是……”

他指了指陈郎中背后的背篓。

陈郎中拍了拍背篓:“嗐,没啥,就是把家里这段时间积攒的一些草药,拿来药铺卖了,换点油盐钱。”

冯田见那背篓看起来分量不轻,立刻上前不由分说地接过来,自己背上:

“陈叔,我帮您背着。正好我们也没事了,陪您一起去药铺。”

陈郎中也没跟他客气,活动了一下被压得有些发酸的肩膀,笑道:“那感情好,咱们一块儿去。”

一行人便跟着陈郎中,熟门熟路地来到镇上的药铺。

陈郎中显然是这里的常客,与柜台后的老掌柜寒暄了几句,便将背篓里的草药一一取出。

有晒干的柴胡、车前草、益母草,还有一些杜若叫不出名字的根茎和菌类。

老掌柜戴着老花镜,仔细翻看检查,不时点点头,显然对陈郎中提供的药材品质很满意。

“陈老弟,你这药材炮制得是越来越讲究了,品相都不错,老夫照单全收。”

老掌柜拨拉着算盘,给出了一个公道的价格。

杜若在一旁看着,心中微微一动。

她想起张里正之前提过可以在山里种草药的事,便趁机和老掌柜搭话:

“掌柜的,向您打听个事儿。您这药铺里的草药,都是靠乡亲们上山采摘来的吧?这产量是不是不太稳定?要是有人能专门种出品质好的草药,您这边长期收不收?”

陈郎中也觉得这是个好路子,接口道:“是啊,掌柜的,这孩子刚买了我们村后面那座山,正琢磨着怎么利用呢。”

“那山我知道,有些地方背风向阳,土质也肥,种些常用的草药应该不错。要是您这边能收,他们也敢放手试试。”

那老掌柜闻言,却面露难色,他捋了捋花白的胡须,苦笑道:

“陈老弟,不是老夫不肯帮忙。实在是我这铺子小,本钱有限,平日里收些零散药材,勉强够供应街坊邻里和附近村子的需求。”

“若是大规模种植,产量上来,我这小庙,实在是吃不下那么多货啊,资金也周转不开。”

他看到杜若脸上闪过的失望神色,又碍于与陈郎中多年的交情,便好心指点道:

“不过你们若真有这个心,想做大些,不妨去县里的大药铺问问,比如‘回春堂’、‘仁济堂’那些。”

“他们生意做得大,州府都有分号,需要的药材量也大。若是你们真能种出品质上乘、供应稳定的药材,他们或许会感兴趣。可以去碰碰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