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衙役凌云志 > 第195章 炸城开门布新局 赠名留碑偿旧谊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95章 炸城开门布新局 赠名留碑偿旧谊

几日过去,刺史赵文彬案头摆上了一封公文抄件,正是关于凌云被荐往国子监进修的批文。他捻着胡须,心情复杂。于公,他乐见这位能干的下属有个正途出身,将来或可成为助力;于私,却又忧心凌云一旦离去,自己在这右参政高压、州衙暗流涌动之际,难免独木难支。他唤来长随:“去请凌参军过府一叙,就说本官有事相商。”

不料,长随不久回报:“使君,凌参军府上人说,参军一早就往城北残墙处去了,说是……说是勘察地形。”

赵文彬一怔:“勘察地形?他去那荒僻之地作甚?”一旁的师爷沉吟道:“莫非……凌参军对去国子监之事心存抵触,故以此拖延?” 赵文彬眉头紧锁,心中不安,增派了几名得力属下:“再去探,仔细看他究竟意欲何为!”

夕阳西下,派去的人匆匆回报:“使君,凌参军在残墙处徘徊良久,时而以步丈量,时而登高远眺,末了……末了竟对着那断壁残垣吟了一首诗!” 接着,那人磕磕绊绊地背了出来:

**“残垣立斜阳,野草没孤墙。

忽见双飞燕,衔泥入旧梁。

故园春虽好,何日启新窗?

长风应助我,云路破天荒!”**

诗听得半懂不懂,但其中“云路破天荒”一句,赵文彬却听得真切!他长舒一口气,捻须微笑:“好个凌云!志在青云,果然是要走的!” 心中一块石头落地,便安心处理公务,只待凌云来辞行。

谁知次日拂晓,赵文彬尚在梦中,便被心腹急促的叩门声惊醒:“使君!大事不好!凌参军他……他带了一队兵丁匠人,在城北残墙处埋设药包,说是要炸墙!”

赵文彬惊得睡意全无,官袍都未穿戴整齐,便急匆匆赶往城北。只见那段废弃的旧墙前已清出场子,凌云一身利落短打扮,正指挥若定。不待赵文彬开口斥问,轰隆一声闷响,尘土飞扬间,那段残墙已被炸开一个数丈宽的豁口!

“凌云!你……你疯了不成!”赵文彬指着豁口,气得浑身发抖,“无令擅毁城垣,该当何罪!”

凌云转身,脸上不见丝毫惶恐,反而从容一揖,从怀中取出一纸公文:“使君息怒。下官正是奉令行事。此乃参政大人批复的《扩城勘测事宜札子》,授权下官‘因地制宜,可先行清理、破除部分无碍城防之废弃墙体,以便勘测设计’。此段残墙年久失修,早已不堪用,正在此列。”

赵文彬接过公文一看,果然盖着参政衙门的鲜红大印,日期还是新的!他一时语塞,指着凌云,半晌才道:“你……你既已决意赴京,又何必再揽这浑水?唱的是哪一出?”

凌云微微一笑,命人摊开一幅简陋的城防图,指着那豁口道:“使君请看。州城北区日渐繁盛,然出入皆需绕行南、西二门,极为不便。若在此开辟一新门,直通北面官道与新兴市镇,货流人流,岂非畅通无阻?届时城北地价必涨,商税亦可大增。此乃于公于私皆有利之事。” 他压低了声音,“参政要政绩,我等要实惠。借此机会,既完成上差,又为州城谋一便利,两全其美。”

此时,一名老工匠颤巍巍上前禀报:“大人,此地开门……恐与风水有碍啊。依小老儿看,这门若直开,正冲远处山坳煞气,不利……”

凌云摆手打断,胸有成竹:“这有何难?门洞稍向东南偏转些许,避开煞气直冲。再于门外增筑一弧形瓮城,不仅化解煞气,更添防御之效。匠作之事,变通即可。”

赵文彬看着凌云指挥若定,心中五味杂陈,终是叹道:“罢了,既然你有参政手令,便依你。只是……国子监之事,你究竟意下如何?何时启程?”

凌云闻言,脸上露出一个高深莫测的笑容,拍了拍身上的尘土:“使君猜猜看?” 言罢,不再多言,转身又去督促工匠清理碎石。

数日后,消息传开,尤其是北城一带的富户们闻听要开新门,直通官道,纷纷认为此举大利于自家生意与地产,竟主动凑集了一笔不小的捐款,支持工程。工地上顿时热闹起来,役夫们按照凌云划定的基址,开挖地基,搬运条石,夯筑土方,号子声、敲打声不绝于耳。

工程伊始,凌云便向赵文彬呈上一份文书,是关于为新门命名的请示。赵文彬展开一看,眉头顿时拧成了疙瘩,只见上面赫然写着三个字——“凌云门”!

“胡闹!”赵文彬将文书掷在案上,又好气又好笑,“凌云!你这……你这简直是刷名望入了魔!哪有以自己名号为城门命名的道理?传将出去,岂不贻笑大方!”

凌云却一脸正色,拱手道:“使君明鉴,下官岂是那等沾名钓誉之徒?此名大有深意。‘凌云’二字,非指下官,乃是取‘壮志凌云’之意!旨在激励我台州士子学子,胸怀大志,奋发向上,以期他日金榜题名,直上青云!此乃教化之功,寓意深远啊!”

赵文彬听他这番牵强附会的解释,气得直翻白眼,半个字也不信,指着他笑骂:“巧舌如簧!本官看你是铁了心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这城墙之上,遗臭……不,是‘流传’万年!” 话虽如此,他心底却也不由生出一丝羡慕,此门若成,往来百姓商旅皆曰“过凌云门”,这凌云之名,可真就要与这州城同在了。

正当赵文彬琢磨着如何驳回这个“厚脸皮”的提议时,凌云却忽然叹了口气,话锋一转:“不过……使君,这国子监,下官恐怕是去不成了。”

“哦?为何?”赵文彬精神一振。

“唉,为了这扩城石料之事,下官欠了那黄世仁一个大人情。”凌云面露难色,“他助我打通关节,低价购得优质石料,我若此时抽身赴京,留他一人应对后续繁琐,未免不义。思来想去,只得暂且留下,助他稳住这石料供应的差事,以全信义。”

赵文彬一听,眼中精光一闪,立刻接口道:“我当是何难事!此事易尔!黄世仁那边,自有本官替你周旋!保证不让他吃亏,也全了你的信义!国子监进修乃是朝廷恩典,机遇难得,岂可因小失大?你尽管放心前去,此事包在本官身上!” 他拍着胸脯,大包大揽,生怕凌云反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