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陛下,臣认为现在当务之急,还是得再从民间寻一批精通政务的人才,对前几次地方官吏举荐之人再次考核,以防此事再次发生。”

户部尚书郭允道重拳出击,按着吏部左侍郎的头就往水下按,吏部的官吏掌管文官选拔晋升和调动,一向看人鼻孔朝天,这次有这个好的机会,不弄下去几个都对不起这么多年受得鸟气。

“这事先不急着去办,阮畯!”

“老臣在!”

吏部尚书阮畯颤颤巍巍的从队伍中走出跪倒在地,看他那副样子,朱元璋丝毫不怀疑他话说的重一点,阮畯恐怕会被他当场吓死。

“你身为吏部尚书,此事你有失察之过,既不能约束下属,那明日便告老吧。”

“老臣遵旨,谢陛下隆恩。”

“起来吧,给阮尚书赐座。”

“谢陛下赐座。”

朱元璋实在是不忍心,阮畯的年纪也确实大了些,这都是无人可用导致的情况,原本他还想追究到底,但一看对方那可怜模样,老朱也心软了。

而趴在地上的吏部侍郎裤子都快尿出来了,陛下没有追究尚书的罪责,反而是让其告老,给了尚书最后的体面,那朱元璋准备追究谁的责任,那还用说嘛。

“阮爱卿,负责这个糊涂县令升迁的是吏部哪个郎中?”

“回陛下,是赵怡赵郎中。”

“直接砍了,将尸体挂在城门外,家产充公,家中男女按律法处置!”

“臣遵旨。”

“至于你嘛!”朱元璋走到吏部侍郎的身前,眼神越发冰冷。“你是自己交代,还是让咱派人去查一查你!”

“陛下饶命!陛下饶命!臣交代,臣全都交代!但臣确实冤枉,微臣真的没有收这人一个铜板!”

“既然没收钱,那你准备交代什么?你慌什么?咱又不是吃人的老虎。”

朱元璋蹲在对方身前,话语中尽显平淡,但那股源自内心的杀意却怎么都遮掩不住。

“臣……臣有罪,臣不能明察官吏升迁之事,臣失职,臣愿戴罪立功,为陛下分忧解难。”

“呵呵,你倒是个机灵的。”朱元璋说罢,便不再理会趴在地上的吏部侍郎,径直起身去捡自己的鞋子,边走边朝外吩咐了一句。“毛骧,带下去撬开他的嘴。”

“臣遵旨!”

“陛下!陛下臣冤枉!陛下!”

听闻朱元璋的命令,他再也不敢装鹌鹑了,猛的直起腰来大声呼喊,脸上挂满了泪痕。

“陛下!饶命阿陛下!”

但屋内一众文臣没有一个人开口给他求情,全都低着脑袋一言不发,就连朱标都没有理会,而是跪在地上帮着朱元璋穿鞋子,直到那人被屋外的侍卫给拖了出去都没回头看对方一眼。

“标儿,方才郭尚书所言,你觉得如何?”

“儿臣觉得不能因一人而将所有举荐上来的人才都给否决了,还是有不少贤才在地方上干的极好的。”

“太子殿下英明!”

“那便让地方官吏再举荐一次,告诉他们,若是举荐之人如那糊涂县令一般,小心他们的脑袋!”

洪武朝前期,朱元璋通过举荐制度任命官吏是没办法的事情,他难道不知道举荐制度的弊端吗,老朱他一清二楚,但治理国家没有文人真的不行,而大明真正的科举人才还没出来,还得再等上一段时间。

元朝留下的有功名的读书人不少,但这帮人朱元璋并不信任。

在朱元璋看来,这帮人都是元庭选拔出来的,他们的忠诚度值得怀疑,明朝又是推翻元庭建立的朝代,朱元璋很难完全信任曾为元朝服务或准备为元朝服务的人。

作为强调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的汉人皇帝,朱元璋在心理上对服务于胡元的汉族士人有一种鄙夷,认为他们失了气节,有很多元末的读书人都跟着元庭去了北面,藕断丝连,由不得他不提防。

还有就是朱元璋认为元末吏治腐败,其科举选拔出来的人多是只会空谈,很多文人脱离实际,甚至沾染了元朝官僚习气的庸才,而非他需要的能办实事,了解民间疾苦的干吏。

他的亲人就是在这样的吏员统治下被活活饿死的,他怎么可能不记恨这帮子人。

所以,出于种种原因,朱元璋并不打算任用这帮子人,他宁愿从乡野之中寻找贤才充任地方官吏。

无独有偶,朱元璋看不上元末的举子,那些元末的举子们大多数都看不上朱元璋。

部分深受儒家忠臣不事二主思想影响的文人,选择为元朝守节,拒绝出仕新朝,还有的则持观望态度,不确定这个新政权能否长久,害怕站错队或是元庭又打了回来。

朱元璋以严刑峻法着称,对官员极其苛刻,许多前朝官员担心在新朝为官动辄被抄家处斩,性命难保,不如归隐乡里来得安全。

而且朱元璋在开国之初摆了他们一道,画的饼没有实现,说好的日月重开大宋天呢?还不如给元庭收租干包税来的快活,给你当狗咱不去。

还有一部分的原因则在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曾规定在元朝担任过官职的人不得参加新朝的科举考试,这完完全全堵住了元朝旧吏通过正式渠道进入明朝官场的最大通道。

这帮人气急败坏,认为不让自己进入官场,那索性也就要求族中子弟不许为新朝效力,和朱元璋摆起了擂台。

以上,就是大明初期导致文官急缺的大部分原因,归根结底,这个原因是相对的,没有谁对谁错,只不过是政治立场不同从而导致的必然性。

“父皇,儿臣认为,这马上便科举了,这个时候举贤恐怕作用不大,有志之士多备科举,不如父皇不拘一格,剑走偏锋。”

“何谓剑走偏锋?”

朱元璋觉得朱标说的也有道理,真正有本事的人肯定都准备参加马上要到来的科举了,这个时候再让地方官举荐,有才华的人肯定不屑一顾,说不定下面的人为了糊弄过去,又会搞上来一帮子糊涂官。

“儿臣认为,不若举吏为官!”

“何为举吏为官?”

“儿臣认为,各地州府吏员无数,这帮吏员常年与百姓接触,知晓百姓疾苦,拥有一定的处事经验,虽不通经史,但也算识文断字,不若提拔提拔他们,也能显父皇用人不拘一格,渴望人才。”

“好!好主意!我儿真乃聪慧之人!诸位爱卿觉得如何?”

“陛下圣明,太子殿下英明!”

屋内文官不敢有他,纷纷拜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