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红楼梦现代文完全版 > 第三十九回 村姥姥是信口开合 情哥哥偏寻根究底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三十九回 村姥姥是信口开合 情哥哥偏寻根究底

话说大家见到平儿走进来,纷纷问道:“你们奶奶在做什么呢,怎么不来了?”

平儿笑着回答:“她哪有空闲来。说是最近没好好吃东西,又不能亲自来,所以派我来问问还有没有剩下的,让我带几个回家去吃。”

湘云立刻说:“有,多的是。”随即吩咐人装了十个特别大的螃蟹进盒子里。

平儿补充道:“多拿几个团脐的(指母螃蟹)。”

大家又拉着平儿坐下,平儿却不肯。李纨硬拉着她,笑着说:“就偏要你坐。”说着,把她拉到身边坐下,还端了杯酒递到她嘴边。

平儿匆匆喝了一口就想走。李纨说:“就是不许你走。看来你是只听你们奶奶的话,我的话就不听了。”接着,她又吩咐嬷嬷们:“先把盒子送过去,就说我把平儿留下了。”

那婆子很快拿了盒子回来,转达说:“二奶奶说,请各位奶奶和姑娘们别笑话她嘴馋。这个盒子里是刚才舅太太那里送来的菱粉糕和鸡油卷儿,给奶奶和姑娘们尝尝。”然后,她又对平儿说:“派你来你就贪着玩不想回去了。我劝你还是少喝一杯吧。”

平儿笑道:“多喝一点又能拿我怎样?”说着,她一边继续喝酒,一边吃螃蟹。

李纨搂着她笑道:“真是可惜,这么好的模样,命运却这么普通,只能在屋里使唤。不知情的人,谁不把你当作奶奶、太太看待。”

平儿一边与宝钗、湘云等人吃喝谈笑,一边转过头,笑眯眯地对李氏说:“奶奶,您别老摸我,怪痒痒的。”

李氏笑道:“哎哟!这是什么硬邦邦的东西?”

平儿回答:“是钥匙。”

李氏好奇地问:“什么钥匙?难道是有什么贵重东西怕人偷,所以随身带着?我整天和人开玩笑,说有个唐僧取经,就有白马来驮他;有个刘智远打天下,就有瓜精来送盔甲;有个凤姐儿,就有你。你就是奶奶的总管钥匙,还要这额外的钥匙做什么?”

平儿笑着回应:“奶奶喝了酒,又开始拿我打趣了。”

宝钗也笑着插话:“这倒是实话。我们私下里评论人,你们几个真是百里挑一,各有各的好。”

李纨接着说道:“大小事情都有它的道理。就拿老太太屋里来说,要是没有鸳鸯,那可真不行。从太太开始,谁敢驳回老太太的意思?只有鸳鸯敢。偏偏老太太只听她的话。老太太的穿戴,别人记不住,她都记得清清楚楚。要不是她管着,不知要被多少人哄骗去呢。那孩子心地也公正,虽然身份不低,但常替人说好话,从不仗势欺人。”

惜春笑道:“老太太昨天还说,鸳鸯比我们几个还强呢。”

平儿说道:“她本来就是个出色的人,我们哪里能比得上她。”

宝玉说:“太太屋里的彩霞,是个实在的人。”

探春补充道:“确实如此,她表面上老实,心里却很有数。太太就像个慈悲的佛爷,对事情不太上心,但彩霞都替太太留意着。家里的大事小情,几乎都是她提醒太太处理的。就连老爷在家或外出的大小事务,她也都知道得一清二楚。太太要是忘了,她还会私下告诉太太。”

李纨听后说:“那也难怪。”接着指着宝玉说:“要是宝玉屋里没有袭人,以你们的性格,还不知道会乱成什么样子呢!就是像凤丫头那样厉害的人,也得靠袭人这样的得力助手,才能把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若是没有袭人,她哪能如此周到?”

平儿笑着回应:“当初陪嫁过来四个丫头,死的死,走的走,现在就剩下我这个孤鬼了。”

李纨又说:“你倒是幸运。凤丫头也是有福气的。想当年你珠大爷在世时,何尝没有两三个丫头,你们看我是那种容不下人的人吗?但天天只见她们两个不合心意。所以你珠大爷一走,趁着年轻,我就都打发走了。如果当时能留下一个好的,我现在也多个帮手。”说着,不觉流下了眼泪。

众人连忙劝慰:“这又何必伤心呢,不如散了,大家去贾母、王夫人那里请安吧。”于是,大家洗完手,相约一同前往贾母和王夫人处问安。

众婆子和丫头们过来打扫亭子,整理桌上的杯盘。袭人便和平儿一同往前去,袭人邀请平儿到她房里坐坐,再喝上一杯茶。

平儿婉拒道:“茶就不喝了,下次再来吧。”边说边准备离开。

袭人又叫住了她,问道:“这个月的月钱,连老太太和太太的都还没发呢,是怎么回事?”

平儿一听这话,连忙转身回到袭人身边,确认周围无人后,压低声音说:“你别问了,反正再过两天就会发的。”

袭人笑道:“到底是什么情况,把你吓得这样?”

平儿悄悄告诉她:“这个月的月钱,我们奶奶早就预支出来放债了。等别处收的利息凑齐了,才会发给大家。因为是你,我才告诉你,你可千万别跟别人说啊。”

袭人笑道:“难道她还缺钱花,贪心不足?何必费这个劲呢!”

平儿也笑道:“可不是嘛。这几年靠这一项,她已经攒了好几百两了。她的公费月例又用不上,十两八两地攒起来放债,单是这些私房钱的利息,一年不到就能上千两银子呢!”

袭人笑道:“拿着我们的钱,你们主子和奴才一起赚利息,却让我们傻等。”

平儿说:“你又说没良心的话了,你难道还缺钱用吗?”

袭人道:“我虽不缺钱,但也没地方花,就留着预备给我们那位。”

平儿道:“你要是真有急事需要用钱,我那里还有几两银子,你可以先拿去用,回头我再从你的份例里扣就是了。”

袭人道:“现在也用不上,怕到时候不够用,我再派人去取就是了。”

平儿应了一声,径直走出园门,回到家中,发现凤姐儿并不在房里。这时,她意外地看到上次来打秋风的那位刘姥姥和板儿又来了,正坐在另一间屋子里。张材家的和周瑞家的正陪着他们,还有几个丫头在地上忙着倒出袋子里的枣子、倭瓜以及一些野菜。

大家看到平儿进来,都连忙站了起来。刘姥姥因为上次来过,知道平儿的身份,赶紧跳下炕来问候道:“姑娘好啊!”接着又说:“家里人都托我问好。早就想来给姑奶奶请安,看望姑娘了,只是因为田里忙,今年好不容易多收了两石粮食,瓜果蔬菜也都丰收。这是第一批摘下来的,没敢卖,留着最好的孝敬姑奶奶和姑娘们尝尝。姑娘们天天吃山珍海味也吃腻了,尝尝这个野味,也算是我们的一点心意。”

平儿连忙道谢说:“真是费心了。”接着请刘姥姥坐下,自己也坐了下来。然后又让张婶子、周大娘坐,还吩咐小丫头去倒茶。

周瑞家的和张材家的见状,笑着打趣道:“姑娘今天脸上春意盎然,眼圈都红了。”

平儿笑着说道:“确实如此。我本来是不打算吃的,但大奶奶和姑娘们硬拉着我灌酒,没办法只好喝了两杯,脸就红了起来。”

张材家的听后笑道:“我倒是想吃呢,可没人邀请我。要是明天再有人请姑娘们,记得带上我一起去啊。”说完,大家都笑了起来。

周瑞家的接着说:“早上我就看见那些螃蟹了,一斤里面只能称两三个。这么两大篓子,估计得有七八十斤吧。要是家里上上下下的人都想吃,恐怕还不够分呢。”

平儿回答:“哪里够啊,也就那些有名望的人能吃上两个。至于其他人嘛,有的或许能尝到,有的可能就尝不到了。”

刘姥姥感叹道:“这样的螃蟹,今年要五分一斤呢。十斤就是五钱,五五得二五,三五一十五,再加上酒菜,总共要花二十多两银子。阿弥陀佛!这一顿饭的钱,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的生活了。”

平儿于是问道:“想必你已经见过奶奶了吧?”

刘姥姥回答说:“见过了,她让我们等着呢。”说着,她又望向窗外看了看天色,说:“天色不早了,我们还是赶紧走吧,不然出不了城可就麻烦了。”

周瑞家的说:“你这话倒是在理,我去帮你看看情况。”说完她就径直去了,过了一会儿才回来,笑着说:“可真是你的福气到了,竟然得了这两位主子的青睐。”

平儿等人连忙问情况如何,周瑞家的笑着回答:“二奶奶正在老太太那儿呢。我本来想悄悄告诉二奶奶,说你刘姥姥想回家,怕晚了出不了城。结果二奶奶说:‘大老远的,人家扛着那么多重东西来,如果晚了,就住一晚,明天再回去。’这不是和二奶奶有缘吗!还不止呢,偏偏老太太也听见了,问刘姥姥是谁。二奶奶就详细说了。老太太说:‘我正想找个见多识广的老人家聊聊天,请她来我见见。’这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缘分啊!”说完,就催促刘姥姥赶快过去。

刘姥姥说:“我这副模样怎么见人呢!好嫂子,你就说我走了算了。”

平儿连忙说:“你快去吧,没关系的。我们老太太最疼惜老人和穷人,和那些轻狂狡诈的人不一样。我看你是有点怕见贵人,我和周大娘陪你去。”说着,就和周瑞家的领着刘姥姥往贾母那边去了。

守在二门口值班的小厮们见了平儿出来,都站了起来。其中两个还赶紧跑上前来,亲切地称呼平儿为“姑娘”。

平儿问他们:“又有什么事吗?”

那个小厮笑着回答:“现在时候也不早了,我妈生病了,我得赶紧去找大夫。好姑娘,我能请半天假吗?”

平儿听后说道:“你们倒挺会算计,一个个都商量好了,轮流请假,也不先跟奶奶报备,光来跟我磨嘴皮子。前天住儿刚走,二爷偏偏要找他,找不到人,最后还是我应起来的,结果还说我徇私情。今天你又来了。”

这时,周瑞家的插话道:“是真的,他妈确实病了,姑娘你就帮他应承下来,放他去吧。”

平儿思考片刻后说:“那明天一早必须回来。听着,我后面还得用你呢,别一觉睡到太阳晒屁股才起!你这一趟出去,顺便给旺儿带个话,就说是奶奶问的,他那剩下的利息什么时候交上来。明天再不交,奶奶也不要了,干脆就送给他用了。”

小厮听后满心欢喜地答应了,随即离去。

平儿等人来到贾母的房间时,大观园里的姑娘小姐们正都在贾母身边侍奉着。

刘姥姥走进屋,只见屋内珠光宝气,女眷们打扮得花枝招展,她一时分辨不出都是谁。只见一张软榻上斜倚着一位老太太,老太太身后坐着一个穿着纱罗、美丽得像画中人的丫鬟,正帮她捶腿,而凤姐儿则站着与众人说笑。

刘姥姥立刻意识到这位就是贾母,连忙上前,满脸堆笑,连连行礼,口中说着:“给老寿星请安。”

贾母也赶紧欠身回礼,并让周瑞家的搬把椅子来让刘姥姥坐。

板儿依旧有些胆怯,不懂得上前问候。

贾母问道:“老亲家,你今年多大岁数了呀?”

刘姥姥连忙站直身子回答:“我今年七十五岁了。”

贾母转头对众人说:“这么大年纪了,还这般硬朗。她可比我大好几岁呢。我要是到了这个岁数,还不知道能不能动弹呢。”

刘姥姥笑着说:“我们生来就是劳碌命,老太太您是享福的命。要是我们也像您这样,那地里的活儿谁来干呢?”

贾母又问:“眼睛和牙齿都还好吧?”

刘姥姥答道:“都还好,就是今年左边的槽牙有点松动了。”

贾母说道:“我年纪大了,身体大不如前,眼睛也花了,耳朵也聋了,记性也差了。你们这些老亲戚,我都记不清了。亲戚们来访,我怕人家笑话我,我现在什么都不懂,也就只能吃两口嚼得动的食物,睡睡觉,闷了就跟这些孙子、孙女们玩笑一番,一天就这么过去了。”

刘姥姥笑着回应:“这正是老太太的福气呢。我们想这样过还做不到呢。”

贾母道:“什么福气,不过是个没用的老朽罢了。”这话引得大家都笑了起来。

贾母接着笑道:“我刚才听凤姐儿说,你带了好多新鲜的瓜菜来,已经叫她去准备了。我正馋着地里刚摘的瓜菜呢,外面买的,终究比不上你们自家田里的味道。”

刘姥姥笑道:“这些都是些乡野之物,图个新鲜罢了。其实我们倒想吃鱼肉呢,只是吃不起啊。”

贾母接着说道:“既然今天认了亲,就别空着手回去。如果不嫌弃我这里,就住上一两天再走吧。我们这儿也有个园子,园子里长着不少果子,你明天尝尝鲜,再带点回家,也算没白来亲戚家一趟。”

见贾母高兴,王熙凤也连忙挽留道:“我们这地方虽然比不上你们那大宅院,但空房间还是有两间的。你住上两天,给我们老太太讲讲你们那边的新鲜事儿。”

贾母笑着对王熙凤说:“凤丫头,别拿她开玩笑了。她是乡下来的,人老实,哪里经得起你逗弄。”说完,又吩咐人去拿些果子给板儿吃。

板儿见人多,不敢吃。贾母便又叫人拿些钱给板儿,让丫鬟们带他出去玩。

刘姥姥喝过茶后,便开始向贾母讲述乡村里的所见所闻,贾母听得津津有味。正聊得起劲时,王熙凤派人请刘姥姥去吃晚饭。贾母还特意从自己的菜中挑了几样,让人送去给刘姥姥品尝。

凤姐发现刘姥姥很合贾母的心,饭后立刻又安排刘姥姥过来。

鸳鸯连忙吩咐一个老妇人带着刘姥姥去沐浴,并亲自挑选了两件日常衣物让刘姥姥换上。

刘姥姥哪里经历过这样的待遇,连忙换了衣服出来,坐在贾母床边,还努力找些话题来聊。

这时,宝玉和他的姐妹们也都在场,他们从未听过这样的话,觉得比那些说书盲人讲的故事还要吸引人。

虽然刘姥姥是个乡下人,但她天生有些见识,加之年纪大,世事阅历丰富。见贾母高兴,又见这些少爷小姐们都爱听,即便没话可说,也会编些故事来讲。

于是她说道:“我们村子里种田种菜,一年四季,无论春夏秋冬,风里雨里,哪有空闲的时候,整天都在田头忙碌,什么稀奇古怪的事情没见过呢。就拿去年冬天来说,连续下了几天大雪,地上积雪有三四尺深。有天我起得早,还没出门,就听到外面柴草响。我心想,肯定是有人偷柴草。于是趴在窗缝里一看,却不是我们村里的人。”

贾母说道:“想必是路过的行人觉得冷了,看到现成的柴火,就抽了些去烤火也是有可能的。”刘姥姥笑着回答:“其实也不是过路的客人,所以说起来很奇怪。您猜是谁?原来是个十七八岁、长得非常标致的小姑娘,头发梳得油光锃亮,穿着大红袄和白绫裙子……”

刚说到这儿,忽然听到外面有人吵闹起来,有人说:“没事的,别吓着老太太!”

贾母等人听了,连忙询问发生了什么事情。丫鬟回禀说:“南院的马棚里起了火,不过没关系,火势已经被控制住了。”

贾母胆子最小,听到这话,连忙站起来让人扶着走到廊上来看,只见东南方向仍有火光闪烁。贾母吓得直念佛,连忙吩咐人去火神面前烧香。王夫人等人也急忙过来请安,并回报说:“火已经扑灭了,老太太请回房休息吧。”

贾母一直等到火光完全熄灭后,才带领众人进屋。宝玉急忙问刘姥姥:“那个女孩在大雪天里为什么要抽柴草呢?万一冻病了可怎么办?”

贾母说:“刚才就是因为提到抽柴草才引发了火灾,你还问个不停!别提这个了,换个别的话题吧。”

宝玉听了,虽然心里不太高兴,但也只好作罢。刘姥姥于是又想了个故事,讲道:“在我们庄子东边,住着一位老奶奶,今年已经九十多岁了。她每天都吃斋念佛,没想到竟然感动了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夜里给她托梦说:‘你如此虔诚,本来该是无后的命运,现在我已经向玉皇大帝禀报,赐给你一个孙子。’原来这位老奶奶只有一个儿子,而这个儿子也只有一个儿子,好不容易养到十七八岁时却去世了,老奶奶哭得死去活来。后来,她果然又有了一个孙子,今年才十三四岁,长得白嫩如雪,聪明伶俐极了。由此可见,这些神佛是真实存在的。”这一番话,正合贾母和王夫人的心意,连王夫人也听得入了神。

宝玉心里一直惦记着抽柴火的故事,因此显得有些郁闷,默默在心里盘算着。

探春见状便问他:“昨天打扰了史大妹妹,我们回去商量一下,再组织一次诗社聚会,顺便回请她一顿,同时也请老太太来赏菊花怎么样?”

宝玉笑着说:“老太太已经说了,还要设宴回请史妹妹,让我们作陪呢。等参加了老太太的宴席之后,我们再请也不迟。”

探春道:“越往后天气越冷,老太太可能不太乐意出门。”

宝玉说:“老太太可喜欢雨雪天气了。要不我们等第一场雪下来,请老太太来赏雪不是更好?而且下雪天吟诗也更有情趣了。”

林黛玉连忙笑着说:“我们下雪天吟诗?依我看,还不如找一捆柴火来,在雪地里抽柴火玩,那不是更有趣吗!”说完,宝钗等人都笑了起来。

宝玉看了她一眼,没有接话。

众人散去后,宝玉私下里终究还是把刘姥姥拉到一旁,仔细询问起那个女孩的身份。

刘姥姥无奈之下,只好编造了一番话告诉他:“那女孩啊,原本是咱们庄子北边地埂上一个小祠堂里供奉的,不是什么神佛,以前有个老爷。”说着,她又努力去回想那个老爷的名字。宝玉连忙打断说:“不管叫什么名字了,你别想了,只说说是怎么回事就行。”

刘姥姥于是继续道:“这位老爷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名叫茗玉。茗玉小姐知书达理,老爷太太把她当作掌上明珠一样疼爱。可惜啊,茗玉小姐活到十七岁时,因病去世了。”

宝玉听后,跺脚叹息,又问:“那后来呢?”

刘姥姥答道:“因为老爷太太思念成疾,就盖了那座祠堂,还塑了茗玉小姐的像,派人去烧香供奉。可日子久了,人也没了,庙也破败了,那尊像据说还成了精。”

宝玉连忙说道:“不是说她成了精,按照规矩,这样的人虽死犹生。”

刘姥姥念了声佛号道:“阿弥陀佛!原来如此。若不是宝玉你说,我们都当她成精了。她经常变化成人形到各村庄店铺的路上闲逛。我才说那个抽柴火的就是她了。我们村里的人还商量着要打掉那塑像,平了庙宇呢。”

宝玉连忙说:“千万别这么做。如果平了庙,那可是不小的罪过。”

刘姥姥道:“幸亏宝玉你告诉我,我明天回去就拦住他们。”

宝玉说:“我们家的老太太、太太都是善心人,全家上下也都乐善好施,最爱修庙塑神。我明天写一个募款倡议书,帮你化些缘,你就当个香头,攒钱来修缮庙宇,再重塑神像,每月给你香火钱供你烧香,岂不是很好?”

刘姥姥道:“如果能这样,托小姐的福,我也能有几个钱使唤了。”

宝玉又询问了地名、村庄名,以及距离远近、具体位置等信息。刘姥姥便随口编造了一番。

宝玉信以为真,回到房间整整思考了一夜。

第二天早上,他就拿出一些钱给茗烟,根据刘姥姥所说的方向和地名,吩咐茗烟先去实地查看清楚,回来后再做主意。

茗烟离开后,宝玉左等右等都不见他回来,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团团转。好不容易等到太阳下山,才看见茗烟兴高采烈地回来。

宝玉连忙问道:“找到庙了吗?”

茗烟笑着说:“老爷您听得不准确,可让我好找。那个地方的位置和您说的不太一样,所以我找了一整天,直到东北边的田埂子上才发现一座破庙。”

宝玉一听,高兴得眉开眼笑,连忙说:“刘姥姥年纪大了,偶尔记错也是正常的。你快说说你看到的情况。”

茗烟说:“那座庙的大门是朝南开的,破旧得很。我正找得不耐烦,一看到那庙,心想‘这下可好了’,连忙走进去。结果一看那泥塑的神像,吓得我立刻跑了出来,那雕像做得跟真人似的。”

宝玉听后,高兴得笑道:“如果她真的能变成人,自然会有些生气勃勃的样子。”

茗烟拍手笑道:“哪有什么女孩子,里面供的是一位青脸红发的瘟神爷呢。”

宝玉一听,啐了一口,骂道:“真是个没用的家伙!这么点小事都办不好。”

茗烟辩解道:“二爷您又不知是从哪本书上看的,或是听了谁的瞎话,竟然信以为真,派我去干这没头没脑的事,还说我没用呢?”

宝玉见他急了,连忙安慰他说:“你别着急。等哪天有空了你再去看看。要是她骗我们呢,自然就没了;要是真的有那么回事,你不也积了阴德嘛。到时候我一定重重赏你。”

正说着,只见二门上的小厮来报:“老太太房里的姑娘们正站在二门口找二爷呢。”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