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龙少的星辰挚爱 > 第8章 薪火相传时·无声的接力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8章 薪火相传时·无声的接力

晨曦基金会的资助款如期到账,如同久旱后的甘霖,无声地滋润着工坊这片土地。没有锣鼓喧天的庆祝,只有每个人心头卸下的一块巨石。然而,这份来之不易的安稳,并未带来丝毫懈怠,反而催生出一种更为深沉的责任感与紧迫感。

工坊的运转恢复了往日的秩序,却比以往更加凝练。宝宝不再急于创作新的绣品,她将林阿婆留下的那口旧樟木箱彻底打开,里面不仅有名式绣样,更有阿婆早年学徒时留下的、满是修改痕迹的练习稿,以及一沓用粗糙草纸记录的心得,字迹稚嫩却认真。她开始系统整理这些被时光尘封的,一针一线地临摹,体会阿婆当年从生涩到娴熟的全过程。梅韵涵时常默默陪在一旁,递上一杯温热的茉莉花茶,或是在宝宝对某个失传针法困惑时,凭着记忆与她一起揣摩、复原。母女俩的身影在灯下交织,仿佛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乐乐的国际研讨会日期临近,他的准备进入了最后阶段。他没有选择任何一件自己最满意的成型作品,而是将大山孩子们寄来的那些充满稚气的手工陶件——有裂缝的小碗、捏得不成形的小动物、刻着歪扭字迹的陶片——精心排列在一个特制的展匣内。每一件物品旁边,都附有一张小卡片,用中英文写着这件物品背后的故事,讲述着小手与泥土相遇时产生的情感火花。他的演讲稿也删减了所有华丽的辞藻,只剩下最朴素的叙述,他要让那些来自远山深处的、真实的触感与温度,自己说话。

龙斯誉的身体在静养中逐渐好转,但他明显放缓了脚步。他不再事必躬亲,而是将更多具体事务交由宝宝、乐乐和小雅处理。他自己则更多时候待在书斋,不是埋首账本,而是伏案疾书,将多年来对传统工艺美学、尤其是工匠精神在当代社会价值的思考,系统地形诸文字。偶尔,他会与陈师傅长谈,讨论如何在不失其魂的前提下,让古老的技艺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他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船长,在风暴暂歇时,开始着手绘制更远航线的海图,并将船舵,一点点交到年轻水手的手中。

这日午后,骤雨初歇,工坊院落里弥漫着湿热的水汽。蝉鸣聒噪,却更衬得院内一片心远的宁静。

宝宝从绣架前抬起头,揉了揉发涩的眼睛,信步走到院中。正遇见乐乐从临时充当仓库的西厢房出来,手里捧着那个装满孩子们陶作的展匣,神情专注地检查着每一处的固定是否稳妥。

都准备好了?宝宝轻声问,怕惊扰了匣中那些沉睡的。

乐乐点头,额角有细密的汗珠,就是总觉得,还缺点什么。

缺一份,把他们带到更多人面前的。一个沉稳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两人回头,见龙斯誉不知何时已站在廊下,手中拿着一个扁平的、用深蓝色土布包裹的方正物件。梅韵涵站在他身旁,眼神温和而充满期许。

龙斯誉走到玉兰树下的石桌旁,示意他们坐下。雨水沿着树叶滴落,在石面上溅起细小的水花。气氛无端地变得庄重起来。

他缓缓打开蓝布,里面并非金银玉器,而是两本看起来十分古旧、边角磨损的笔记本。笔记本的封皮是不同的,一本是靛蓝色土布面,另一本是深褐色牛皮面。

龙斯誉先将那本靛蓝色封皮的笔记本推向宝宝。宝宝小心地翻开,心脏猛地一跳。里面是林阿婆年轻时的笔记,墨迹因年代久远而微微晕散。记录的并非高深的绣法,而是最基础的劈线、穿针、绷缎,但在每一页的空白处,都画满了各种花草的小样,旁边标注着观察心得——玉兰初绽,瓣尖微卷,须用长针脚表现其舒展茉莉小而密,需以细丝叠色,方显其玲珑。这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观察与感受的私人手札,是技艺源头活水的记录。

阿婆在世时常说,‘技易学,心难修。’龙斯誉的声音低沉而清晰,这本笔记,记录的是她如何将眼中的美好,化作指尖的韵律。她希望你继承的,不只是她的手艺,更是她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现在,我觉得你可以开始读懂了。

宝宝的手指轻轻抚过那些泛黄的纸页,仿佛能触摸到阿婆年轻时炽热而专注的心跳。她感到肩头一沉,却又有一股清澈的力量自心底涌起。

接着,龙斯誉将那本深褐色封皮的笔记本递给乐乐。乐乐翻开,里面是陈师傅早年游历各地知名窑口时,用钢笔绘制的器物结构草图,旁边密密麻麻记录着当地的土质、釉料配方、烧成气氛,甚至还有与当地窑工交谈的只言片语。笔触虽不专业,却极其真实,充满了实践的体感与探索的激情。在笔记本的最后一页,夹着一片薄薄的、带有独特冰裂纹理的陶片,旁边写着:某窑失败之作,裂纹天成,憾未能复现,然其美,刻骨铭心。

这是陈师傅的寻根记龙斯誉看着乐乐,他把他走过的路,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乃至无法复刻的遗憾,都留在了这里。他希望你带着孩子们走的,不是一条模仿的路,而是一条同样充满发现与创造的之路。

乐乐捧着这本沉甸甸的笔记,感觉手中握着的是一团不灭的窑火,它曾经照亮过陈师傅的前路,如今,这火把正传递到他的手中。

没有掌声,没有誓言。在这雨后湿润的空气中,在见证了无数相聚与别离的玉兰树下,一场无声的接力悄然完成。它传递的不是财富与权柄,而是观察世界的眼睛,是感受万物的心灵,是探索未知的勇气,是面对遗憾的坦然。

梅韵涵静静地看着,眼中水光潋滟,却带着无比欣慰的笑容。她看到,丈夫将最珍贵的火种,毫无保留地交到了足以托付的未来手中。

宝宝合上笔记,紧紧抱在胸前。乐乐将展匣稳妥地放在石桌上,双手珍重地护住那本褐色笔记。两人不约而同地望向对方,目光交汇处,是前所未有的明晰与坚定。他们明白,从这一刻起,他们不仅要承继技艺,更要守护并传递这份技艺背后,那份对美、对生活、对土地最深沉的热爱与探索精神。

夕阳的余晖终于挣脱了云层的束缚,将金色的光芒泼洒在院落里,为两棵玉兰树、为树下的人与物,都镀上了一层温暖而神圣的光晕。影子被拉长,与工坊的影子融为一体,再也分不清彼此。

外界的风浪依旧在远方的海平面下酝酿,但工坊这片港湾内,新生的根系已然深扎,足以锚定任何飘摇的舟楫。薪火相传,不在于一时的烈焰熊熊,而在于这无声处,星火不灭,代代不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