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龙少的星辰挚爱 > 第2章 旧雨叩门扉·青瓷盏里的江湖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章 旧雨叩门扉·青瓷盏里的江湖

龙斯誉口中的“老朋友”,在三天后的黄昏,叩响了工坊的木门。

那时,夕阳正将最后一点金辉涂抹在玉兰树的叶片上,宝宝和乐乐刚从学校回来,正帮着梅韵涵整理晾晒在院中的绣线。门环轻响,不疾不徐,带着一种与周遭喧嚣格格不入的沉静。

龙斯誉亲自去应门。门外站着一位身着灰色中式立领上衣的中年男子,身材清瘦,面容儒雅,手里提着一个看似朴素的紫檀木盒。他便是郑怀远,一位专注收藏和推广亚洲传统手工艺的独立策展人,也是龙斯誉年轻时游历四方结识的挚友。

“斯誉兄,别来无恙。”郑怀远含笑拱手,声音温润。

“怀远,你可算来了。”龙斯誉脸上露出真切的笑容,侧身将他迎进院内。

没有寒暄客套,龙斯誉直接引着郑怀远穿过前院,走向他的书斋。梅韵涵见状,默契地备好茶具,又示意宝宝和乐乐先去忙自己的事。她能感觉到,这位客人与之前那位王总监截然不同,他身上带着一种沉淀过的、属于时光的气韵。

书斋内,茶香袅袅。郑怀远的目光并未首先落在龙斯誉递上的账本或规划书上,而是被书桌上那本摊开的《园冶》和旁边龙斯誉写下的那行字所吸引。

“市嚣如潮,吾心作砥。艺脉承续,岂在速成?”他轻声念出,指节在纸面上轻轻叩了叩,眼中流露出赞赏,“斯誉兄,多年不见,风骨依旧。”

龙斯誉苦笑一声,将工坊目前面临的困境,资金的压力,以及回绝商业投资的决定,娓娓道来。他没有夸大其词,也没有刻意卖惨,只是平静地陈述,如同在诉说一个老朋友的近况。

郑怀远静静听着,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那只龙斯誉常用的青瓷茶盏。那是陈师傅早年烧制的,釉色温润,带着天然的冰裂纹理。

“我明白你的意思了,”待龙斯誉说完,郑怀远缓缓开口,“你不是来找我‘投资’的,是来找我‘一起做事’的。”

龙斯誉点头:“知我者,怀远也。快钱能解一时之急,却可能断了艺脉的根。我想走的,是一条慢一点,但能走得更远的路。”

郑怀远放下茶盏,打开自己带来的那个紫檀木盒。里面并非金银,而是几份精心整理的文件和一些拍摄于不同地方的传统手工艺照片。

“我最近在策划一个项目,叫‘薪火地图’。”郑怀远将文件推到他面前,“旨在寻找并支持那些在民间默默坚守,且具有真正传承与创新精神的传统手工艺工坊。不是简单的资助,而是通过学术梳理、纪录片拍摄、小型主题展览以及高端定制渠道,帮助这些手艺找到真正懂得欣赏其价值的受众和市场,实现良性的、可持续的循环。”

他指着一张照片,那是一位西北老银匠在昏暗灯下捶打银器的场景。“你看,像这位马师傅,他的篆刻技艺堪称一绝,但困于偏隅,无人知晓。我们帮他建立了独立的品牌标识,联系了博物馆的收藏渠道,也为他对接了愿意学习并能理解其技艺精髓的年轻学徒。现在,他的作品不仅能养活自己和徒弟,技艺也有了传人。”

龙斯誉和一旁静静聆听的梅韵涵,眼睛都亮了起来。这完全契合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期盼——不是被资本裹挟着狂奔,而是让手艺以其本来的面目和节奏,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地。

“你们的‘玉兰传承’,我略有耳闻。”郑怀远看向龙斯誉和梅韵涵,目光真诚,“从林阿婆到宝宝乐乐,再到你们连接起的大山,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动人的、活态的传承案例。它不仅有技艺,更有温度,有情感,有跨越地域的共生。这正是‘薪火地图’想要寻找和支持的。”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书斋里的灯光一直亮着。三人细致地探讨着各种可能性。郑怀远提出,可以先为“江南工坊”和“陶土童心”工作室做一个深度的学术梳理和影像记录,这本身就是一个有价值的保存。然后,可以尝试与国内专注于生活美学的平台合作,推出限量版的“玉兰”主题联名作品,由宝宝设计苏绣部分,乐乐制作陶器部分,龙斯誉题字,打造具有高艺术价值的收藏级文创。

“价格可以定的高,但必须对得起这份价值。”郑怀远强调,“我们要找的,是那些愿意为一段故事、一份匠心、一寸时光付费的知音。而不是追求快速流通的大众消费品。”

他还提议,将大山里孩子们制作的、虽然稚拙却充满生命力的手作,也纳入一个独立的“萌芽”系列,赋予它们独特的价值,所得收益专门用于支持希望小学的手艺材料购买和师资建设。

“真正的传承,是让源头活水不断,也让下游的每一条小溪,都能欢快地流淌。”郑怀远的话,像一阵清风,吹散了龙斯誉眉间积郁多日的愁云。

送走郑怀远,已是月上中天。

院子里静悄悄的,玉兰树的影子被月光拉得很长。龙斯誉和梅韵涵没有立刻回屋,而是并肩站在廊下。

“心里踏实些了?”梅韵涵轻声问。

“嗯,”龙斯誉长长舒了一口气,握住她的手,“像在茫茫大海上,终于看到了一座灯塔的微光。方向是对的,只是这条路,依旧需要步步小心,需要我们更多的精力。”

“只要方向对,慢一点有什么关系。”梅韵涵将头轻轻靠在他肩上,“我们一起走了大半辈子,还怕剩下的路吗?”

月光如水,洒在两人身上,也洒在工坊的瓦檐和玉兰树上。宝宝从自己房间的窗户望出去,正好看到廊下相依的父母。她悄悄拿起画笔,在速写本上飞快地勾勒下这静谧而温暖的一幕。画纸的角落,她画了一朵小小的、在月光下静静绽放的玉兰。

她知道,父母正在用他们的方式,为她,为乐乐,为所有热爱老手艺的人,抵挡着星途之上的第一阵风浪。而这幅画面,这份坚守,将比任何言语都更有力量,成为她未来艺术道路上,永不熄灭的暖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