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龙少的星辰挚爱 > 第17章 绣线牵校园,陶土藏春声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7章 绣线牵校园,陶土藏春声

从江南带回的染线还裹着玉兰的清甜,宝宝就抱着竹篮冲进了梅韵涵的书房:“妈妈,我们把江南的春天‘种’在学校好不好?让同学们都摸一摸染线,捏一捏河边的陶土!”她的提议像颗小石子,在老手艺社团里激起层层涟漪——小雅想教大家用染线编手链,乐乐要展示如何揉出不裂的陶土,连平时最文静的妞妞都小声说,要把江南带回的玉兰花瓣分给同学们,让大家闻闻春天的味道。

梅韵涵把孩子们的想法告诉李校长时,校长正对着办公桌上的江南速写发呆——那是宝宝临走前送他的,画着乌篷船和玉兰树。“何止是‘种’春天,”李校长当即拍板,“咱们办一场‘匠心春集’,把活动室变成江南小馆,让每个孩子都能亲手体验染线、捏陶,再听你们讲林阿婆和陈师傅的故事!”

筹备春集的日子里,校园里处处是江南的影子。孩子们把染好的粉白绣线缠在竹枝上,插在活动室的窗台上,风一吹,丝线轻轻摇晃,像极了玉兰花瓣在枝头颤动;龙震霆写了几十张浅棕色的牛皮纸标签,上面用小楷写着“江南河滨陶土”“玉兰染线”,贴在分装陶土的纸袋和缠线的竹轴上;吴妈则用江南带回的干茉莉和玉兰,缝了十几个小香包,挂在春集入口的木架上,一进门就能闻到清甜的香气。

春集开幕那天,活动室的门刚打开,就被孩子们围得水泄不通。染线区最热闹,宝宝和小雅坐在矮凳上,面前摆着陶盆、白丝线和新鲜的玉兰花瓣。“先把花瓣揉碎,要像给小花瓣挠痒痒一样轻,”宝宝演示着,把揉出汁的花瓣放进清水里,“等水变成淡粉色,再把丝线放进去泡,泡两个时辰,线就会穿上春天的衣服啦!”

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踮着脚,小心翼翼地捏起花瓣:“我能染出像晚霞一样的粉色吗?”小雅立刻点头,帮她往陶盆里加了几滴浅红色的食用色素:“这样泡出来的线,会像夕阳照在玉兰上一样美!”小女孩的眼睛瞬间亮了,守在陶盆边不肯离开,连课间铃响了都没听见。

陶艺区的笑声更响。陈师傅特意从江南赶来,带来了窑房里刚烧好的样品——有宝宝捏的“江南春”小罐,罐身上刻着歪歪扭扭的玉兰;有小雅做的太阳花盆栽,釉色是淡淡的鹅黄;还有陈师傅亲手捏的小乌篷船,船桨上还刻着细细的木纹。“揉陶土要顺着一个方向转,就像跟着河水的流势走,”陈师傅拿起一块陶土,在掌心揉成圆团,“把里面的空气赶跑,陶土才会听话,不会裂哦。”

孩子们围在桌前,手里的陶土渐渐有了形状。乐乐捏了个小铲子,说要送给陈师傅挖陶土;妞妞捏了个小花瓶,想装自己采的小雏菊;还有个小男孩捏了个小小的江南石桥,桥边还坐着两个小人——他说那是林阿婆和陈师傅,正在看孩子们做手艺。陈师傅蹲在他身边,帮他把桥栏捏得更规整:“你看,这样桥就更结实了,像真的江南石桥一样,能走很多人。”

最安静的是“故事角”。龙震霆坐在铺着蓝布的小桌后,手里拿着林阿婆寄来的《百福图》,给围坐的孩子们讲江南手艺的故事:“以前的江南姑娘,绣一块手帕要花三个月,每一针都藏着心意;老窑工烧一窑陶器要守三天三夜,生怕火温差一点,作品就裂了。”他指着图上的打籽绣福字,“你们看这颗‘籽’,要绕针七圈才能扎进布里,多一分少一分都不行,这就是老手艺的讲究。”

有个戴眼镜的小男孩举手:“爷爷,我也想绣福字送给奶奶,可是我不会穿针怎么办?”龙震霆笑着拿出一根绣花针和丝线,教他把线捏成小尖:“你看,把线的尾巴搓一搓,像给它戴个小帽子,再对着针眼轻轻送,它就进去啦。”小男孩试了两次,真的把线穿进了针孔,兴奋地举着针跑去找宝宝,说要学绣最简单的福字。

中午时分,春集的人越来越多。美术老师带着学生来写生,画架上很快出现了染线的竹枝、捏陶的孩子、挂着香包的木架;食堂的师傅也来凑热闹,说要学做茉莉糖糕,下次给孩子们当点心;甚至有隔壁幼儿园的老师,专门来问能不能带小朋友来体验,“让小孩子早点摸摸这些带着温度的手艺”。

春集快结束时,孩子们把自己的作品摆在临时搭的展台上——染好的绣线编成了手链、挂饰,捏好的陶土做成了小摆件、小花盆,还有人把玉兰花瓣夹在笔记本里,做成了标本。李校长看着满台的“春天”,突然提议:“咱们把这些作品留在活动室,办成一个‘常设展’,让每个来这里的人,都能看到你们的匠心,听到江南的故事。”

孩子们立刻欢呼起来。宝宝把自己染的第一束绣线挂在展台最显眼的地方,旁边贴了张小纸条:“这是我和林阿婆一起染的线,里面有江南的花香。”小雅则把自己的太阳花盆栽放在展台上,旁边放了一包花种:“谁想种太阳花,可以拿一粒种子,等花开了,就像江南的春天来啦。”

夕阳透过活动室的窗户,洒在展台上,染线泛着柔和的光,陶土透着质朴的暖。梅韵涵看着孩子们忙碌的身影,突然想起林阿婆在江南说的话:“老手艺不是锁在柜子里的宝贝,是要拿在手里,传给心里的。”现在她终于明白,所谓传承,就是让孩子们把江南的春意,把手艺的温度,从指尖传到校园的每个角落,再从校园传到更远的地方,让这份热爱与匠心,像春天的玉兰一样,永远鲜活,永远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