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守陵人之林青竹 > 第82章 扫帚扫不到的地方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晨光熹微,将老槐村笼在一片朦胧的青灰色调中。

槐生长身而立,手中那把用了多年的竹扫帚,帚尖划过青石板,发出沙沙的轻响,规律而沉稳,如同村庄清晨第一缕平和的呼吸。

落叶在他手下聚拢、翻滚,一切都与往常的每一个清晨无异。

然而,当扫帚行至院墙东北角时,那熟悉的韵律被打断了。

手腕上传来的力道微微一变,帚毛扫过地面的声音陡然一滞,变得沉闷而粘稠。

槐生停下动作,眉头微蹙。

他蹲下身,目光落在墙角那片青砖上。

不是因为昨夜落了雨,地面并不湿滑;也不是落叶堆积得太厚,方才他已将此处清扫过一遍。

一股极淡的冷意,丝丝缕缕地从砖缝里渗出来,缠绕上他的指尖。

这并非冬日刺骨的寒,更像是深井下陈年旧水的阴气,带着一股挥之不去的固执。

槐生记得清楚,这股冷意已经盘踞在此处三天了,不增不减,如同一块看不见的顽冰。

他的视线在砖面上细细搜寻,终于,在那不起眼的苔痕中发现了一丝异常。

青苔的纹路像是被人为地拨动过,边缘处有极细微的开裂,构成了一个模糊的轮廓,形似半圈铃铛的口,开口的方向,正对着院子深处。

他不动声色地站起身,走到院中的老井旁,用木勺舀了三勺清冽的井水,回到墙角,缓缓浇下。

奇异的一幕发生了。

那三勺水并未像往常一样迅速渗入干燥的泥土,反而如同落在荷叶上一般,凝成了一颗颗饱满的水珠。

这些水珠微微颤动着,竟沿着那道半圈铃口的苔痕裂缝,缓缓爬行,流淌了约莫七寸的距离,最终无声无息地没入了墙根之下,仿佛被什么东西贪婪地吸了进去。

槐生的脑海里,瞬间闪过祖父多年前说过的一句没头没尾的话。

那时他还是个半大孩子,总觉得这院墙东北角扫不干净,祖父却按住他的手,用那双浑浊却透亮的眼睛看着他,慢悠悠地说道:“墙角不扫,是因有影在等光。”

年幼的他不解其意,只当是老人家的怪癖。

直到此刻,他才恍然大悟。

这股盘踞不散的冷意,并非什么邪祟侵扰,而是祖父口中的“影”——一种“守”的意念在长久等待后,渐渐退隐时留下的空隙。

就像一个人刚刚从椅子上起身,座位上尚有余温,但那份“存在”的感觉已经消失,留下了一片虚空,自然会引来周围的气息填补,显得格外阴冷。

他站起身,走进灶房,从灶心深处取了一捧最细腻的土灰,又从屋梁上挂着的一串干草中,捻下几株名为“铃舌草”的植物,用石臼碾成灰。

他将两样东西混合,回到墙角,用手指蘸着灰,在那苔痕裂口旁画了一个闭目之形。

这眼睛画得并不完整,眼角处特意留了一道细微的缝隙,像是在沉睡中,仍保留着一丝对外界的感知。

他做完这一切,天已大亮,院中的冷意似乎被晨光冲淡了些许。

当夜,子时刚过,槐生陷入了一个光怪陆离的梦境。

他发现自己站在一座断桥之上,四周是化不开的浓雾,脚下是悬于虚空的深渊。

桥心处,一块青石板上的苔藓正在缓缓剥落,露出一个碗底大小的残影。

残影中,“火莫熄”三个古朴的字迹若隐若现,那光芒微弱至极,仿佛风中残烛,随时都会熄灭。

一个身形虚幻的牧童,静静地坐在桥边的石台上。

他看不清牧童的脸,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轮廓。

牧童手中捧着一只空碗,头微微侧着,像是在凝神倾听着什么,那姿态,竟像是在倾听从遥远人间传来的扫帚声。

忽然,一阵阴风自东方吹来,穿过浓雾,径直扑向那碗底的残影。

最后那点摇曳的微光“噗”地一下,彻底熄灭了。

牧童的虚影猛地一颤,槐生以为他会就此消散,可他没有。

他只是缓缓地,珍而重之地将那只空碗倒扣在自己的心口上,仿佛是在用自己最后的残念,守护那早已不存在的薪火。

槐生心中一紧,下意识地想开口呼喊,喉咙里却发不出半点声音。

也就在这一瞬间,整个梦境如破碎的镜子般轰然崩塌。

他猛地睁开眼,窗外依旧是沉沉的黑夜。

心跳如鼓,他翻身下床,连鞋都来不及穿,快步冲进院子。

院墙东北角,那股冷意非但没有消减,反而比白日里浓郁了数倍。

他蹲下身,借着微弱的星光,看到昨天他浇水的地方,那渗入墙根的水汽竟在砖缝间凝结出了一粒米粒大小的薄冰,形状晶莹剔 ?,宛如一枚小巧的铃舌。

槐生瞬间明白了。

这并非天寒地冻所致,此时尚是初秋,夜里虽凉,却远未到结冰的时候。

这是桥那边那个“等”的意念,仍未安息。

牧童的残识,或许是误将这院角里某种与他相关的气息,当作了人间尚存的一线联系,所以即便“火”已熄,他仍固执地以残念维系着那个守护的姿态。

他不能再用安抚的法子了。

槐生转身回到屋内,从祖父留下的一个老旧木箱里,取出了三样东西:一小撮老槐树的木灰,一些闪烁着微光的星砂残烬,以及一小瓶用铃舌草根榨出的墨绿色汁液。

他将三者混合,用草根汁调和成一团深色的泥。

月光下,他的手指灵巧地捻动着,很快,一尊寸高的小人出现在他掌心。

小人塑成了牧童的模样,却没有刻画五官,只是一个沉默的人形剪影。

他拿着这泥塑小人回到墙角,小心翼翼地挖开一块松土,将它埋了进去,让小人的脸朝向东方,仿佛一个替身,代替那个远在断桥的残影,在此处彻夜守望。

第二日,正午的阳光暖洋洋地洒满整个院落。

槐生来到墙角,那股盘踞了数日的阴冷寒意已然消失得无影无踪,砖缝间的苔痕也闭合如初,再看不出任何异样。

他拿起扫帚,习惯性地准备将这最后的角落清扫干净。

就在帚尖即将触及地面的瞬间,他眼角的余光瞥见了一幕奇景。

扫帚投射在地上的影子,掠过地面时,在墙角处竟微微一顿,扫帚的末梢不合常理地向上轻扬了毫厘,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轻轻托了一下。

槐生没有惊慌,他只是静静地看着,直到那影子恢复如常。

他收回扫帚,没有再扫下去,而是将它横放在了屋檐之下,对着空无一人的墙角,用只有自己能听见的声音低语道:“你走的路,我替你扫过了。”

话音刚落,一阵微风拂过。

墙角的泥土忽然轻轻一凸,一缕比尘埃更细微的青灰色气息,从埋着泥塑小人的地方缓缓浮起,它没有四散,而是凝聚成一线,顺着风,飘飘摇摇地向着东方远去,如同一位终于踏上归途的信使。

也就在这时,村东头的方向,隐约传来一声悠长的牛哞。

那声音不似平日里的烦躁或饥饿,反而带着一种如释重负般的苍凉。

正在村口田埂上劳作的几个村民抬头看了一眼,没发现什么异常,便又低下头继续忙活。

槐生直起身,心中那块悬着的石头终于落下。

那个“守”的意念走了,但他也清楚,这只是祖父留下的无数“影子”中的一个。

这老槐村,看似平和,实则在阳光照不到的角落里,藏着太多等待被安放的执念。

院子里那个盘踞多年的气息消失后,留下了一片干净的虚空。

这让槐生感觉整个村子的气场都发生了一丝微妙的变化。

就像一首熟悉的曲子,突然少了一个低沉的音符,虽然依旧悦耳,却总觉得有些地方不再完整。

他站在院中,阳光照在身上,暖意融融,可他却觉得这阳光似乎比往日里更加锐利,仿佛能穿透万物的表象,照出其下潜藏的,不为人知的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