澈心文娱的文化体验基地,被一片青春洋溢的气息包裹。清晨的阳光穿过仿古书院的窗棂,洒在青石板路上,1000名来自全球30个国家的青少年,身着统一的文化衫——正面印着“文明共生”,背面是各自国家的国旗与华国传统纹样的结合,正兴奋地围在体验区前,好奇地打量着眼前的一切。今天,首届“蓝星华国文化交流营”正式开营,苏澈身着休闲的棉麻衬衫,搭配布鞋,穿梭在营员中间,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宛如一位亲切的导师。
“欢迎各位来到这里!”苏澈站在书院的庭院中央,手中拿着一把绘有水墨竹纹的折扇,“接下来的十天,我们不会给大家讲枯燥的理论,而是要让你们‘亲手触摸’文化——通过VR穿越回古代,通过双手制作非遗,通过镜头创作故事。我希望你们能在这里找到对东方文化的兴趣,更能成为连接不同文明的小使者。”
话音刚落,营员们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来自美国的16岁女孩莉莉安,举着手中的平板电脑,上面是她提前做的功课——密密麻麻的《唐诗》摘抄:“苏先生,我在网上看过‘历史VR’应用,今天终于能亲身体验了!我最想‘走进’盛唐长安,看看李白笔下的‘金樽清酒斗十千’是什么样子。”
“一定会让你满意!”苏澈笑着回应,抬手示意营员们分组前往体验区。交流营的核心课程分为三大模块:“历史VR沉浸体验”“非遗手工实践”“影视创作工坊”,营员们可以自由选择感兴趣的课程,也可以全程参与,全方位感受东方文化的魅力。
历史VR体验区,营员们排着队戴上特制的VR眼镜。当莉莉安按下启动键,眼前的庭院瞬间消散,取而代之的是盛唐长安的朱雀大街——胡商的驼队踏着铃铛声缓缓走过,酒肆的幌子在微风中摇曳,李白身着白衣,站在二楼栏杆旁高声吟唱《将进酒》。莉莉安下意识地伸出手,仿佛能触摸到酒肆的木质栏杆,闻到空气中弥漫的酒香。“太神奇了!”她摘下眼镜,呼吸有些急促,“我能清晰地看到李白的胡须、酒壶上的纹饰,甚至能听到周围人的交谈声,就像真的穿越到了唐朝!”
苏澈走到她身边,笑着问:“你觉得李白的形象和你想象中一样吗?”
“比想象中更洒脱!”莉莉安眼中闪烁着光芒,“他吟唱时的神态、手势,都充满了豪情。我之前读《将进酒》,只觉得诗句豪迈,现在通过VR体验,才真正理解了那种‘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
不远处,来自肯尼亚的男孩卡玛尔,正沉浸在明南京的郑和宝船厂场景中。他戴着VR眼镜,亲手触摸着宝船的船骨,仔细观察着罗盘的刻度,脸上满是惊叹:“我一直对航海很感兴趣,没想到明代的航海技术这么先进!这艘宝船太大了,比我们国家的传统独木舟壮观多了。”
苏澈走过去,为他讲解:“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这艘宝船全长44丈,能容纳上千人。当时的中国,不仅有先进的造船技术,还有丰富的航海经验,郑和的船队跨越万里,带去的不是战争,而是和平与贸易,这就是东方文化中的‘包容与开拓’。”
卡玛尔认真地听着,点头道:“我明白了!就像我们非洲的部落,也崇尚和平共处。回去后,我要把郑和的故事讲给我的族人听,让他们也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
非遗手工体验区,气氛同样热烈。营员们围坐在长桌旁,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学习苏绣、剪纸、陶艺等传统技艺。来自法国的女孩艾玛,正专注地学习苏绣,她的指尖捏着细小的绣花针,小心翼翼地在绸缎上绣着茉莉花。“苏绣太精细了!”她抬起头,额头上渗着细密的汗珠,“每一针都要精准无误,才能绣出花朵的层次感。我花了半个小时,才绣好一片花瓣。”
非遗传承人耐心地指导她:“苏绣讲究‘平、齐、细、密、匀、顺、和、光’,不仅要针法熟练,还要有耐心。你看,这片花瓣的边缘要绣得薄一些,中间厚一些,这样才有立体感。”
苏澈站在一旁,看着艾玛认真的样子,笑着说:“很多非遗技艺,考验的不仅是手艺,更是心性。就像苏绣,一针一线都藏着耐心与专注,这也是东方文化的一种体现——做事要精益求精,做人要沉稳内敛。”
艾玛点点头,继续专注地绣花。当她终于绣好一朵完整的茉莉花时,兴奋地举起绸缎:“我做到了!这是我送给妈妈的礼物,她一定会喜欢。我还要学习剪纸,把中国的传统技艺带回家。”
影视创作工坊里,营员们分成20个小组,正在苏澈团队的指导下,进行短视频创作。他们可以利用基地提供的拍摄设备、服装道具,结合自己在交流营的体验,创作一部关于东方文化的短视频。来自印度的男孩阿米尔,和来自中国的女孩林晓雨一组,他们计划拍摄一部“中印文化融合”的短片——以印度歌舞的形式,演绎《西厢记》中“红娘传书”的片段。
“我们可以让红娘穿着印度传统服饰,用印度歌舞的方式传递书信,这样既保留了《西厢记》的核心情节,又融入了印度文化的元素。”阿米尔兴奋地分享自己的想法。
林晓雨点头认同:“这个主意太好了!我们还可以在短片中加入苏绣元素,让红娘传递的书信上绣着茉莉花,体现中国文化的细腻。”
苏澈走到他们身边,看着他们的剧本,给予肯定:“这个创意非常好!文化交流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双向的融合。你们的短片,既展现了《西厢记》的浪漫,又融入了印度歌舞的热情,这正是‘文明共生’的最好体现。拍摄时,注意要突出人物的情感,让观众能感受到跨文化的共鸣。”
在苏澈的指导下,阿米尔和林晓雨的拍摄非常顺利。当短片完成后,他们在小组内展示,赢得了阵阵掌声。“通过这次创作,我不仅了解了《西厢记》的故事,还学会了如何用自己的文化方式去诠释东方经典。”阿米尔说,“我觉得文化没有国界,只要有共同的情感,就能相互理解。”
交流营的十天里,这样的跨文化交流与碰撞每天都在发生。在历史VR课堂上,营员们一起“穿越”到大宋汴京,体验宋代的点茶技艺,来自英国的男孩汤姆,为了学好点茶,反复练习了几十次,终于能泡出一杯合格的宋茶;在非遗手工课上,来自巴西的女孩索菲亚,将苏绣与巴西的传统刺绣结合,创作了一幅融合了东西方纹样的作品;在影视创作工坊,来自德国的小组,拍摄了一部“唐诗与德国诗歌”的对比短片,通过双语朗诵,展现了诗歌的共通魅力。
苏澈几乎每天都会抽出时间,与营员们交流。他会在VR体验区,为营员们解答历史疑问;在非遗手工课上,和营员们一起制作陶艺;在影视创作工坊,指导他们打磨剧本。有营员问他:“苏先生,您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精力举办这个交流营?”
苏澈笑着回应:“文化的传承,不是一代人的事,而是需要代代相传。你们是未来的希望,是不同文明之间的桥梁。我希望通过这个交流营,让你们感受到东方文化的魅力,更希望你们能把这份魅力带回自己的国家,让更多人了解不同的文明,从而相互尊重、相互包容。”
他分享了自己年轻时的经历:“我小时候,也觉得传统文化很遥远。后来,通过阅读、旅行,慢慢发现了其中的乐趣与价值。现在,我想把这份乐趣与价值,传递给你们。文化就像一盏灯,只要有人点燃,就能照亮更多的角落。”
闭营仪式上,1000名营员依次上台,展示自己在交流营的成果——有的展示自己绣的苏绣、剪的剪纸,有的播放自己拍摄的短视频,有的朗诵自己学习的唐诗、元曲。当最后一个小组展示完短片后,苏澈走上台,手中拿着一份特殊的“文化使者证书”。
“在这十天里,我看到了你们的热情、好奇与努力。”苏澈的声音沉稳而坚定,“你们不仅学到了东方文化的知识与技艺,更学会了尊重不同的文明,这是最宝贵的收获。现在,我要为那些愿意成为‘文化交流使者’的营员,颁发证书。”
令苏澈惊喜的是,有50名营员主动举起了手,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脸上满是坚定的神情。莉莉安第一个走上台,接过证书,激动地说:“通过这次交流营,我爱上了华国文化。回去后,我要在学校成立‘华国文化社团’,组织同学们学习唐诗、元曲,体验非遗手工,让更多人了解东方文化的魅力。”
卡玛尔也走上台,郑重地说:“我想成为一名航海文化研究者,深入研究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以及中非之间的古代贸易往来,让更多人知道,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自古以来就存在。”